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

时间:2024-02-06 06:58: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1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愿不愿意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他人一块欣赏?那就把你写的文章拿出来吧。

  二、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的手稿我都看了。我觉得同学们写得都不错。象刘静、侯美燕、姜少丹、王路、周玉珊等同学尤其突出。但是我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命题不好,有的同学是这样命题的:写自己新爱的一种东西你认为好不好?

  (2)字、词、句存在的问题,每个同学的`作文中都存在,需要认真修改。

  (3)没有达到这次作文的要求。

  2、同学们记得这次作文的要求吗?

  师出示要求:

  (1)写自己心爱的东西

  (2)写清特点

  (3)写出联想

  ①师出示学生带来的玩具课件:玩具米老鼠(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喜欢它什么?请学生回答。

  生答:耳朵特别大,象两把大扇子,它笑咪咪的,心里一定有高兴的事等等

  师导,有个同学根据这个玩具写了一篇作文。

  ②出示课件:《我心爱的米老鼠》

  要求学生轻声阅读作文,结合本次作文的要求,思考一下,这篇作文达到了这次作文的要求没有?

  小组讨论。

  师请学生回答,并结合要求具体谈一谈小作者是怎样达到要求的。

  生:写清了米老鼠的特点,写出了喜爱之情,联想好等等

  师小结:这篇作文为什么写得好?请学生回答。因为这篇作文符合这次作文写作的要求。所以这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③师出示课件:《小闹钟》病文

  要求默读作文,结合本次作文的要求,进行讨论,说说这篇作文达到了这次要求没有?请学生回答。

  生答:没有联想,没写清特点等等

  同学们能不能把这篇作文修改成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发给学生作文材料。

  分组修改。把修改的《小闹钟》的作文放在实物投影上讲给同学们听。

  3、师小结:根据刚才的评改,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改好自己的作文?朗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的作文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生进行修改。

  师巡回指导。

  生交流修改情况。

  4、请同学们谈这次作文的体会。

  师结: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三、作业:继续修改,誊清。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2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时候,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的时候,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0)

  1、复习生字词。

  2、再次邀请同学复述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出示课件11)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他是多令人羡慕哇!怎么,为什么只有他能有这奇遇呢?

  (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出示课件12)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牛郎的段落,体会对牛郎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①牛郎勤劳。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有集中体现。

  ②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③牛郎十分乐观豁达。爹娘都死了、兄嫂不喜欢、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不仅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还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板书:心地善良吃苦耐劳)

  4、织女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13)

  师:我们可以先在文中找到关于织女的描写,再进行总结。

  生总结:织女是个善良的、追求自由的人。

  (板书:心灵手巧渴望自由)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出示课件14)

  预设: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真诚的关爱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

  “幸福靠自己创造。”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不怨天不尤人,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去写习作。

  2、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能写清楚心爱之物的外形,得到心爱之物的过程,以及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是生日时爸爸送的玩具熊,还是妈妈送的小白兔?是爷爷奖励你的旱冰鞋,还是妈妈在寒冷的冬夜为你赶织的毛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心爱之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心爱之物)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心爱之物的外形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

  三、组织材料。(出示课件3,4)

  1、想想什么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它产生这样的感情。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它是什么。

  (2)说一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之间发生过怎样动人的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的章重点是写清心爱之物的样子、得到的过程以及你和它之间发生的故事。怎样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爱之物样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简要介绍得到它的过程;详细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六、小结:(出示课件7)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5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板书: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初步自学(出示课件5)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2、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

  3、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板书: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4、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5、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四、复述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熟悉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出示课件6)

  复述时应注意:首先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时尽量口语化;复述尽量简化描述,只把重要内容突出即可,文章略写部分可以省略或简化。

  生练习复述,师随时点评。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复述做得很好,看来我们掌握了复述的要点。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练习。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默写生字词。

  2、继续阅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是怎样的人。

语文五年级授课教案上册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合作交流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三、品读体验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3、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4、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5、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