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17 01:10: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3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经典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3.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复习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说来,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我们今天训练第六个专题——结构。

  二、学生自学,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构是文章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考场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将“结构”直接列出纳入评分标准,也有的则将“结构”这一项评分依据细化为“篇章”、“条理”、“表达”三个小项。

  三、引导学生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训练过的文章结构类型:总分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

  结构、流浪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拼合式结构、对话式结构等。

  2.学生小组学习“提升要诀”,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等。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其最大好处是总提分明,分述到位,各得其所。

  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构建文章的结构,新颖别致。其中的“问”,实际上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回环往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

  首尾出彩。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头,可以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可以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可以设置矛盾,悬念引入;可以用熟语拉近距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精彩的结尾,可以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可以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可以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可以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可以是呼应开头,尽展结构美。

  3.总结:其实,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已系统训练过这些方法。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

  结构布局,就要在写作之前先好好运思,通盘考虑,精心布局。

  四、对照优秀例文,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和满分秘诀。

  1.小组讨论,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四是缺乏过渡,

  忽视照应。五是首尾失当,影响表达。

  1、 引导学生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⑴考题回放 作文:沟通

  友情提示:沟通,椐《辞海》解释,意为“使彼此相通”。

  要求:⑴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⑵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能出现真

  实的校名、人名。

  ⑵、满分作文

  沟通

  前几天,因母亲打扫房间同时看了她的日记,女儿与她大吵一架。几天来,两人互不理睬。这天晚上,女儿想了许多许多,终于提笔给妈妈写了第一封信。

  妈妈(因与你吵架,故不称你“老妈”):

  您好!

  为了我们母女的和平共处,我决定写信和您沟通一下,以表示我深深的歉意(但并不说明上次吵架是您对我错)和无比的严肃。作为女儿,与您吵架是没有礼貌的,是我不对。对不起,妈妈(深深鞠躬)。

  为了避免今后我们母女再爆发冲突,我想了以下几点,作为我们之间的协定:

  1.今后的'重要东西(特别是日记),请勿随便翻阅。如有需要,必须征得我的同意(这点很重要)。

  2、以后我若把门关上,请勿随便进入。进入前先敲门,当听到“com in”时,方可进入。

  3.学校考试成绩不要天天询问。如果考试了,我会主动将成绩汇报给您(这是为了减轻我的心理压力)。

  4.在家吃零食,如巧克力、薯片等,请不要阻止。从自己的形象方面考虑,我不会乱吃东西,我会控制自己。

  5.今后我们母女之间要加强沟通,平时要以聊天形式进行沟通,关系恶化时以书信沟通。

  祝妈妈身体健康!

  女儿

  上学前,女儿把信悄悄地放在母亲的书桌上。

  放学回家,女儿就看见有一封信平平整整地躺在自己的书桌上,心中窃窃惊喜。

  女儿(因吵架不再称你“宝贝”):

  看到你的信很亲切,很激动。针对你提出的五大内容,我也说说我的想法。

  1.看你的日记,我不是故意的。在此说声“对不起”(还真有点不习惯)。这条我完全赞同,有需要,我会主动向你说明,与你商量。

  2.第二条,我基本同意。但前提是你不能在里面做影响学习的事。你进我们房间,也要自觉遵守此款。

  3.第三条,我基本同意。前提是你不得欺骗我们,如违反,则此条无效(这点特别重要)。

  4.零食无益,美丽和零食对女孩子不可兼得。这一条,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我会改变原来的态度和方式。

  5.第五条,我完全同意。只是为了你好,可以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

  祝你学习进步!

  母亲

  看完信后,女儿高高兴兴敲门进了母亲的房间。

  ⑶满分解秘

  满分点:首先,题目扣得紧,这一点特别重要。开头,迅速点题,交代沟通的原因。两封信,说明了母女沟通的目的,沟通的内容。结尾含蓄地暗示了母女沟通的结果,呼应了开头。全文以沟通为线索,行文自然流畅,不蔓不枝。

  其次,表现形式新,主体部分是两封书信,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信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夹注,也极有创意。再次语言自然朴素,又不失风趣。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请看吧,在教室里,后排同学也在努力向上;在乡村里,孤寡老人又受到政府的救济;在社区里,贫困人家正在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在医院里,那些重病患者床前摆满了鲜花……我们的国家,一个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正在努力将阳光播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请回忆父母那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老师那一个个关注的眼神,朋友的携手相牵,社会的关爱行动,当它们犹如春风送暖般步入生活的角落或心灵的角落,我们何等的感动!

  请以“角落”为话题,自定题意,自拟标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点评。

  八、总结: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框架,得把它打好,打坚实,打得富有新意。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认真精心构思,构建个性化的结构。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整理寓言故事,这一板块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能进行简单的复述。二是明确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三是将寓言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一是积累“AABC”和“ABAC”式的词语。二是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三是学写通知这一应用文。这一板块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体现了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书写提示”列举了4个上下结构的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揭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成语,全部来源于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本单元品味寓言的主题遥相呼应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每个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上升特点,注重实践运用。

  梯度上升特点:从整体上看,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内容按照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段落这样的一种梯度上升的。从每个版块内容看,其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实践运用:1.“交流平台”的第三个环节是“读了寓言,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来说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2.“书写提示”要求学生先看后写再对照,给与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

  交流平台

  1.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2.结合自身生活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感悟出来的,又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加以强化的。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整理能力,还能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

  1.能正确掌握“AABC”和“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能进行独立列举,如:“依依不舍”、“津津有味”、“无法无天”、“无影无踪”。

  2. 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使用。

  3.了解通知这一应用文的书写规范,并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作。

  书写提示:

  1.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即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偏旁在左侧,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艳、植、睛”。上下结构的字,偏旁在上方,整个字要写得上小下大,如“霜、害、最”。

  2.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3.养成先看后写再对照的写字习惯。

  日积月累

  1.能正确认读这9个成语,做到读准字音,读熟词语。

  2.了解这些成语背后所隐含的寓言故事。

  3..了解这些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会读会写这9个成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它们所指向的的寓言故事及其道理,这样学生知识的宽度无形中被拓展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搜集“日积月累”中9个成语所包含的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布置预习,自主回顾

  回想一下自己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人和事。

  2.复述寓言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寓言故事说清楚。

  (1)教师先进性示范性复述,学生听。

  例:《揠苗助长》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例子,想一想,要把寓言故事复述完整,需要哪些要素。

  教师点拨:

  古代——时间。宋人——人物。拔苗——事情。禾苗枯萎——结果。

  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蕴含的道理。

  学生归纳,复述寓言故事需要包括五部分: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例;《叶公好龙》:叶公喜欢龙,家里到处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去拜访他。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这个故事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买椟还珠》: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名贵的木材,雕了一只盒子.又用各种方法,把盒子装饰得很美观,使盒子散发出香味,然后把宝珠装进盒子。有个郑国人,看到这个装宝珠的盒子那么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把盒子留下却把宝珠还给亍那个珠宝商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主次分明,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学生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容易遗漏复述的五要素中的某个环节,而且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跟进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对复述故事并不熟悉,因此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学生从中提取复述寓言所需要的五大要素,然后按照这五大要素复述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这样,学生能掌握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也能实现本版块的教学目标。】

  3.联系实际

  这些寓言故事能让自己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和事。

  要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对寓言故事所反映的道理有着明确的认识,才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预习自学

  根据以下词语特点,尝试再写两个。

  源源不断 念念不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师生讨论交流自学成果,从中寻找规律

  (1)类似词语举例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恋恋不舍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2)观察词语格式,总结规律

  诸如“源源不断”、“念念不忘”之类的成语,它们的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不同的字,这种结构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叫做AABC类成语。

  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之类的成语,它们的第一、第三字一样,其他两字不一样,这样的成语叫做ABAC式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因此再写两个AABC和ABAC式的成语并不困难,所以学生能够在预习自学环节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总结这类成语的规律,对它们进行归纳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了。】

  感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熟教材中列举的两段文字,注意“噘”读为“juē”,“皱”读为“zhòu”。读第二段文字时尝试读出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第一段文字,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短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加点的短语,寻找特点。

  嘴,眉头——身体的部位

  噘,皱——动作

  结论:这些短语都是由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身体的部位组成,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神态。

  学生根据师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补写句子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注意说话人物着急的语气。

  例句:他睁大了眼睛,使劲摇了摇头:“你真是急死我了!”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子填写完整。】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尝试寻找加点短语的特点。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读人们说的话,体会人们惊讶,高兴的心情。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和“高兴地叫起来”作对比。

  总结:通过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推测说话者当时的心情,才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根据结论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子填写完整。然后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段文字,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写通知

  (1)读通知,找一找,一份完整的通知由几部分构成

  师生合作解析通知的组成部分

  标题,正文,落款,时间

  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知这一类型的应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2)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应由几部分组成?

  星期四上午9点——表示时间

  全体同学——被通知者

  教学楼门前——地点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通知的事情

  少先队大队部——落款(通知者)

  4与7日——写通知的时间

  在解析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的语言对学生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接触应用文,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特别重要,因此教师要把通知的各部分组成用严谨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有利于学生理解。】

  (3)按照通知的书写规范,根据课本要求写一份通知。

  例: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通 知

  3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请各班班长在一楼大厅领取本班同学新校服。

  xxx小学

  20xx年3月1日

  例2:通知班上同学参观博物馆

  通 知

  4月10日(星期一)上午8点,请同学们在学校正门集合,坐车参观市博物馆。

  xx小学

  20xx年4月7日

  第二课时

  一、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预习自学

  仔细观察“书写提示”列出的9个字,找出它们的偏旁,把偏旁和另外一部分作对比。

  检查自学

  明确每个汉字的偏旁

  艳——“丰”字旁,静——“青”字旁,植——“木”字旁

  霜——“雨”字头,睛——“目”字旁,害——“宀”

  最——“日”字头,需——“雨”字头

  3.师生合作找出这些汉字字形特点

  (1)汉字各部分的占格情况

  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左侧,整个字就要写得左窄右宽,比如“艳、植、睛”这三个字。

  上下结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最”这两个字。

  (2)找一找这些汉字主要由哪些笔画写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汉字都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但是这些笔画的长短是不同的。

  (3)学生根据总结的书写规律和注意事项进行写字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写好汉字。因此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呢既定目标。】

  二、集腋成裘,感悟经典

  1.自学预习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

  (2)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这9个成语分别对应哪些寓言故事。

  2.检验自学成果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这些成语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自相矛(máo)盾(dùn) 杞(qǐ)人忧天

  3.小组合作展示成果:交流搜集的寓言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寓言,教师应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的是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个人想偷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它很快乐,但是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孤陋寡闻,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所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称赞》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小獾清晨时还只能做出三只比较粗糙的板凳。傍晚十分,在刺猬的称赞鼓舞下,做成了一把象样的椅子。文章中有许多它们俩的对话,言语十分朴实,但每一句都非常暖人心。因此,我设计的着眼点放在这些对话上的朗读上,从读中去体会小獾和刺猬彼此间真诚的赞美,从读中去感受称赞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快乐,从读中学会怎样的语气适合称赞别人。最后,设计了一首小诗送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复习本堂课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诗的韵律中再次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记忆。

  【学习目标】

  1、认识“刺、猬、板、凳、椅”五个字。会写“板、椅”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带给人们的力量和快乐。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苹果等道具。

  3、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看图识字、写字,故事导入

  1、课件演示“刺猬、獾、椅子、板凳”的图片,学习生字“刺、猬、板、凳”:

  如:(生猜谜:身体虽不大,钢针满身插,遇敌缩一团,谁来都不怕。这是谁呀?(刺猬)(出示刺猬:这是小刺猬,快和小刺猬打个招呼吧!(生:小刺猬,你好!……)

  2、课件演示带拼音的词语──刺猬、小獾、椅子、板凳:

  (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随机正音:轻声词──刺猬、椅子;前鼻音──獾;后鼻音──凳。

  3、生字宝宝单独出来和大家见面,我们还认识吗?随机想办法记忆字型,书写生字“板、椅”:

  板、刺、椅、凳、猬

  (指名读──开火车读)

  随机指导书写生字“板、椅”。强调木字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现在,老师想用上“刺猬、獾、椅子、板凳”四个词来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师讲故事(略)。

  5、喜欢这个故事吗?快去读一读吧!想对自己的朗读提一些要求吗?(生:我想把字音读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中的谁?(生:我喜欢故事中的小獾……)

  三、朗读感悟

  1、故事中的小獾,清晨时做了三个比较粗糙的小板凳,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傍晚时候就做成了一把象样的小椅子呢?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生读课文。

  3、回答,随机出示:“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相机板书课题──称赞。

  ⑴ 句中的你、我分别指谁?

  ⑵ 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

  ⑶ 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朗读(谁也来称赞小獾,这样称赞行吗?谁还想来称赞小獾?)

  ⑷ 小刺猬的称赞给小獾鼓足了自信和勇气,他毫不气馁地做着,终于,在傍晚的时候做成了一把象样的椅子。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小刺猬的感激……谁想来读读这一句:“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朗读(小獾的'感激之情听出来了吗?──小獾当时是拉着小刺猬的手说的,谁来试一试?)

  4、文中的称赞仅仅是小刺猬在称赞小獾吗?

  相机出示:“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朗读(谁来读一读?)

  引读──小獾真诚的称赞消除了小刺猬一天的疲劳──“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5、为什么一句称赞能使小獾有了自信,能使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你有这样的时候吗?

  6、小结过渡:朋友间真诚的赞美真是太神奇了,它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增强自信。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发生在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的这一个故事,好吗?

  ⑴ 在演之前,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出示:

  (清晨)

  小刺猬仔细地看了看板凳──“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高兴极了──“真的吗?”

  (傍晚)

  小刺猬不好意思了──“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呀!”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小刺猬连忙取下两个大苹果──“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小刺猬高兴极了──“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⑵ 师生合作读对话:师读旁白,生读对话。

  ⑶ 按这样的对话演,行吗?

  ⑷ 补充:小獾高兴地迎上去──“这把椅子送给你!”

  7、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评比最佳组合。

  四、拓展

  1、小朋友表演得真不错,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吧!

  赞美

  小小刺猬心意诚,

  板凳粗糙赞美真。

  小獾听了更自信,

  傍晚时分椅子成。

  ……

  故事虽小启发大,

  暖人的称赞嘴边挂,

  自信涌,疲劳除,

  小事大事都能成,

  都能成!

  2、学生自由读诗。

  3、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原因吗?

  4、总结:

  小朋友,不要吝啬对周围人的真诚赞美,让我们在赞美中增强自信,鼓足勇气,和成功交朋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1-22

语文教案01-23

语文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