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1 09:57:04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继续教给学生巧妙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 指导学生利用偏旁组字的方法,认识很多字。

  3、 让学生学会,我校小小研究生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归纳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放课件)

  “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说:“少”(卡通人物形象出现)见到你们真高兴!

  今天我想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二、偏旁组字、妙趣横生

  1、“卡通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拿过一张带口字的卡片,我把它放在左边,“变”出现另一个卡通字“吵”这下你们叫我什么名字?(学生读准后,组词,并同组研究记忆的方法)

  2、依次出现卡片“女”变成“妙”

  出现卡片“ ”变成“沙”

  出现卡片“ ”变成“抄”

  出现卡片“ ”变成“钞”

  出现卡片“ ”变成“纱”

  出现卡片“禾 ”变成“秒”

  出现卡片“ 火”变成“炒”

  3、“卡通少”神气地说“我的魔术精彩吗?你们学会了吗?你们也变一变,让我开开眼。

  4、小组为单位,用偏旁组字。(先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三、看谁写的最漂亮

  1、师:同学们,刚才认识了许多字,下面我们进行写字比赛,看谁写的最漂亮。

  2、师板书:“半”、“变”、“书”、“专”

  学生先观察,然后交流讨论这四个字的特点、间架结构、占格位置、最后仿写,交流评价。

  四、我的采蜜集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本本精美的小册子,也是我校高年级哥哥、姐姐们的采蜜集,每人发给你们一本,欣赏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总结出制作这些资料卡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观察、合作探究,总结方法,感受写字的乐趣。

  2、课件出示“风铃草”的资料

  师根据刚才学生总结的方法,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制作

  名称:--------

  样子:--------

  生长在:---------

  喜欢吃:---------

  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本组熟知的资料,合作探究,制作好资料卡,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比赛。

  鼓励学生,课下积累,制作小小研究生。

  五、读读背背

  1、师:出示课件,江南的风景,并根据学生旅游,谈江南江水的美。

  2、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不懂得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诗文的情境之中)。

  4、尝试背一背,小组检查背诵,指名背诵。

  六、我的小笔头

  1、出示图片,张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出去玩,怕妈妈着急,留了个“留言条”同学们读一读它是怎样写的?

  2、学生自由读。

  3、你们想不想也做个懂事的好孩子?那就学学怎样写“留言条”吧!

  4、小组讨论写的方法。

  称呼:--------

  什么事情?-------

  留言人姓名:------

  留言日期:---------

  格式:-------

  5、每人写一个“留言条”

  6、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加入学生自评。

  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所表现的主题:真、善、美。

  2.了解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想象、拟人、夸张、象征等

  3.能领会童话所营造的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导语:

  (伴随投影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很轻松的课,大家在幼儿园、小学一定读过不少童话,能不能说说都看过什么童话?并简要说说童话给你的启迪。(学生回答)

  其实,七上这册语文书的第六单元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的童话世界,我们就借《七颗钻石》,一起走进童话的世界吧。

  二、走进文本--《七颗钻石》(见苏教版七上P194页)

  学生默读完课文后

  打出投影二:读完童话,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文中的水罐:

  文中的水罐很神奇,到文中找找看,它神奇在哪里?

  自己装满水--摔下来水一点也没洒掉--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一股水流

  (不求太细,只要能找出木-银-金-钻石即可)

  2.理解童话的主题:

  是什么使水罐如此神奇?是魔法吗?同学们到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告诉了你?

  明确:是爱心。文中体现爱心之处的描写有六处。

  (注意1:文中最后一段对七颗钻石形成大熊星座的描写其实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心:希望爱能普照人间。这一点学生不容易读出来,老师要作点引导)

  (注意2:这里也可引导学生思考七颗钻石与童话主题爱心的联系:爱心就像钻石一样闪亮、透亮,钻石是珍贵的,富于爱心也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品质。)

  可见,作者写作这篇童话是要歌颂爱心的巨大力量(让学生回答)

  3.理解童话的表现手法:

  先直接打出投影三:知识库:创作童话常用的手法有:想象、拟人、夸张、象征等。(介绍童话创作的常用手法)

  问:《七颗钻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奇的水罐世界,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丰富的)想象。

  点击投影三,打出:想象让童话如此瑰丽、神奇!

  三、拓展延伸

  (一)拓展材料一:童话《丢了什么》

  1.老师朗读

  2.读完后,提问:小牛丢了什么?

  明确:丢了纯真。

  3.作者借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作者想告诉我们:要保持纯真,童心可贵。

  4.这则童话借小动物来讲故事,这种写法在童话中俯拾皆是,它叫什么?

  明确:拟人。

  点击投影三,打出:拟人让童话如此生动、有趣。

  (二)拓展材料二:童话《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1.学生默读

  2.读完后,你觉得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哪一次活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明确:最后一次。因为那次他得到了爱,也懂得要去爱别人。(得不到别人的爱和不懂得爱别人都是可悲的)

  3.其实,从题目就可看出这则童话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夸张(活了一百万次)、象征拟人(以猫喻人)

  点击投影三,打出:夸张、象征让童话亦真亦幻!

  四、打出投影四,师朗读: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我们人类的成长离不开童话。童话并不只是为了儿童,它同样适合成人。愿同学们能在童话的世界中幸福地成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下列词语:

  玲珑 噩耗 恸哭 愤怒 恍惚 突如其来 晴天霹雳 变幻无常

  小心翼翼 支离破碎 与日俱增 踽踽独行

  二、能力目标:

  通过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 难点:体会语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会分析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手足深情是如何贴切的表达出来的。

  3、 解决办法:对于文章的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分段来解决。难点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重点句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各种各样,总的说可以概括为:友情、亲情、爱情。亲情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情感,她是 人世间纯天然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名为“金盒子”。本文所写的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手足之 情,至今仍使人为之泪下。

  二、指导研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读提示”中的词语从文中找出来画上,查字典注好拼音,并根据上下文掌握词 语在文中的意思,记在生字本上。

  玲珑:精巧细致。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恸哭:极悲哀的大哭。 教师备注

  愤怒:非常气愤。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神志不清。

  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到来。(事情发生在突然之间)

  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变幻无常:变化很多,无法掌握,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支离破碎:形容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与日俱增:一天天增长,形容增长快。

  踽踽独行:形容一个人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2、解题:题目“金盒子”与文章是什么关系?

  题目“金盒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划分层次: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明确:文章围绕金盒子写了作者与早逝的哥哥和弟弟之间曾发生过的事,表现了作者与兄弟之间深深的手足 之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记叙了金盒子的来历和“我”与哥哥的`交往与哥哥的去世后金盒子对我们所具有的特殊 意义。

  第二部分:(9—14)记叙了“我”与弟弟围绕金盒子所发生的故事。

  第三部分:(15)当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孤独的我一人,金盒子成为了“我”痛悼手足深情寄托之物。

  分段的根据:是按时间顺序来分的。

  4、阅读课文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明受感动的理由。

  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有类似的金盒子这样的玩具吗?它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些故事呢?它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感受呢?写 下来,一二百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落实生字听写。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4.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教学重点:

  1.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2.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感知,回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出示课题:奇妙的歌手),齐读课题。

  (一)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复习巩固词语。

  1.齐读词语。

  第一屏:合唱队 组织 嗓音 蟋蟀 振动 优秀 洪亮

  2.开火车读词语。

  第二屏: 呱呱呱 知了知了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声囊 响板 又响亮又有节奏 十分动听

  3.引导学生对第二屏的词语进行归类,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屏;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呱呱呱 又响亮又有节奏 声囊 知了知了 十分动听 响板。

  (重点引导学生竖列进行词语归类,使学生从小动物的叫声、声音怎么样、哪发声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四)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不用嗓子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因为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所以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词语的归类积累,复现课文内容的大意,为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奇妙”,读懂“奇妙”。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2段,感受蟋蟀发声的奇妙。

  1.感受蟋蟀的“歌声”悦耳。

  教师胸前贴小黄莺图片饰演小黄莺。

  导语:森林王国就要举行音乐会了,我要去寻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成一个合唱队。有一天,我飞到草丛里,听见蟋蟀在唱歌。

  教师做出听声音的动作,引导学生读出小蟋蟀的叫声。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课件出示: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歌声的“悦耳”(指名读)。

  (2)小蟋蟀们都来夸夸自己这美妙的歌声。(全班齐读)。

  2.读懂对话并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渗透奇妙。

  (1)教师继续饰演小黄莺走到学生身边,随机出示课件,师生、生生对读对话。

  结合标点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出夸奖的语气。

  课件出示: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2)引导学生读好蟋蟀唱歌“不是用……是用……”的语句,并且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3.建立联系,强化发声的奇妙。

  (1)听蟋蟀叫声的录音,感受小蟋蟀歌声的“悦耳动听”。

  (2)结合音频与蟋蟀发声部位建立感受奇妙。

  学生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奇妙、奇特等词语。

  预设:奇妙/神奇/奇怪/奇特/……

  教师适时出示四字词语(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丰富学生语言,引导学生积累。

  4.拓展阅读,丰富知识,深化奇妙。

  (1)结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过渡语:当我知道小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说说你们有没有问题也想问问小蟋蟀呢?

  预设:生1:蟋蟀用翅膀怎么发生呀? 生2:蟋蟀为什么能用翅膀发声呢?

  (2)在学生所需时出示拓展资料:解疑:小蟋蟀怎么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我翅膀下面有许多小齿(chǐ)。左右翅膀一张一合,快速摩(mó)

  擦(cā) 振动,就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知道了吗?

  (3)通过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小蟋蟀用翅膀发声的奇妙。

  5.分角色再读第2段。

  小结; 多有意思,多奇妙啊,让我们分角色完整地再读读这一段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读懂小黄

  莺和小蟋蟀的对话,有语气地读好对话,为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做好铺垫;针对学生的'质疑引入拓展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识字。

  (二)以读代讲,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读好3、4段。

  过渡语:后来小黄莺又发现了小青蛙和蝉两位奇妙的歌手。它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分角色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一会儿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

  1.小组分角色练读,读好小动物的对话。

  2.学生进行赛读,读出小黄莺夸奖的语气以及发声“不是用……是用……”的语句。要求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学生交流:说说从他们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进而感受发声的“奇妙”。

  4.指名补充黑板上青蛙和蝉两部分的板书,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对话。

  教师出示词卡全班同学齐读词卡,一名学生贴词卡把板书补充完整。

  板贴词卡:又响亮又有节奏、声囊;十分动听、响板

  5.观看视频调动听觉视觉感官,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2自然段的指导学习后,采用赛读的激趣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3、4自然段,体现“教—放”的学习过程;通过帮助老师补充板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3、4自然段内容;最后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动态视频相结合,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三)回顾词语,回归整体。

  1.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回归整体再次感受小动物发声的奇妙,带着这种感觉再次自读课文。

  2.出示儿歌,复现本课的生字,强化记忆。

  过渡语:课文变成了小儿歌,再来夸夸这些奇妙的歌手。

  课件出示 小黄莺成立合唱队,

  优秀歌手来组队。

  蟋蟀歌声真悦耳,

  ,似琴响。

  不用嗓子用翅膀。

  青蛙唱歌呱呱呱,

  声音响亮节奏强,

  不用嗓子用声囊。

  蝉儿唱歌很动听,

  知了知了银色满,

  不用嗓子用响板。

  设计意图把上课伊始时的归类词语再次由板书完整的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横向观察,回归课文整体,强化记忆;通过阅读由课文浓缩而成的儿歌,增强学生阅读的乐趣,同时复现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多识字。

  三、拓展阅读、练习表达,进一步感受奇妙。

  (一)结合课文内容引入拓展资料。

  过渡语: 合唱队成立了,在这些优秀歌手中,可不是只有小蟋蟀、小青蛙和蝉这三个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证据就在第5自然段中,快读读我是从哪知道的? 指名回答

  过渡语: 今天我也请来了2位同样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

  1. 出示小蜜蜂和响尾蛇图片及文字。

  2. 借助拼音学生自读拓展文。

  拓展文1

  dà jiā hǎo ,wǒ shì mì fēng 。xiǎo huáng yīng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hěn

  大 家 好, 我 是 蜜 蜂。 小 黄 莺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很

  hǎo tīng ,jiù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hé chàng duì 。qí shí wǒ yě bù shì yòng

  好 听, 就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合 唱 队。 其 实 我 也 不 是 用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wǒ shì kào chì bǎng xià miàn de jiān piàn zhèn dòng cái

  嗓 子 唱 歌 的 ,我 是 靠 翅 膀 下 面 的 肩 片 振 动 才

  néng fā chū shēng yīn de ,nǐ jué dé qí miào ma ?

  能 发 出 声 音 的, 你 觉 得 奇 妙 吗?

  拓展文2

  dà jiā hǎo ,wǒ shì kào wěi bā shàng de jiǎo zhì huán chàng gē de xiǎng wěi

  大 家 好, 我 是 靠 尾 巴 上 的 角 质 环 唱 歌 的 响 尾

  shé yǒu yī tiān xiǎo huáng yīng zài shā mò lǐ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jiù hěn

  蛇,有 一 天, 小 黄 莺 在 沙 漠 里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 就 很

  gāo xīng dì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tā zǔ zhī de hé chàng duì 。méi xiǎng dào hé

  高 兴 地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它 组 织 的 合 唱 队。 没 想 到 合

  chàng duì lǐ yǒu hěn duō hé wǒ yī yàng bù yòng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gē shǒu ne ,

  唱 队里 有 很 多 和 我 一 样 不 用 嗓 子 唱 歌 的 歌 手 呢,

  duō bù kě sī yì ā !

  多 不 可 思 议 啊!

  (二)争当小作家,根据资料仿说练习。

  1.回顾写作顺序。

  (1)“师问学生答”第2段,凸显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小黄莺飞到草丛里。

  听见谁在唱歌?——听见蟋蟀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 ,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小黄莺说什么?——小黄莺说:“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小蟋蟀怎么回答?——小蟋蟀轻轻地说:“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2)“生问师答”第3段,强化写作顺序特点。

  (3)“男生问女生答”第4段,深化写作顺序特点。

  2.学生自主发现三段相同的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

  听到谁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小黄莺说什么?

  对方回答什么?

  3.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学生再读文自编童话故事。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歌声怎么样?小黄莺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

  词语,用不同的语句表述。)

  4.学生展示汇报。

  运用评价的机智,鼓励每个学生自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编故事的兴趣。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提供资料;通过游戏回读课文2、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写作顺序的特点;最后通过编故事的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意思,使学生的发言充满新意;在充分的鼓励之后激发自编故事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汉字、发展语言,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看拼音卷,落实听写。

  1.看拼音写生字,巩固生字的书写。

  2.大屏幕反馈,鼓励学生在最后一个空里将课堂上学习的词语加以运用: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稀奇/少见/奇妙/奇怪/新奇/神奇等。

  3.推荐阅读书籍。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用嗓子也能唱出动听歌声的歌手呢,请你们代替小黄莺去找一找,也把它们编进童话故事里面吧。给你们推荐一本书《法布尔昆虫记》这里面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会让你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卷子的形式让学生回归整体感受动物发声的奇妙;通过看拼音写生字的

  形式当堂检测学生的生字掌握及书写能力,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感受。

  五、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小儿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2.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让学生经历策划、准备、实施、展示、交流的全过程,再次感受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师:人们都说黑板报是一个班级的窗口。我们班的黑板报太老了,班委会决定办一期反映祖国美丽风景的黑板报。也好让大家能透过这个窗子来了解祖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这期黑板报我们怎么办。看那个小组想的全面,介绍的具体。

  出示题目要求。(书上的五条)

  二、各小组准备

  1、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动手先在纸上创作。

  3、选一名中心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成果。

  全班交流

  1、各组派代表边说边演示。其他学生可以适时提问,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2、评出最佳创意小组、最佳表达小组。

  师在此环节中,要适时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交流,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完整,能准确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意思。同时渗透本单元的.文化主题,达到课程资源的整合。 以自己班为切入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竞争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调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