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4 09:11: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优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记忆12个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习惯。

  2、训练学生自己阅读短文,读通读懂,重点要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流利地交谈,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4、训练学生在作文时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内容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二”。

  (二)学习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理解。

  2、指名读、讨论、交流。

  3、背一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提示:

  (1)读短文,要求把短文读流利。

  (2)数一数,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阅读、反馈。

  (1)指名分段朗读,说一说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重点了解短文的叙述顺序。

  (3)短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3、总结。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训练要求。

  1、对自己担任角色的话要表达清楚。

  2、要对购买的图书及作家有所了解。表演读书后的对话,能就新买的书,读书心得等进行交谈。

  (二)训练准备。

  1、二个或三个同学结组去买一次书,用心观察书店营业员,记下营业员的语言。

  2、买来一本新书认真看,了解书的作者及图书内容。

  3、想一想自己读书后的体会或心得。

  (三)训练步骤。

  1、引入,揭题:同学们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现在请你们分别担任角色书店营业员,“我”、“爸爸”来表演对话。

  2、准备表演自由结组,试演。

  3、选较好的到讲台上表演,表演完一组,大家评议。

  (四)评议要求。

  1、语言是否符合角色特点。

  2、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

  第三课时:

  (一)习作要求。

  1、选择小伙伴的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2、把事情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二)习作准备。

  按一定的顺序。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表达清楚。

  (三)习作步骤。

  1、启发谈话在童年生活中,你可能结识了不少伙伴。他们有的'是同学,有的是邻居,有的是亲友的孩子。你了解他们吗?喜欢他们吗?他们中是不是有人做过的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选择一些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2、明确要求。

  (1)审题:小伙伴是写人的,通过一些事表现小伙伴的特点。

  (2)写事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做到条理清楚。

  (3)语句要通顺。

  2、指导选材。

  (1)学生回忆自己小伙伴的事。

  (2)小组交流选材。

  ①所选事例是否能突出人物品质特点。

  ②事情的经过是否说得清楚、具体。

  4、练写。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导学:“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你不会的一定要记得问老师!”小朋友们,这样的话你听过吗?你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多学,多问。这些话,在很早很早以前,很多名人就说过了,不过说的稍有不同。

  2.比赛游戏形式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1)一比:自己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

  (2)二比:和同桌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3)三比:指名领读。

  (4)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他们说的和我说的有什么不同?(意思相同,但是表达言简意赅。)

  (6)尝试背诵。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二、和大人一起读

  1.引出主题,激起兴趣。

  教师:你们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吗?你知道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首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2.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初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1) 你们仔细看看图文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跟老师念一念,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跟念时,教师加重末尾一字的发音,引导学生发现“咚、空”等字押韵的规律。

  3.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儿歌,从中体验活动中的快乐情绪。

  教师通过打击乐节奏来逐步提高念儿歌的速度,增加儿歌的趣味性和难度。学生一边有节奏地敲击乐器,一边流利愉快地念儿歌。

  4.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表现其对儿歌中正、反两面人物的不同情感。

  (1)这首儿歌里你喜欢哪些人,不喜欢哪些人?说说你的理由。

  (2)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设计恰当的表情和动作,看谁表演得最形象。

  (3)指生到前面表演。

  (4)老师打节奏,同学们一边读诗一边用自己喜欢的表情和动作表演。

  三、课后延伸,亲子读诗

  把这首儿歌推荐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用快乐的形式朗读儿歌。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第二课时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 生评;

  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 生评,师随机点拨;

  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 汇报探究结果;

  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