有关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是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用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讲述了贝多芬如何创作《致爱丽丝》这首曲子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行文的照应与衔接自然流畅,采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十分感人,读了它,让人更加敬重贝多芬,也让人更为《致爱丽丝》而陶醉。
设计理念:
根据本单元教学重点,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读自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用情感拨动儿童的心弦;长适度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会人间真善美的情感。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钢琴曲《致爱丽丝》、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言: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钢琴曲《致爱丽丝》。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贝多芬)
2、出示贝多芬图片,师生互相补充,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补充完整课题: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节奏富于变化,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旋律十分优美。传说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还有一段十分动人的传说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啊?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拼音汉字对照读,读准字音。
2、看着汉字读课文,读连贯,读通顺。
3、同桌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通顺、连贯。
4、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一评他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5、初读后感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提出一些需要理解的词语,如:“匆匆、唯一”等。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贝多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样创作的?“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指的是什么?等等。
6、合作读文,质疑解惑。
(1)小组学习,理解雷德尔老爹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2)播放《致爱丽丝》乐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并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从而理解雷德尔老爹是在美妙的音乐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出山川、河流、森林、大海等景物。
(3)思考:如果你就是雷德尔老爹或爱丽丝,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
(4)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出现的哪个人物?画出课文中表现他品质的话读一读,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引导学生选择不同人物来说,从而体会文中3个人物各自的美好心灵。
学生通过互读、互议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5)有感情地朗读。
人物这样善良,乐曲如此优美,相信每一个人都已被这充满爱心的故事深深打动。怎样才能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情表达出来呢?
①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指名读。
(6)在今天的《快乐读书屋》中你感到快乐吗?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说说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背背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贝多芬及他的作品的认识。
(7)认识汉字。
出示本课要认的字,看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认读。对记得不准的字,通过多种形式地坊来强化记忆。
三、扩展阅读。
请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意版)》中的第20课《大禹治水》。
1、先看清文后问题,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回答问题,教育学生学习大禹身上的那些美好的品质。
四、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让我们敬佩的充满爱心的人。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个乐于助人、心中有爱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11个词语,会认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表现和收获。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4、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图片
2、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大意
1、(出示挂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找来了两位朋友——小白兔和小灰兔,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编一个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学生看图自由编故事)
2、请一两名学生讲自己编的故事
3、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好听,老师也请来了电脑博士,他也想把他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听听电脑博士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
4、老师:听了电脑博士讲的这个故事,有哪些地方你是不明白的?或者你听了这个故事后想知道些什么呢?(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遍,并划出有关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认生字的情况和朗读课文是否通顺情况。
3、指名试读课文。大家进行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2、小老师领读生字。
3、重点指导易读错的生字。
“翻”是前鼻音,“施”是翘舌音。“浇、挑”是三拼音。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找朋友,给生字组词。
6、“彩虹过桥”游戏:字——组词——说句训练。
7、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析这八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8、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四、写字指导。
1、读“我会写”里的字。说说这几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每个字均为左窄右宽)
2、练习给这几个字组词。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五、快乐复习。(课件出示)
1、快帮小兔找到它们要吃的蘑菇。
féi jiāo shī hu tiāo fān dān è
候 挑 担 肥 浇 施 饿 翻
2、快来帮小兔把山上的词语读准,他就能顺利回家了。
挑担子 —— 浇水 ——翻松 ——饿了—— 时候 ——施肥
第二课时
一、游戏“吃白菜”复习生字(课件:读对一个生字,白菜就没有了)
二、学习课文
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讨论前先四人小组读课文一遍):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边提出问题边贴两幅图,并板书“相同”和“不同” )(问题用投影出示)
1、请小组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有几个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发表意见,先不作出评议)
2、哪个小组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表现相同的其中一个方面?
A、相同点之一
——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来帮忙
1)说说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第一段),小组齐读该段
2)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爱帮助别人)
B、相同点之二
——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很有礼貌
1)你是从哪里看出它们都很有礼貌的?
2)区别“您”和“你”的用法,明确“您”表示尊敬,有礼貌
3)明确它们都很有礼貌 (板书:有礼貌)
4)分别请男女同学读一读两只小兔子对老山羊说的.话,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过渡:讲它们相同的表现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那它们共有几个相同表现?分别是?(指板书齐读)我们继续找它们表现不同的地方
C、不同点之一
——小灰兔收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小白兔却向老山羊要了菜子
(板书:要白菜 要菜子)
为什么小白兔不像小灰兔那样要白菜而要菜子呢?(同桌讨论)
D、不同点之二
——回家以后,小白兔辛勤劳动,自己种白菜,小灰兔却什么也不干,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板书:自己种 光吃不干活)
1)回家后,小白兔辛勤劳动,它干什么呢?
2)它是怎样种白菜的?请你做小老师带全班把课文写小白兔种菜的过程读出来(可配合动作)
3)课文说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为什么要常常这样做呢?常常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课件)
4)小白兔经过努力,白菜很快就长大了,可小灰兔拿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就不干活了,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所以它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E、不同点之三
——小灰兔吃光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又去要;小白兔却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 1)小灰兔由于什么也不干,最后白菜都吃光了,而小白兔由于自己种白菜,所以它不但吃不完,还给老山羊送去 (板书:吃不完 吃完)
2)看图4,小灰兔看到小白兔给老山羊送菜,觉得很奇怪,它对什么事感到奇怪呢?
3)找学生把小灰兔问小白兔的话读出来(注意读出奇怪,惊奇的语气)
4)小白兔最后对小灰兔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说一说你的体会吗?
(找学生读最后一句)
5)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想: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2、提出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像小白兔那样,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成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2.理解母亲说的话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难点】
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5课《中彩那天》。(板书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下面我们将细细地读这篇文章。
二、感受中奖心情
1.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幸运之神突然眷顾你,让你中了500元钱,对小孩来说500元钱挺多的了,这500元钱由你任意支配,你最想干什么?
干自己想干的事,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虽然不是真的,但想想都挺开心,课文中的父亲就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谁知道奔驰牌汽车?
2.看图,啊,父亲开着车来了,看看周围的人,想想他们什么心情?车开到身边,甚至会有什么动作,说些什么?
3.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我”的心情如何?从哪能看出来?(兴奋、简直不敢相信)
指导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
4.所有人都沉浸在快乐中、羡慕中、兴奋中,父亲又如何呢?(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看到父亲的神情,我感到——(疑惑),那怎么读这一句,谁来试试?
还能从哪看出父亲不高兴?(我几次……被他赶了下来)
三、理解“道德难题”
1.我很疑惑为什么中了彩父亲还不高兴,自读第6自然段,说说是什么原因?
2.自读第7、8自然段,看看父亲到底遇到了什么道德难题?(板书:留?还?)
3.如果父亲要留下这辆车,他有足够的理由吗?读课文,帮父亲找理由,划出相关语句。
a.“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拮据”是什么意思?谁能读好这种语气?孩子们生活在这个家里,他们就没有想要点什么吗?请你用“我想要( ),因为生活很拮据,只好( )。”来说一说。其实每个人对生活都充满了欲望,可是孩子们无法实现,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引读句子)。哎,家里这么穷,今天终于中了彩,真想把这车留下!
b.“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梦寐以求”是什么意思?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如此熟悉汽车,如此喜爱汽车,多么想拥有一辆汽车呀,你能读出父亲那种渴望吗?眼看梦想就要成真了,真想把这车留下!
c.“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
这辆汽车对库伯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对我们这个穷人家来说,那可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啊!谁来读读这一句。面对中彩得到的汽车,却又不属于自己,谁能不激动啊!再读。
d .“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你从这两句中看出什么来了?(看出父亲想要这辆车)这个K字是用铅笔写的,同学们,你们都用铅笔写过字,铅笔写的字擦起来感觉怎么样?(很容易)但父亲擦过还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谁能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当时心里不平静,想到了什么?)正是因为父亲这矛盾的心理,这K字才没有被完全擦掉,留下了淡淡的痕迹。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看到父亲如此为难,我们替他拿个主意,就把这辆车留下吧,行吗?说说不行的理由。
是啊,怎么能这样做呢?怎么能不守信用呢?请你用“就算……我也不能……”这样的句式来推翻前面说的留车的理由。
四、感悟诚信
1.读第9自然段,说说父亲最后怎样选择了?
想想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
2.文章最后写到:“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
3.文中有一句话与这句首尾照应,找一找。(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诚实+信用=财富)
五、板书设计
5 中彩那天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留?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道德难题
还?
诚实+信用=财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4、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课文挂图或放大图;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相片。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导入。
⑴ 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有没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学生背,教师相机鼓励,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
⑵ 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这么牢?(归纳背诵的方法。)
2、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如:
温故而知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像这样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大家想不想多积累一些呀?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读准字音。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恶念è,长念zhǎng。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念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念wù),为念wèi。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注意不读破句。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斜线处停顿,可避免读破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几遍后轻声自读,再指名学生高声朗读,然后齐读。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⑴ 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⑵ 逐个自然段地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⑶ 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⑴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⑵ 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⑶ 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⑷ 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事例谈体会。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等资料,了解周围老师、亲人、同学的事迹。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或者放大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请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⑴ 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⑵ 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适当进行点拨。
三、各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得最清楚。
四、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展示相片,回忆往事
1、激趣导入。
幸福美好的往事,令人回味无穷。留下美好瞬间的一张张相片,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大家都带来了精心挑选的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相片,让老师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2、提出要求。
展示的时候,要讲清楚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说说相片上的内容,或者是拍照时发生的事,再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张相片。
3、自由组合,分小组展示相片。
组内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带来的相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发现一些表现不同事情而又有代表性的相片。如:
⑴ 家庭里值得纪念的日子:爷爷奶奶过生日;我第一次获奖;某位亲戚的'开业典礼;堂兄、堂姐或表哥表姐的婚礼
⑵ 值得纪念的地方:随家人游览名胜古迹;乔迁新居;海滨度假;某公园或大楼建成
⑶ 难忘的童年趣事:坐在碰碰车上;与小朋友抢洋娃娃;做有趣的小实验;某项小型比赛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开拓思路。
二、讲述相片,拓展思路
1、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述,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2、组织评议。要求就讲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3、指导讲述思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分享你的快乐,除了要把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讲清楚之外,还要把相片内容,或者拍照时发生的事说具体,说生动。如,相片上都有些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干什么,人物的神情、动作怎样,也可以说说拍照时你曾经想了些什么,还可以说说拍照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就行。
4、再次分组交流,把有关相片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些。
学生互相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三、学生起草习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