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8 07:25: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2、学生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

  3、使学生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由课件内容,导入口语交际。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见解?

  想一想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

  二、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该不该养鸟。

  师:看完画面后,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见解,这节课我们干脆开个辩论会,同意养鸟的为正方,不同意养鸟的为反方,我们进行一个辩论性的口语交际好不好。

  三、口语交际

  1、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的.同时,师指导、提要求。

  3、交流中随时进行评价。

  (1、讲话要有礼貌,态度自然大方。2、要说普通话,内容充实、完整、并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在真实情景中,再次进行交际。

  1、师放大自然中各种鸟的天堂的美景。

  (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小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

  2、放笼中鸟的画面 。(再次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笼中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3、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两种不同环境中的鸟的心情

  4、在组合分一次正反方。

  5、全班交流,师做最后总结。

  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交流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进入角色,通过亲身感受再次阐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让学生以“俯视的姿态”来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有学生直接从课文题目找这个字,会说“新”或是“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人物主要活动中梳理出这个关键字,然后回视课文,围绕这个字串联人物活动。)

  小结:人物活动围绕一个“骗”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受骗又助骗,百姓受骗又传骗,小孩揭穿骗局。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抓手”,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二、说人物。

  师:在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皇帝,请在“这是一个的皇帝”句中写上一个词,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自己的看法,都应该鼓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会按自己的理解填上一个词并会积极找出理由加以证明,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地让学生朗读相应的语句,可以采取多样的朗读方法,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充分认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人物形象,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上大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精读、朗读等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形成对人物的独特理解。

  三、探主题。

  师:文中还有一些人物,这是些怎样的人?安徒生想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大臣们看到新装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2、二十年后小孩长大成人,你觉得他还会揭穿骗局吗?

  3、两个骗子又到另一个王国行骗,你觉得他会再次成功吗?

  (三个假设的问题,趣味性较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进行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究故事主题,又能以“俯视”的姿态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四人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并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时间3分钟。

  (此环节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结果,教师应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说出自己,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

  对问题1的探究,教师在学生从课文中搜集到的有关大臣的情节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一起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并形成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当学生谈到自己坚决不会像大臣那样阿谀奉承时,教师要赞扬他的这种高贵的人格;同样,当学生谈到自己可能也会像大臣这样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教师也应该认同他的心理,并将讨论引向“骗局”的关键——抓住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

  对问题2的探究,有学生会认为二十年后的小孩不会揭穿骗局,因为他内心有所顾忌,也有学生会觉得他不会揭穿骗局,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保留一颗纯洁无邪的心灵。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能指向童话的主题,教师要伺机诱导。

  对问题3的探究,有学生可能会觉得如果遇到一个“不爱打扮的皇帝”骗子就不会得逞,可能会偏离这环节课探讨的主题,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故事中的皇帝仅仅因为爱打扮才上当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主旨,骗子利用了人们“虚伪”的弱点。

  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

  设计意图:对故事主题的探究是一个难点,通过这三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挖掘故事主题,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给学生搭建平等开放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注重探究过程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谈看法。

  师: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我们明确应该向小孩学习,学习他的纯洁无邪,学习他说真话。可是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付出代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说真话”这一话题的看法。

  (学生在谈看法时可能会脱离实际说得比较空乏,教师可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讨论。比如可创设这样的情景:如果你的同桌在单元考试中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作了弊,刚好被你看见,你该怎么办?使学生有一个谈论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谈出实在的真实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应真诚地倾听,多鼓励,及时引导他们走向“说真话、做真人”这一高尚人格的道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在真实开放平等的环境中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提升。

语文教案 篇5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 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一位爱我们、疼我们的妈妈。她们为了我们含辛茹苦,奉献着无私的爱。而作为儿女的我们,能为我们伟大的妈妈做些什么呢?

  生1:我写完作业帮妈妈做过饭。

  生2:我在家经常帮妈妈收拾屋子,妈妈还夸过我昵!

  生3:老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了《马莎长大了》,您告诉我们要懂事,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家我就给爸爸妈妈打了一盆洗脚水,他们特别高兴。

  师:你们都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老师听了很为你们高兴。今天我们来学习《儿子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

  【与学生谈话,品味妈妈的艰辛,勾起学生对妈妈亲切的爱,乃至让他们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我们自己试着来读一遍课文,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把你圈画出来的字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并把不理解的词放在小组中交流。

  3.课文中的生字,你是怎样记的?

  生1:“井”:水井的井,井底的井。

  生2:“啥”:口字旁和“舍”,合在一起就读“啥”,干啥的'啥。

  生3:“巧”:灵巧的巧。我用“灵巧”说一句话: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生4:“提”:提东西用手,所以是“扌”字旁。

  生5:“桶、痛”:这两个字都有“甬”字。“木”字旁是水桶的桶,人有病了就痛,所以痛是“疒”字旁。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轻声读课文,和同学们说一说,文中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生1: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夸奖自己的儿子。

  生2:(反驳)只有两个妈妈夸了,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

  师:她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儿子,是她的儿子不好吗?

  生2:不一定,可能她不像那两位妈妈那样爱说吧!

  生3:第一个孩子会翻跟头,第二个孩子唱歌像黄莺一样好听

  师:那第三个孩子有什么本事?

  生4:他把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提走了。

  师:他不怕累吗?为什么不让妈妈提呢,妈妈可是大人呀!

  生5:因为他心疼妈妈,不想让妈妈受累。

  生6:老师,我知道他才是个懂事的孩子。

  【合作交流、讨论,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参与学习,个个奉献思维结果。】

  四、演绎课文,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表演课本剧,生生互评。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么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同时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为妈妈做点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公输》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