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5 17:51: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教案-最后的辉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并充分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最后的辉煌》。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小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谈感受后,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外,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以了解诺贝尔本人;课外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学、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最后的辉煌”的意思,体会诺贝尔对祖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了解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及其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探究活动

  以爱国科学家为主题,出一张小报,可以一人出一张,也可以几人合作一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8个:欣、赏、钢、琴、继、匆、努、伟。认识一个新部首:金字旁。积累词语6个:欣赏、继续、轻手轻脚、伟大、聪明、赞叹正确书写生字6个:钢、欣、赏、琴、努、伟。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高亢激昂、委婉深沉”“全神贯注”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讲讲课文的大致内容。

  4、通过学习,体会贝多芬的成功和他的勤学苦练、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8个,积累词语6个,正确书写生字6个。理解“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贝多芬两段钢琴曲)听了这两段乐曲你有怎样的感受?

  2、学词语:高亢激昂、委婉低沉

  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这两个词语?(将字音读正确)

  理解:高亢激昂、委婉低沉

  3、(继续播放贝多芬钢琴曲)你们听,这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在维也纳一家简陋的.小旅馆里,有一位旅客也正欣赏这美妙的琴声呢!

  (1)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2)轻声读读这段话,注意不加字,不漏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4、学生字。

  (1)这几个词语谁会读?

  (2)学习生字

  “钢”区分形近字:刚、岗

  “琴”:下面是今天的今

  “赏”区分形近字:常、党

  “欣”前鼻音

  “努”形声字

  “伟”左右结构

  (3)你知道简陋是什么意思吗?请拿出你的好帮手字典,查查“陋”的意思。(狭小,简单)

  (4)我们一起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过渡:在这门一家小旅馆里怎么会传来如此动听的琴声呢?究竟是谁在演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7课发烫的手指

  (板书课题:37 发烫的手指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

  (齐读句子)

  学习:伟 理解:伟大(有杰出贡献,了不起。)

  7、过渡:他的手指为什么会发烫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试着从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贝多芬手指发烫原因的句子。

  (1)交流。

  (2)读句子,边读边想,你觉得贝多芬练琴怎么样?

  理解:努力

  (3)小结:是呀!贝多芬多努力啊!由于他练得时间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不得不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出示的句子中“太久”、“都”、“随时”这些词语变红。)

  2、谁能读好这句话?(点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1)出示“钢、欣、赏、琴、努、伟”等6个生字。

  “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琴”:下面是今天的今,不加点

  “赏”下半部分是“贝”

  “欣”左右结构,右边是欠字旁

  “努”上下结构,上下相当

  “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氾、佚、缒、阙。

  ②多音字:朝(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出处释义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过程与方法: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学生搜集与米芾相关的资料,了解米芾的书法成就。

  教学过程:

  一、

  1检查准备情况,学生互相交流对米芾的了解。

  2老师出示提前准备的米芾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交流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

  ①秀才的智慧和苦心。

  米芾与秀才学书学有所获,但秀才并没有教米芾怎样写字,他的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学字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感觉到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于是米芾在那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米芾的上进和勤奋。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对米芾的语言、动作和神情描写,重点理解以下几点:①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三年没有长进,但米芾不甘心,还想学写字;②米芾听说秀才字写得很好,就跑去求教;③虽然纸很贵,但米芾为了能写好字,还是满口答应,百般央求母亲给他买纸;④认真琢磨字帖,把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都印进了自己的心里;⑤明白了写字要用心,不但要关其形,还要悟其神。

  五、谈收获,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BR>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 )女娲( )掺水( )塑造( )莽莽榛榛( )( )澄澈( )( )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哪句?

  理解探究:

  (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

  (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

  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

  2.a.心理b.动作

  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

  5.能说会走。

  6.略

  拓展延伸:

  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

  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和用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直出课题,提示“数”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2.指三人读课文,分别读1~3段、4~5段和第6段。说说这课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这课讲了张衡数星星的事。)

  三、抓住重点词语,结合插图理解课文

  1.直插第六小段,知道这段主要内容。

  问学生哪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然后指名读第六段,再说说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什么了,最后老师领读第六段。

  2.学习一、二、三段。

  (1)学习第一小段,体会夜空的美丽。

  ①出投影,内容是课文第一幅插图,即夜空的美景。指名用书里的话说出夜空的.美丽。用投影出示这句话,指名读。比较句子:“天空中有无数颗星星”和“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范读再指名读。

  ②看书里的第二幅图,用书里的句子说说谁在干什么。

  ③指名有语气读第一段。

  (2)学习二、三小段,知道张衡和奶奶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看法。

  ①指名读二、三小段,找出奶奶和张衡说的话。

  ②指名读奶奶的话,说说为什么奶奶叫张衡“傻孩子”,“又”说明什么。(“傻孩子”说明奶奶对张衡很疼爱,“又”说明张衡不止一次这样做。)

  ③指名读张衡的话,说说他说了几句话。再指三人每人读一句并说出句意。(第一句: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第二句:星星不是乱动。第三句:两颗星之间总隔那么远。)帮助学生理解:张衡不仅数星星,也注意到了星星的运行规律。

  ④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3.学习四、五小段,知道爷爷的观点,以及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1)默读第四小段,看看爷爷说了几次话。

  (2)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说说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

  (3)指名读爷爷的第二次话。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投影。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投影句子: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和“那七颗星叫北斗星”比较,使学生知道这句话把北斗星比成了一把勺子。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运行规律。

  (4)说说听了爷爷的话,张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用书里的话回答。再说说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果然”说明什么。用投影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四、总结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穷人教案10-29

语文备课教案10-02

语文上册教案11-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风筝》教案09-23

语文园地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