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2 11:09:4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优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5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 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练一练。

  1、照样子,填一填。

  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温暖 暖和 寒冷

  愉快

  同情

  保护

  弱小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在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难说,要适当的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幸福 温文尔雅 耐心 一向 奇异 温和

  二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四字词语。

  首先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反),再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最后达到会运用。

  这些词语都是与“同情弱者”有关,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阳奉阴违 彬彬有礼 感恩戴德 宽宏大量 扶危助困

  表里如一 咄咄逼人 忘恩负义 小肚鸡肠 落井下石

  2、名言警句是文言文,先给学生讲清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除了书本上的外,类似的名言警句还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对联与律诗

  对联也称对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对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

  2、仄起平收。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

  3、平仄相间,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用仄声,反之亦然;

  4、句式一致,上下联相对,应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词性相对;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

  律诗和对联有着密切的联系。律诗分为五言与七言律诗。律诗共8句,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与颈联中的上下句为对偶关系。

  二 让学生背学过的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 读“日积月累”的第3题。

  1、多读几遍,若能把诗句所在的原诗背下来更好。

  2、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3、读下面的诗句,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唐)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李商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怀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四 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

  五 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国过年的习俗,能够简单的复述,体会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学。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你们都是怎样过年的?(说说我国的年俗)那你们知道其他国家的小朋友是怎么过年的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灵通一起到几个国家看看他们是怎样过年的,高兴吗?快快把书打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么长的课文,如果读的时候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朋友的方法真好。认真的读一读吧!

  二、交。

  1.同学们:小灵通都到了哪几个国家呀?他首先来到了哪个国家?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看一看意大利是怎样过年的?这一段有三个生字,谁都认识了?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出示生字:“期”“通”“夕”)你们记住了吗?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吗?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识记,如期——期中、期末、第一学期;通——交通、通信公司;夕——《夕阳红》;“期”和“通”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识记。还可以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记忆“夕”多——夕)

  3.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小灵通还到了哪几个国家?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国家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过年的,并自己学习本段的生字,然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怎样记住生字,

  4.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

  三、导

  检查反馈生字掌握情况。

  1.读一读下面的字,夕:(背景是太阳落山,晚霞满天的景象。目的是渗透字义)能组个词吗?(夕阳 除夕)钟:(背景是各种各样的钟,渗透字义,加深理解)谁能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呢?(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金字旁”是形旁表义,表示一种金属,“中”是声旁表音)。

  2.出示其它生字,这些你都认识了吗?

  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

  板书设计:

  他们这样过年

  期——期中、期末、第一学期;

  通——交通、通信公司;

  夕——夕阳 、《夕阳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中国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今天我们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四、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五、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六、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七、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八、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发散延伸:

  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

  十、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堂时,我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特别是课文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中国山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发散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内容精彩纷呈,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却人人可以为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重点)

  2、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重点)

  3、会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风》,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难点)

  4、掌握书写祝福话语的格式。(难点)

  5、掌握书写规则。(重点)

  6、了解中国民俗特色。

  课前准备

  1、课件、图片、制作精美的贺卡。(教师)

  2、词语卡片、彩纸。(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设疑: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亲人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业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环节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趣味识字”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齐读)

  2.认识“工、厂、医、院、生”,指导识记。

  3.指导书写“工、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在学生书写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4.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识字的快乐。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1)出示词语卡片。

  果皮树皮加法办法旁边两边

  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2)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4)继续扩词,积累词语。让学生用“皮、法、边、许、处、生”继续组出不同的词语。

  2.写祝福语。

  (1)教师出示多种贺卡,让学生欣赏祝福语。

  (2)课件演示祝福语的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给谁写,我们要顶格写。然后空两个格(大概两个字的位置)写上祝福的话。最后要写上我们的名字。

  (3)说一说你准备给谁写,写什么话。

  (4)一起试着做一张贺卡。

  (5)展示自己制作的贺卡。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扩词积累。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掌握积累词语的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贺卡的写法,锻炼学生把话写完整,让孩子在自主创作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在享受别人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让别人快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观察“小、水”的书写过程。

  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书写过程中共同的笔顺规则。

  3.教师强调“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4.指导学生观察“月、问”的.书写过程。

  5.学生共同总结“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

  6.学生练写“小、水、月、问”。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美观、规范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呀,老师为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看看他们在生活中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二、故事导趣,形象背诵

  1.讲《画风》的故事。一个老画家给他的弟子出了一道题目,要求他的弟子画出风的样子。周围的人听后都说风没有形状,也看不见样子,该怎么画?老画家的弟子们开始画画了。一会儿弟子们画完了,老画家非常高兴。你们想看一看这几幅画吗?

  2.出示图画,(按照诗句的顺序出示)说一说你看到风了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风的存在。)

  3.我们为这几幅画配上诗句吧。课件按图片依次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按照图画背诵。

  4.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峤写的。这首小诗也是一则谜语,同学们回家要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诗里面写的是什么。

  小结:看看古人多了不起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以一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以配画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孩子在学习中自然升华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及热爱。

  三、快乐积累,了解民俗

  1.同学们知道过大年吗?能说一说过年之前你们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吗?

  2.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

  3.学生自由读童谣。

  4.说一说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

  预设:(1)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可以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

  (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

  5.齐读童谣。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韵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其中的一些准备活动所吸引。教师为学生解疑的过程就是为孩子讲解中国风俗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猜谜语。

  按笔顺规则书写“小、月”。

  和家长一起读《春节童谣》,与家长进一步交流中国民俗的特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完成了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同步参与到以古诗诗句创编的故事《画风》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风筝》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古诗教案05-16

(经典)语文教案02-19

语文上册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