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锦集(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3)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资料交流,了解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长城建造的那个年代,一时间学生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字词,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为下面环节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2.比一比,再组词:婉( ) 凝 杖 魄 峭
蜿( ) 疑 仗 魂 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板题: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2、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教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
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二是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
问: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读第二句:问: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入情景,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第三句,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第四段:读出无比自豪
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练习:
读句子填空: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钱不到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写出了长城的长;“多少”和“长”说明 。
2.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不过几十公里”表示路程 ;“不过两三小时”表示时间 ;“不过是些篇作文嘛!”表示说话者认为写作文 。
你能用“不过”说一句话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请教。
2、懂得向人请教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形式。
3、向人请教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具体。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情景,激发学生对“请教”的.兴趣
老师可以连续提出几个学生不太懂的问题,让他们知道“请教”是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种需要。
二读一读“请教”全文,标出自然段,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讲了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2、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发言。
3、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请教”就是请求别人指教的意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出人要虚心请教的道理。只有不断地向别人请教,才能变不懂为懂,不知为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主题:语文百花园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内容分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共安排了五个题目,识字写字方面主要让学生掌握上中下构字的书写规律;语文知识方面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拟人化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此时正直新春前夕)安排了古诗《元日》的学习和背诵;阅读古代成语故事;最后安排了“能说会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往应对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难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古代诗歌,成语故事,以及为主安排的,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写怎么写好字的指点,和能说会道的安排,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
四、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旨在让学生联系旧知探求新知,拓宽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闯过写字关”第一题,我会写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师:写好汉字,不但要多写,还要会用眼睛观察,会用心思考,请看这四个汉字,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在书写时中间部分与上下两部分怎样搭配?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中间部分与上下部分相呼应,一般是托住上部分,覆盖下部分,使汉字看起来结构紧凑。)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闯想像关”——第二题,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如,想像成熟的石榴长裂了,露出一排排整齐饱满的颗粒,多像一个可爱的娃娃裂嘴笑着,多可爱,多愉快呀)。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你感觉到作者喜欢那饱满的石榴、流动的小溪、飘舞的雪花和欢唱的小鸟吗?你喜欢它们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吧。
四、“闯背诵积累关”——第三题,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闯阅读关”——第四题,读一读
1、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心里想往南走,车子却往北走,行动和目的刚好相反,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读了以后你就明白了。
2、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3、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4、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教学反思:
1、以闯关的竞赛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解决问题时能做到让孩子们先自己解决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能贯彻新课标的自主学习的要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勇敢,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2.借助工具书,联系课文语境学会生字新词:危在旦夕、忧心忡忡、自告奋勇、憔悴、义务、义无反顾、翘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汉斯勇敢的语句,母亲阻止以及海上危险的语句,体会汉斯的勇敢,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篇文章《勇敢的少年》,这勇敢的少年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把课文自由轻声地朗读一遍,边读边思,用两三句话回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指导认读难读的生字词语。
2.交流课文大意。
三、抓住重点,品析体会。
1.设疑激趣:汉斯自告奋勇地参加海上救援工作,你们觉得他应该去吗?他可以不去吗?(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2.默读思考:觉得他应该去的理由是什么?可以不去的理由又有哪些呢?请同学边读边思考,画出有关的句子。
3.交流对话,诵读想象,体会“勇敢”。
明白自告奋勇去救援的原因,初步体会汉斯强烈的责任心、人道主义精神。
(1)认为汉斯应该去的同学发表以下你们的看法。
(2)指名回答,并读出课文相关的语句。出示内容“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出示卡片,理解“憔悴”)
(3)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说汉斯主动参加救援工作的原因吗?(板书)
(4)初步理解“义务”的意思。
(5)描述过渡:是呀,在汉斯心中“只要……就得……”所以汉斯非常坚定地对妈妈说——引读汉斯说的话。
理解汉斯前去救援受到的阻力及将面临的危险。
(6)汉斯可以不去吗?指名说,指名读。
汉斯才十六岁,还只是个孩子。;
海面上的环境十分恶劣;
他是母亲唯一的依靠。
通过“可以不去”但是“应该去”的对比学习,体会汉斯的“勇敢”。
(7)体会汉斯面对母亲的哀求,心里虽然很难过,但是还是下定决定,履行义务。真的,汉斯有太多的理由可以不去冒险救援,而且,母亲又是这样苦苦地哀求他,汉斯改变主意了吗?是他不理解自己的妈妈,不爱自己的妈妈吗?
(8)是呀,汉斯是很爱自己的母亲。可是,在危险面前,汉斯想到的不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汉斯的话把话补充说完)
(9)多么令人尊敬的汉斯啊!!他的那份对生命,尤其是他人的生命的爱与热情,那份“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再次朗读体会汉斯说的话。(分角色朗读3、4小节)
想象结局,再次感受人物的勇敢,揭示结局,歌颂勇敢的人儿。
(10)汉斯“义无反顾(出示,理解)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汉斯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请同学们当回小作家,给故事添个结尾。(学生写)
(11)交流。汉斯可能再也没有回来,这样的结局,汉斯料想到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汉斯会后悔吗?
(12)教师范读故事的结尾。听了故事的结尾,同学们又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升华,激励情感。
同学们,其实在课文中勇敢的人不止汉斯一个人。你们发现了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对勇敢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让我们向文中勇敢的人们学习,尤其向年仅十六岁的汉斯学习,记住他说的话,引读板书。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及成语。
2.课外阅读勇敢者的故事,在班里开展“我心目中的勇者”故事会。
板书:
勇敢的少年
只要有人需要援助
就得竭尽全力帮助,这是我的义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翠鸟》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