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4-18 02:02: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品[5篇]

语文教案 篇1

  预习提示: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预习时注意: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了什么?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慢慢地、静静地读,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欣赏大诗人艾青的诗歌(板书课题“下雪的早晨”)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诗歌,我们还进行了“走近艾青”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你对这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谈对艾青的了解。(艾青的简单生平;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等)

  二、初读感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听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觉。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读同一首诗,每个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请大家再自由朗读一遍,说说你又什么感悟?(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以恰当的即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收获)

  3.承接学生的自由发言简单概括、板书。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指名读)你们喜欢这个早晨吗?(播放画面和音乐)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交流: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发散思维,想像雪景。通过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早晨的美好寂静。)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像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指名读句子。

  3.(出示画面)看,这个孩子从晨光里向我们走来了。

  大家再来自由读读描写孩子的诗句,请你静静地读,慢慢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想像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描写孩子的句子,想像。通过对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

  4.(小结情景),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情景展现出来?(指名读)(引导评价朗读)

  5.(出示四句话,师读)你觉得诗人还有哪些话没写出来?(启发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捉到了?眼睛?耳朵?神态?动作?)

  你能替诗人接着这句话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说吗?(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

  6.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天真 活泼)

  7.(播放课件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8.你认为这个小孩是谁呢?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猜测这个孩子是谁,揣摩诗人情感。诗人很渴望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也希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介绍背景:这首诗写于1956年,当时艾青在事业上遭受挫折,婚姻和家庭也很不顺利,以至于他的心情非常压抑。他多渴望拥有自由自在,纯真美好的生活啊。所以看到眼前飘飞的雪花,他想到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那么地期盼美好纯真、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时,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三小节

  1.语言描述:雪还下着,诗人还沉思着――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虽然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着他,但我一直都记得他那鲜花一样的小脸和很轻很轻的歌声,想着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

  2.齐读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再次与诗人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1.(放音乐指导美读全文)指名读。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学生自主选择)

  2.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3.指名背诵

  五、创设情境,即兴创编

  1.大家背诵得多投入啊。(示意看课件)在这个冬日的早晨,看着雪花飘落着,你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模仿诗人,把你想到的事情创编成诗歌,抒发你的感情吧!(发散思维,即兴创编。激发创作欲望,唤起美好情感)

  2.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哪位小诗人愿意朗诵自己的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课堂检测

  1、你认为诗歌中的小男孩写的是谁?

  2、 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小时候的自己,请你写写小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

  课外作业

  1、 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童年时的玩伴,请你写写两个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2、 如果你还有别的想法,大胆地写下你的想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交流时说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表达流利,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2、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在此基础上再写一则。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发现一些音同或音近、形近字,准确区别。

  4、读背农谚歌谣。

  5、读词语,认识“肩”、“臂”等七个生字。

  6、引导学生拓宽学习途径,了解、搜集更多资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1、启发谈话: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夜晚的天空,北斗七星最引人注目;清澈的水底,鱼儿总是睁着眼睛睡觉;一碰到含羞草,它就闭拢叶子,多有趣啊!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2、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

  3、自由组合,把自己的有趣发现说给自己的好伙伴听。对谁的发现感兴趣,跟他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选择几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交流。可以互相问答,呼吸补充,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流

  1、在上次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乐趣。现在,让我们大家再来交流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

  2、同桌交流观察日记。

  3、评一评同学的或自己的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明白:日记内容重点将观察,以及观察中的新发现。

  二、再写一则观察日记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观察中有什么新发现。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3、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是否写通顺了,写出了自己的新发现没有。

  4、再把自己的习作给同伴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改一改。

  5、誊写作文。

  第三课时:讲评作文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让小作者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3、四人小组内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评议。

  修改誊写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张贴栏内张贴。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带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的发现。

  5、区分这些带点字。可以用带点字组新词,可以说说不同的意思。

  6、布置课外作业:从本期学过的生字中,举一些形近音同、音近形近的例子,并给它组词。

  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1、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农谚歌谣。

  2、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

  3、教师范读、师生对读。

  4、齐读、指名读。

  5、试着背一背。

  读读认认:

  1、借助拼音各自轻声读词语。

  2、抽读。

  3、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4、在自己身上指一指这些器官。

  5、齐读。

  6、选几个字再组新词。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1、同学们,看看这个人你认识吗?(出示图片),谁能讲讲关于他的故事?

  兴趣导入,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提前引出文章第一段中总结的人物特征。

  二、张扬个性,享受阅读

  (一)学生初读文章。

  (二)新生字词的认读。

  1、师出示词语:铜板、智慧、幽默、饭馆、分辨、扭打、交钱、拉扯等。

  2、那么这些词放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3、学生再读课文。

  4、师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注重对字词的认读。

  三、精心准备,大胆表演

  1、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分组准备课本剧,可根据人物性格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教师提示抓住“扭,拉扯、揪、咧着”等动词,来渲染人物特点)

  2、分组上台进行表演。

  3、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表演是一种外显化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把文中人物的定位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也是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四、“我喜欢阿凡提……”。

  结合你对阿凡提的了解或者读过的书,说一说你最喜欢阿凡提的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开阔视野,增加积累,受到阿凡提人格魅力的感染。尊重孩子的个人真实感受,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

  五、课后延展

  再读《阿凡提的故事》看看你是否有了新的收获。

  故事对学生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实现的,好故事一读再读会有“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习题:

  1、“我会认”给下面的词语拼音。

  铜板( ) 智慧( ) 幽默( ) 饭馆( )

  分辨( ) 扭打( ) 交钱( ) 拉扯( )

  2、“我会说”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打抱不平 分辨 两相抵消

  3、“我会写”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打又骂

  又___又___ 又___又___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汇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及词语卡片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课前指导学生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复习课文小朋友们,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玩具柜前的孩子》一课,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节课我们

  2、就继续来读

  3、读这篇文章,现在谁想来有感受情地读一读呢?

  4、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1、回忆,指名说一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评价。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

  二巩固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开火车复习认读。

  2、出示生词卡片,全班赛读。

  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记忆字词,同时进行比赛。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记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让生字词在学生的眼前多次再现,寓教于乐,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2、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怎么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3、让学生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4、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1、在老师的要求下,规范的写生字。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2、引导学生同桌间互相提写生字,评价哪个字写得好。

  3、指导完成“我会读”练习。

  4、课堂作业

  1、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盯着柜台( )地看小汽车( )找出小汽车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觉得玩具柜台前的那个孩子是个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我觉得售货员阿姨是个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阅读教案09-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园地教案12-13

语文园地的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