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3 08:10:0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初冬》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三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作者恰当运用了对比、比喻、重叠词等手法,描绘了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深化词语的理解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下列举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白茫茫”一词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浓雾弥漫时的景象,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像这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就叫“白茫茫”。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茫”来形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词义再回到生活中具体运用,进一步建立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联系上下文。文中描写雾中和雾后的太阳光,分别用了“发出”和“射”两个动词。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这两个词各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与课文的联系中使之明白用“发出”是因为太阳被大雾遮盖,光线弱,而“射”则强调出雾散日出后光线很强。

  3.运用比较。教学“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不清了”这句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句中一个用“望”一个用“看”?这两个词在句中能交换吗?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两词的细微差别。4.利用直观。

  理解“光芒”一词,教师画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强·烈的光线。与前文“淡淡的光”相呼应,强调出雾散后太阳的变化。

  二、教给多种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课文分别在前、中、后三处运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为突破口,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这一写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现的比喻句是:“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步骤如下:

  1.联系第一段思考: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为什么把雾比作纱?它们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纱演示。(纱和雾都是白色的.;透过纱和雾看景物都有朦胧感;纱质地轻软,雾很飘渺,给人的感觉相似。)

  3.你觉得用上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这个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出了雾的颜色和在雾中的感觉,言简而意丰。)

  4.指导朗读。“一层纱”读轻一些,“模模糊糊”要读得重一些、慢一些,显出在雾中努力张望的样子。把以上学法总结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们哪些方面相同。③说一说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④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二句:“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采取学生自学一步,教师小结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把太阳比作火球?帮助他们抓住雾中这一特点,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

  第三句:“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仅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如学生明白了柿子与红灯笼在颜色、形状上相似,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柿子与灯笼所处的位置。

  另外,本体“·许·多大柿子”和喻体“·一·个·一·个红灯笼”两者间还存在着数量的对应。此外,在学科活动中还应把这一知识点用游戏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师提供图片,以找朋友的形式连起本体、喻体说一句话。通过比喻句辨析,了解本体和喻体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类事物等方法。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比喻句的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2.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品词析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理发店情景图。我们每个人都去理发店理过头发,但是有个叫小沙的小朋友最怕去理发店理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剃头大师》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1)“剃头大师”在课文中指的是谁?(2)“剃头大师”的理发水平怎么样呢?(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呢?

  设计意图:

  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验证识字效果。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剃tì执zhí否fǒu骂mà仇chóu惯guàn刑xíng替tì

  厘lí摸mō

  剃——梯仇——亿刑——形摸——模

  (1)读音难点主要有“执、仇”(翘舌音)。

  (2)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4.课件出示“我会写”。

  (1)指名读字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2)指导写字。

  ①注意“鬼”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②“仇”字的右半部分是“九”不是“丸”。

  ③注意写好“表”“差”的横。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到了哪些人?

  (3)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最有意思?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汇报初读结果。

  (1)“我”给表弟小沙理发的事。

  (2)课文写到了小沙、姑父、理发店里的老剃头师傅和“我”。

  板书:小沙姑父老剃头师傅“我”

  (3)起因(第1~6自然段):小沙天生胆小,怕剃头。小沙不愿意剃头,姑父为了给小沙剃头,每次都要押着小沙去理发店。

  经过(第7~17自然段):有一次,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由于“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剃过头,所以将小沙的头发剃得参差不齐。

  结果(第18自然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到处是碎头发。

  (4)在小组内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诵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了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读句子,感悟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沙的句子,感悟小沙的特点。

  出示句子: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体会:天生胆小,怕剃头。板书:怕剃头

  2.课文围绕“小沙怕剃头”写了哪些内容?

  共同研读:

  (1)读第2自然段:小沙每次都是怎样进理发店的?姑父是怎样做的?理解:押、监督、夺门而逃。(板书:监督)

  (2)读第3自然段:进了理发店,小沙是怎么做的?理解:“害人精”、怒视。

  (3)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谁?小沙为什么称他为“害人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他的眼神也不好,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还有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剃头时,小沙吃尽了苦头,但不敢动。理解:规规矩矩、耿耿于怀。板书:“害人精”

  (4)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小沙怕剃头的原因。

  3.课件出示“我”给小沙剃头的情景图。

  (1)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自然段。

  4.默读课文第7~17自然段,自学提示:

  (1)小沙为什么央求“我”给他剃头?

  (2)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我”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

  (3)“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一说。

  5.根据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随意乱剪

  6.分析句子。

  (1)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剪头发,虽然“我”不会剪,却敢下手,胡乱剪下去,自以为动作熟练,非常有自信。

  (2)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他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容易满足。

  (3)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给小沙理发后,小沙头发的样子。

  (4)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这句话写出了小沙看到自己的头发时吃惊的样子。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事情的结果如何。(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满是碎头发,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沙的特点,理解小沙怕剃头的原因,然后分段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过程,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回顾总结,感受趣味。

  1.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没有剃头经验,只是被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2.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无忧无虑美好幸福

  设计意图:

  运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自学课文生字词,在阅读过程中检查、复习。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了解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沉着果敢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的具体表现,体会船长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二、请同学们看小黑板掌握文章重点字词。

  多音多义字

  翘 qiáo翘首qiào翘板 刹 chànà刹那 shāchē刹车

  丧bēn sāng奔丧 chuí tóu sàng qì垂头丧气 薄 纸很薄、人情薄、薄片薄饼、薄脆“等读báo是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薄弱、稀薄、淡薄、尖嘴薄舌、单薄、厚薄、薄地、薄田、薄酒”等读bó。

  形似字:蓦――暮――幕――墓――慕 湍――揣――踹――瑞――端猝――粹 履――屡――履

  词语:小心翼翼 蓦然 酣睡 失魂落魄 井然有序 巍然 相提并论湍急 你推我搡 猝然 肇祸 蓦地 勉强 屹立

  三、整体感知,畅谈印象

  1.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要求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初步印象交流。(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选择他们最值得说,最值得读的片断,触及心灵的部分交流,实现阅读个性化。学生所读的所说得也正是文章表情达意的部分。

  四、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1.在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印象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归纳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之一,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即“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顺着这一问题围分三步走

  (1)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要引导学生把当时乱的场面感受到,品味:可怕的震荡、惊恐万状,求生的人像疯了似的,一片混乱,……)

  创设情景,想象当时的场面,再指导朗读,感受当时紧张危机、混乱的状 这样的后果怎样?(思考得知:死路一条,谁也就不出来)

  (2)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结合重点语句: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那个男人单干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前打死他。”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能悟出至少三点:①指挥有方、沉着冷静;②忠于职守,责任感;③保护弱小;

  然后分角色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体味语句的简洁。感受船长的威严、果断、不可动摇。和他危难时刻首先要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这时船长的形象已成了伟大灵魂化身,屹立于每个人的脑际中。)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么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

  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

  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以上分三步走探究完第一个问题,重难点基本突破。

  2.探究内容之二

  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 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认识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于度外,关心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船共存亡的决心。总结船长的高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力救人,与事业共存亡;做人之道—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彻底忘我。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有方、沉着冷静 忠于职守,责任感 保护弱小

语文教案 篇4

  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

  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 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4、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

  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2、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自主读文探究: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

  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

  (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

  6、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

  (2)练读。

  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四、照应课始,交流感受,读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交流后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

  五、领悟写法,诱发写作动机,布置搜集事例,为说写作准备。

  1.领悟说明道理的方法:我们读了这篇课文,都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看来,作者说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有那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2.诱发动机:其实,能够证明课文道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老师有个想法,我们也来写一个这方面的事例,来证明摘水穿石的道理,好吗?

  3.布置课外作业,指导搜集渠道:搜集一个事例,可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