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5 08:09: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7篇(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习“因果”句式,积累有关生肖的成语,进行说话练习,学写观察日记。

  3、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积累词汇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

  2、激发学生积累词汇的兴趣。

  3、学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1、读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好。

  (1)练习读绕口令。

  (2)齐读。

  (3)开展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对。

  (4)说说自己积累的绕口令。

  ①两只小白鸽,一只大天鹅,它们口很渴,喝水很快乐。

  ②张婶种黄瓜,一根四两八。乐坏了小花花,脱下花褂褂。包起大黄瓜,抱着当娃娃。

  2、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读书中的句子,明确要求。

  (2)自己练习完成。

  (3)读自己补充完整的句子,检查前后内容是否恰当。

  (4)投影出示同学的句子,共同订正。

  “因为”是原因,“所以”是结果。

  ①因为下雨了,所以我今天没有到公园去游玩。

  ②因为丁丁生病了,所以他今天没有来上学。

  (二)积少成多。

  1、读读背背。

  (1)朗读古诗《蜂》。

  (2)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同学互相补充。

  老师小结:这首诗借蜜蜂采百花酿蜜后,自己却享用得很少的现象,反映了农民一年辛苦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得不到温饱,全被统治者剥夺去了的现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现象。该诗言简意赅,含意深刻,引人深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练习背诵。

  2、我的采集本。

  (1)认读成语。

  投影出示成语:鼠目寸光、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画龙点睛、打草惊蛇、马到成功、亡羊补牢、呆若木鸡、狗急跳墙。

  (2)理解意思。

  (3)抄写成语。

  (4)交流自己搜集的与生肖有关的成语。

  一马当先、为虎作伥、老态龙钟、虎头蛇尾、九牛一毛、龙潭虎穴、鸡犬不宁、抱头鼠窜。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对联系内容,并背诵下来;

  2、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大理三塔》,知道这篇材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而《海上日出》和《夕照》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正确读出对联。

  2、提问:你们觉得上下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对,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由来,告诉对联要求对仗整齐,词性一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这些只做简单了解。

  3.能说说这几组对联的内容吗?可以小组讨论,(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4.齐声朗读。

  5.自由朗读,边读边记。

  6.小组朗读或分组竞赛朗读。

  7.试背对联,看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二、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

  请学生读课后两题问题,提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理三塔。

  2、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三塔位置关系的,结合看图。

  3、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4、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在描写顺序上与前面所学的《海上日出》和《夕照》一样吗?(步一样,这篇按空间顺序描写。《海上日出》和《夕照》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5、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语文教案 篇3

  【1】背景

  有一种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一种“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等等),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这个课程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的课程)。

  “体验课程”,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即对课文,有着自身的理解,对意义有着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会进行不断地变革与创造,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学中我们就理应加强体验学习。

  对于这样一种观念,我是深深认同,但是到底如何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倒是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的,下面就以《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2】教学思路

  本文拟用“公仪休是怎样的人”作为话题来组织学习。

  课始,请同学们谈谈从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件事中,你觉得公仪休是怎样的人?然后根据回答进行下面两个环节的教学。(随机而定两个环节的先后顺序)

  一、“演、说、读”,感受公仪休爱吃鱼

  1、演:鼓励加上动作。

  2、说:“很久”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3、读

  二、“读,体验,说”,感受公仪休不收鱼

  1、设置冲突:前面这么爱吃鱼,可是后来他却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体验:要是你,你会怎么收?你会怎样说?

  3、说: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完请学生简练地将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议论:这么多观点,请你按顺序联起来说说。孩子们说不可以,因为有很多是重复的。于是学生通过读与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这个过程中,讨论非常激烈。

  5、到最后,学生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于是,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总之,他是一个廉洁的人。

  【3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课文里面有两段话,一段是说公仪休非常爱吃鱼,一段是说公仪休一闻到鱼腥味就呕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读这两段话。

  师: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吗?

  生:公仪休这么喜欢吃鱼,可是人家送鱼来了,他又不收了,还说一闻到鱼腥味就呕吐。

  生:公仪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公仪休不收鱼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他可以自己买鱼吃,第二个是他想活着自己买鱼吃。

  师:从这两段话以及文章的其他地方,你体会到公仪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读课文,好好思考。

  生读课文。

  万程:我感觉到公仪休很狡猾,他想到要是吃了别人的鱼,会有什么后果。

  请他读后果那部分。师将“狡猾”写在黑板上。

  马耀:我觉得他很有礼貌。

  师:你们有没有补充。

  生:他说谢谢,还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

  生:公仪休看不起人,因为他不收人家的礼。

  生:他很聪明,他知道人家送礼物,肯定有求于他。

  生:他很警惕。

  下面学生纷纷要说自己的看法,我请同学们安静地想想,看看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用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片刻后我请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

  情景二: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对公仪休的看法,教室里非常“热闹”!

  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了很多。我请同学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自己的板书来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写的是三思而后行,因为假如别人送鱼给我,我会想,别人怎么那么。而他想别人送鱼给他,肯定要他办事的。

  师:他有没有三思而后行?请读一读有观句子。

  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戴天成:他性子慢。

  师:我觉得他反映非常快。你看,人家一说完,他就回答了。

  生:有同学帮你买鸡蛋,但是不肯收钱,于是你就买了书送给这些同学。

  师:是有这么回事,我很感谢他们。

  生:他很懒,因为他怕收了别人的鱼,就要帮别人办事。

  生:要是我,肯定收下,可是他还想到后果。

  生:想得真周到。

  师:说得周到吗?

  生: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得腥味就要呕吐。他这样说,表示不收鱼得原因不是怕帮你家主人做事,而是我实在不喜欢吃鱼,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别人得心意了。

  生:这是有礼貌地拒绝。

  说着说着,黑板上有了很多观点,于是我对同学说:这里有很多是重复的。请你通过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到最后,黑板上只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接着,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最后黑板只剩下三个词语:“廉洁”、“三思而后行”与“周到”。

  情景三:

  师:他有礼貌地拒绝了什么呀?

  生:两条鱼。

  师:两条鱼算什么?

  生:不能算什么,比鱼值钱的东西有很多。

  师:要是你,你会收吗?

  学生有的说收,有的说不收。

  生:我收了,可以过两天也送两条鱼给人家,这样不是更好吗?

  生:我觉得不好,要看情况,如果送鱼的人是好的,那么收下,然后再送给人家同样的鱼,这没什么关系。如果送鱼的人是不好的,那么是不能收的。

  生:还是不收好,我觉得是好人,不收,如果可以帮他做的事情,又不违背国家的法纪,那么就帮个忙。反正不收为好。

  生:如果是朋友的'收下,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也会送给朋友的。

  师:古人说,礼尚往来么。

  ……

  师:是的,课文里面提到的那个送鱼的管家来送鱼肯定是有目的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观点,再来说一说。

  公仪休拒收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

  ——观点一

  公仪休爱吃鱼,可不收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观点二

  师:现在,假如你是公仪休,你会收鱼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我也觉得受贿是不合算的。

  生: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还可以做我的宰相,别说鱼了,我还可以享受别的美味呀!

  生:我认为这样做很清廉,对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样,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钱财等东西,如果有别的官受贿了,我就可以批评他、惩罚他,甚至不让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贿,我怎么管别人?

  师:是的,这的确是上梁不正下梁怎么正?

  ……

  师:同学们,每个人不收这鱼,都是有各自的理由的,但是我感觉从这不同的理由里面,我感受到了做人的境界。怕丢官是一种境界,树正气是一种境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境界。我认为境界最高的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下课!

  【4教学反思】

  课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制度课程”,更为重要的还是“体验课程”。这就表明课程研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发程序的论争,而应将课程联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中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创造性的建构“自己的课程”,学生个体获得解放成为课程活动的终极目标,并预示着课程理论以及课程实践必将产生深层次的变革。

  一、多渠道感受——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基础

  在感受公仪休吃鱼的环节中,我请学生说说他有多爱吃鱼,并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来说说,说的过程中,我注重的是学生用口读、用眼看、用手做、用舌品、用耳听(结合起来就是用心会),这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世界的渠道立体化,这种感受文章的渠道,可以调动读、看、听、做等各个渠道的经验,这种感受方式,可以调动现时的与历史的经验,这成为了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基础。

  二、多元化理解——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关键

  打开了感受的渠道与方式,其实就等于开放了学生的经验,他们以各自的经验去看文中景、文中事、文中情、文中人,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老师只有一种理解,那么学生的那些与老师相悖的理解,肯定没有机会见到天日了,比如本课例中,有些学生认为他是周到的,三思而后行的,如果老师只认为学习这课,就只应该感受他的廉洁,那么,这些学生的经验没有得到认可,尽管这些经验是合理的,自然,这部分学生他们建构自己的课程是多么地困难。长期如此,定有碍于学生的语文成长。因此,允许多元化地理解,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关键。

  三、多样性表达——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保障

  所谓多样性表达,主要指的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表达内容的多样性,表达情感的多样性。本课例中,学生感受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要允许,更要鼓励。正如罗素说的,“幸福的命脉,乃是参差多态。”是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表达内容的个性得到张扬和保护后,学生自己的课程建构才有了保障。

  四、自己的语言——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目的

  作为语文课程,到最后他的目的就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我也觉得受贿是不合算的。”“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还可以做我的宰相,别说鱼了,我还可以享受别的美味呀!”“我认为这样做很清廉,对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样,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钱财等东西,如果有别的官受贿了,我就可以批评他、惩罚他,甚至不让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贿,我怎么管别人?”这些语言,就是学生的感受,也是建构自己课程的成果,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探究活动

  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调查报告,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设想如果乌塔真的到中国来旅游,你和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她来到中国会有何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