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xx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20xx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20xx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20xx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
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与学情分析
《小小的船》是一首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诗歌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巧 妙地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有趣的夜景图——月儿是停泊在天空中的小船,“我”坐在 “船”上看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诗歌以合理的比喻为纽带,将遥挂天空的'月儿瞬间拉 到眼前,把现实和奇妙的幻想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读着诗歌,脑海中便会闪现一幕幕 形色兼具的图景,带来亦真亦幻的奇妙感受。
诗歌共有两句,第一句运用比喻,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两幅图景带进读者脑海 里,弯弯的月牙和小小的船在形状上相似,都是“弯弯的”“两头尖”,二者合二为一。第 二句说“我”坐在小船上,实际是想象自己坐在月亮上看星空,以充满童趣的幻想,勾画 了坐在月亮船,与星星相伴,畅游蓝天的浪漫图景。文中出现 3 个“小小的船”,第一个 指的是 真实的小船,第二、三个指的是弯弯的月亮。 课文插图画了一个小女孩躺在月亮上,伸出手,向着蓝空中的星星说些什么,两颗星 星正对着她微笑,充满想象和童趣。
文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韵文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本课教案设计意在通过创设情境,在观看夜空美景的情境中识字,把孩子们带入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来表达他们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 的 船 等10 个生字和门字框1 个偏旁;会写 月 儿 等 4个字和横折 钩 竖弯钩 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3.仿照例子,用简单的叠词说 的 字短语,积累 的 字短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读准 船 两 等生字的字音;会写横折钩和竖弯钩 2.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有关星空及带有歌曲《闪烁的小星》《小小的船》的多媒体。(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激发兴趣。
(1)(多媒体配乐)出示美丽星空图:一个小女孩儿坐在月亮上,一只手托着小星星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
(2)导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揭示课题。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中月亮的形状,引导想象: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
(2)引出课题: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篇韵文,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小的船》。
3.读课题。
(1)教师指导正确读课题:“船”字谁会读?谁还想读?大家一起读。你们见过哪些船?教师出示各种船的图片,并相机指导学生认识“舟”字旁,了解带有“舟”字旁的字一般与船有关。
(2)导学:在“船”的前面加个“小小的”,请你读一读,你感觉这艘船怎么样?(小小的、很轻、很可爱……)
(3)教师指导学生感受小船的可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题。
4.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想知道些什么?
5.过渡: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插图,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晴朗夜空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文本、美丽的图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
(2)用“ ”把要求会认的字画出来,用“____”把要求会写的字画出来。
(3)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多读几遍。
2.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读,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开火车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提示:“船、看、见、闪”是前鼻音;“船、闪”是翘舌音。
(2)教师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并及时评价。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5.教师检查练习朗读情况,提示学生读准字音。(“月儿、船儿”的“儿”要读二声。“在”是平舌音。“闪、船”是翘舌音。“的”读轻声。)
设计意图:提出自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互帮互学,培养了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易错字的读音和儿化音进行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
2.启发想象: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预设:
(1)学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图画: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一个小朋友飞到太空中坐到月亮船里面。
教师随机用演示星星忽明忽暗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闪闪的”这个词语。
3.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出示朗读要求:
①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行,由几句话组成?
②把自己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及时评议。
5.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画出停顿。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6.学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大家评议。
7.多媒体出示课文填空,指导学生朗读叠词,巩固识字效果。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8.出示“朗读争霸赛”情境,提出评价标准,组织学生挑战读。
(1)出示评价标准:
声音响亮,读音正确。朗读流利,读出韵味。
(2)组织学生有序地比赛,读后及时评价。
(3)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在朗读中巩固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朗读争霸赛”,帮助学生展示朗读的成果,激发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
四、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组织学生做采蘑菇的游戏。
(1)讲明游戏规则后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做采蘑菇的游戏。(多媒体播放歌曲)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门”字框、“白”字旁。请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②猜谜识记“闪”:一个人站在门里。
熟字加偏旁识记“闪”:人+门=闪。
③做动作识记会意字“看”:“手”放在“目”上就是“看”。
④组词识记:见──再见、看见、见面。
⑤教师指导识记多音字,并请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预设:
“看”也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àn,在“看门”一词中读ān。
2.给蘑菇找朋友。
(1)导学: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这个字组成词语呢?你还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好!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
①组词:小船 星星 看见 闪闪的 里面 两头 不在
②造句:
看见:在动物园里,我看见了老虎和狮子。
闪闪的:闪闪的霓虹灯引人注目。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里的范字“月、儿”,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月”和“儿”都有钩,但钩的方向不一样。)
(2)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新笔画的书写。
横折钩的写法:横要平,竖要直,向左向上钩。
竖弯钩的写法:竖要直,弯要圆,向右向上钩。
(3)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写在什么位置,同桌交流。(“月”里面的两个横画之间距离要适当,不与横折钩相接。“儿”的竖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4)教师范写“月”和“儿”,一边示范,一边巩固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学生书空。
(5)指导学生观察“头、里”。
预设:“头”有三个点,它们的位置不一样。“里”的横画比较多,它们之间的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样。
(6)教师指导学生书空。(“头”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里”的笔顺可记成写完“甲”再写两横。)
(7)指导学生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比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8)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识字,有利于学生自主表达。交流多种识字方法,能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从构字规律上帮助学生认识生字,便于学生认识汉字,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练习组词、说话,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根据“月、儿、头、里”四个生字的字形特点,分组呈现,有利于学生抓住特点正确书写汉字。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引导回顾:谈谈你的收获。(这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作业,有利于巩固识字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配上音乐,出示星空图片。
3.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到美丽的蓝天上。看,许多一闪一闪的星星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快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小船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1)我好像看见了一闪一闪的星星。
(2)我仿佛看见了宇宙飞船上天。
(3)我仿佛看见了月球人,很帅气。
(4)我好像看见了蓝色的天空特别大。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课文的过程中再现情境,使学生集中精神;配上音乐,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静中有动的图画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高涨。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导问:我们坐在哪儿了?(小船上)这小船不是真船,它就是月儿,你感觉怎么样啊?
预设:我感觉很快乐。我很开心。
(2)(出示月亮的图片)导学:图片上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请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最后互相评一评。
(4)指导学生画出描写“月儿”“船”的词语。
(5)设疑:为什么用“弯弯的”“小小的”,而不用“弯的”“小的”?
(6)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不同点。
弯的月儿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预设:
学生分别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弯弯的.月儿”比“弯的月儿”更能突出月儿弯的程度;“小小的船”比“小的船”更能突出月儿的可爱,读起来也更上口。
(7)指导朗读。“小小的”“弯弯的”读出欢快的节奏,表达出月儿的可爱、有趣。
(8)导学:“月儿”除了是“弯弯的”,还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自读自画,画出月儿的形状——两头尖。出示月儿的形状,并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了小小的船,写的是月儿的形状。
(9)齐读。通过朗读读出月亮的可爱,以及自己满怀喜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过渡:我们一起划船在蓝天上面到处走走,哟,你们看到了什么?(星星、天空)
(2)出示词语:星星、蓝天。
(3)课文写星星是什么样的?(闪闪的)天空呢?(蓝蓝的)
(4)设疑:为什么用“闪闪的”和“蓝蓝的”?
①出示两个句子,指学生分别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只看见星星和天。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②出示星星一闪一闪和深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照图片体会叠词的作用。
(5)练习叠词:星星是(闪闪)的,天空是(蓝蓝)的,船儿是……,你还能说出这类词吗?(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白白的云、黄黄的梨……)
(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闪闪的星星”要读出欢快的节奏,突出星星的调皮可爱。“蓝蓝的天”要读得略慢且声音响亮,读出天空的美丽和神秘。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星星、天空的美丽可爱。
3.语言训练,感受夜空的美。
(1)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读句子并填空。
星星很像________,多美呀!(钻石、珍珠、小眼睛、明亮的灯)
月亮很像________,真好看啊!(小船、眉毛、镰刀)
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写比喻句)
洁白的云朵像________。
圆圆的苹果像________。
________像________。
(2)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先组内练说,再汇报。
(3)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内容。
4.导学:夜空真美啊!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我看着,想着,入迷了,陶醉了。在我的眼里,那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真像一只小小的船。(音乐声响起)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配乐表演读,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以读为主,学生通过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充分发挥了创造性,突出了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提高了能力。设计填空的形式进行语言训练,一方面利用提供的句式帮助学生养成说话的完整性、规范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促进学习思维的拓展。
三、感情朗读,展开想象
1.配乐表演《小小的船》。
2.讨论:“只看见……”的“只”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和“还看见”有什么不同?
3.进行说话训练。
出示:我看见了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例:我看见了校园、北京、外星人、嫦娥、玉兔……
4.检测背诵效果。
以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背诵。(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乐曲学会唱、学会背。)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练习说话,尊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填空、配乐唱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背诵。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复习词语。
小船 星星 看见 闪闪的 里面 两头 不在
2.做采花的游戏。(生字藏在花朵的后面)
(1)请3组同学到讲台上来做采花游戏。
(2)请做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朵花的名字的。
(3)帮花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用它说一句话,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好。
设计意图:字离不开词,识字教学必须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凭借有趣的游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积累词语。
五、总结全文,陶冶情感
1.鼓励学生质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结:大自然是美丽的,太空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我们小朋友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也可以到太空遨游、旅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如果请你来到月亮上,你猜猜月亮上面会有些什么?你想对月亮说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话,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沟通了语文和其他学科及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背诵课文并把你能从夜空里看到的或者想到的事物画下来。
2.回家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3.实践活动:夜晚出去看看月亮,说说它像什么,你还看到天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背诵课文既能展示学习的成果,又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实践活动可让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
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
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在黑板上张贴了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语文教案 篇4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复习轻声和词组
2、上节课,我们已经去小童家见识了冰花,想一想,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冰花是什么样子的?
(晶亮;一朵朵,冰花。学生答对,齐读第一自然段。鼓励:看来,上节课你听得很认真,希望你这节课表现得更出色。)
冰花到底有多美呢,你们想不想再去小童家看一看?(生答:想。)那就赶快把课本打开,课文第二段告诉了我们冰花到底有多美。
二、品读重点,感悟美丽:
1、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然后想想,哪句话比第一段更细致地写出了冰花的样子,用铅笔把这句话划下来。
2、我发现许多同学已经做好了,并且用他们明亮的眼睛望着老师。谁来说说:哪一句写出了冰花的样子?(生答)
大家跟他划的句子一样吗?(生答:一样)那就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3、①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觉得这样的冰花怎么样?(生答:美)
②老师感觉,刚才大家齐读的时候,似乎少了一点儿“美”的感觉。你能试一试吗?请大家边听他读边去想象小草、树叶、牡丹的样子。
③嗯,比刚才读得有进步。谁能读得比他更美?
④你读得已经很好了,但是小草还不够柔嫩,树叶还不够宽大,牡丹还不够丰满,你能把这句话读得更美一点儿吗?
⑤我们现在来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
评价:男生棒;女生美。
⑥听你们读,老师也想试一试,给我一次机会好吗?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的眼前都展现出冰花的美丽。
学生评价。老师会永远记得你们的鼓励的。
⑦我相信你们集体的力量会更大,大家一起读,一定会比老师读得更美。
齐读(真棒,一起鼓掌,向自己祝贺)。
4、这么美的冰花,昨天晚上还没有,今天早上却开在了玻璃窗上,小童是什么心情呀,他怎么对妈妈说的呢?
5、当他又惊又喜地突然看到了冰花,他忍不住在心里赞美冰花(引读)啊!真漂亮!
三、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小童真幸运,他看到了那么漂亮的冰花,我们要是也能看一看该多好啊!想不想看?(想!)我可以帮你们实现这个愿望。
好,现在呀,天黑了——我们要睡觉了,请大家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音乐《鲁冰花》,教师贴画)一夜过去了,揉揉眼睛,打个哈欠,伸个懒腰,睁开眼睛。
我看到了你们和小童一样的高兴和赞叹。
引导背诵:
当你们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
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此时你们会惊奇地喊——
啊,真漂亮!它像——像——像——洁白。
窗户形状的画纸,按照课文内容“像树叶,像小草,像牡丹”设计了三块玻璃上的窗花,第四块留下空白,
四、发挥想象,合作探究:
大家说得真精彩!
聪明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冰花仅仅像树叶、像小草、像牡丹吗?不,它千姿百态。你还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冰花?每个小组自己动手设计一幅你们想象的冰花。
要求:
①小组内大家一起商量画什么,然后由一个人来画,画好后就请把画交给
老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冰花》。哪个小组先画好就先展示这一组的图画。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请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让第四块玻璃上开出他们想象中的冰花。
② 展示:谈谈你们画的冰花像什么?(我的冰花像 。)
(海底世界,高山流水,美味佳肴,心形的图案)
③ 小结:老师惊奇地发现,你们每个人的'想象力都开花了。很多同学画的是各种颜色的冰花,这也不奇怪,因为冰花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
五、欣赏质疑,迁移训练:
1.现在呀,我们去欣赏一下摄影师拍下的冰花的精彩画面。(音,古曲《春江花月夜》、诗、画)
同学们边看边想——
这是茂密的森林还是满天乌云
这是满天的星星还是跳跃的水滴
这是一丛丛的花树还是公园里的喷泉
你会不会从这金色的羽毛想到漂亮的大鸟
你的想象啊,可以像放风筝的线
放长再放长
还有无穷的神奇和美丽
等着你们去猜想
(旁白结束,音乐和画面继续进行)
---------------------------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又有什么想问的呢?
2.过渡——这么美丽的冰花是从哪儿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小童也跟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
(1)自己读读第三段,哪句话告诉我们冰花是怎么来的?(生答)跟他的想法一样的请举手。
齐读:(课件)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2)其实呀,老师告诉大家:
(课件)冰花是由于冬天夜晚寒冷,将玻璃窗上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跟着老师小声读一遍。
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妈妈是把老师的话换了一种说法。读一读大屏幕上老师的话,再读一读课文中妈妈的话,你喜欢哪一句?(生答)
(3)妈妈的话说得很有意思,再读妈妈的话。
(4)我们平时也可以把有些话说得更有趣一些。
训练:
(课件)下雪了,道路、树木、房屋都被雪盖上了。
六、朗读全文,入境悟情(配乐):
过渡——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也不错。说到这儿呀,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从前啊,我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千姿百态、晶莹透亮的冰花。现在因为人类污染环境,破坏了大气层,气候转暖,苏州现在很难看到这一美景了。不过去东北还能看到哦!好吧,带上你们的想象,也带上你们的向往,让我们去看冰花吧!把课文拿好,准备齐读。
七、总结、作业:
我们的课上到这里。我想冰花已经开在同学们心里了。现在呀,天气慢慢变冷了,冬天快到了,你只要细心去观察,也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春》教学设计2。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春》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