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其中表示数的6个生字。认识6种笔画,通过诵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2、体会游戏的有趣和童年生活的`快乐。
重点难点:
认识6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教师领读儿歌。
师:这些儿歌里有些什么?生:儿歌里有很多数字。
师:想跟老师一起读吗?注意读准这些数字的字音。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yi、si、wu、zhi、shi、zhi是整体认读音节,līǎng是三拼音节。
2、把数字汉字用“0”圈出来,多读几次。
3、同桌互读互学。
三、学习生字“一、三、五”。
1、借助插图,引出生字,读准字音。板书:wu、yi、pai、san。
认识笔画:一(横)I(竖)﹁(横折)
3、认识田字格。
出示田字格。
认识田字格。
1、指导书写。
三学习生字“二、四、六”。
1、读谁字音。
2、认识笔画。点()、竖弯()、撇()。
3、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望梅止渴”的故事,指导曹操在危急时刻,积极开动脑筋,终于克服了困难,脱离了险境。
3、用音序查字法查出“燎”、“酸”、“润”在字典中的页码。
4、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学习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知课文:
1、交流收集到的三国时期的一些资料
2、今天,学习一三国时期的有关曹操的一个故事。
出示课题,学习生字:梅、止
思考:课题的含义(看到青梅嘴巴就不干了)
3、听课文录音,为小节标号。
二、新授课文,学习字词。
1、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3、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曹操带领十万大军出征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4、出示句子:
当时烈日高照,大地火烧火燎,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军速度越来越慢。
学习生字:舌(书空)燥(找姐妹)
词语理解: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
读句子:(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背)
5、同桌互读2、3节,讨论:曹操想出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6、用书上的句子说说曹操是怎么做的?找出动词练习说话。
动词:跑、挥、指、喊
7、学习生字:导(字形)根(找姐妹字)灵(书空)骑(组词)
词义理解:灵机一动
8、结果怎样?齐读第三节。
学习生字:酸、精
找反义词:湿润
9、思考:将士们没有喝水,刚才还口干舌燥,现在为什么打起往前赶路了呢?用自己的语言练习说话。
10、读句子:
曹操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带领将士们走出了荒无人烟的地方。
11、朗读全文,你觉得曹操的`办法好不好?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三、音序查字
1、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小组擂台:谁查得快而正确。
酸、润、燎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1、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说话。
2、要求:说清楚、语言表达上较正确、规范。
五、拓展性思考如果你是曹操,还能提出什么好办法?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名画欣赏
(一)谈话引入
1、聊特长爱好
上课之前咱们先随便聊聊。我知道大家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个个都多才多艺,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特长、爱好?
2、重点强调画画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绘画,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喜欢画画请举手?啊,这么多啊。那咱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大画家。
(二)图片激趣
1、出示齐白石图片
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知道他擅长画什么吗?
2、出示竹石图
这是什么?知道谁最擅长画竹子吗?
3、出示群马图
再来看这一幅图。知道谁最擅长画马吗?
二、导入课题 进行质疑
(一)齐读课题
1、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一位残疾青年也擅长画画,他善于画——金鱼。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生质疑
第一次读这个题目时,你的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教师随机点评)
(1)鱼是画到纸上的,怎么会游到纸上?
(2)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3)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三)学生解疑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来解答这个问题?
小结:产生了疑问,又通过预习课文独立解决了疑问,真棒!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起探讨。
三、查读生词 知道书写
(一)出示生词
花港、鱼缸、挥笔、厂徽、清澈、罢了、绣花、聋哑、一壶茶、一丝不苟
1、下面我要看看大家生字词会读了吗?指名读。
2、齐读,每个词读两遍。
3、讲“壶”字。
(出示甲骨文的“壶”字)大家看,这个字你认识吗?猜一猜。
4、将“挥手”“厂徽”变红。
读读这两个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大家看,音同字不同,字形、字义都不一样,大家在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5、指导书写:“厂徽”的“徽”字还不好写呢,下面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下,请同学们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
还有一个字也容易写错,那就是“花港”的“港”。先写三点水,注意它的右半部分,请大家跟我一起写。提醒:最下面是个堵了头的“己”,念sì。
四、整体感知 谈感受
(一)自读课文
1、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通过读这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开始吧!
2、学生自读课文。
(二)交流感受
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都有哪些感受?大胆些,有一点说一点。
五、体会青年人的忘我、专注
(一)通读找句子
1、明确要求。
刚才,同学们体会出青年人看鱼、画鱼时是那样的专注,画得金鱼那样形象逼真,这都与文中的一个句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齐读这句话。
“忘我”是什么意思?
2、找句子。
文中有好几处句子,就具体描写了青年人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找找看。
3、学生边找边汇报找到的句子。
找到一处说一处,找到两处说两处。谁来说第一句?……(学生逐一汇报,随机点评,读正确即可。)
(二)抓重点谈感受
1、屏幕出示汇报内容。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2、齐读初步感受忘我
我们来看,这是大家刚才找到的句子。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聋哑青年爱鱼忘我的境界。一起读。
3、四处重点句子分别引导学生感悟
(1)出示句一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①抓住“呆呆地”“静静地”两个词语深入体会聋哑青年看鱼时的忘我境界。
②教师总结提升概括
青年人呆呆地看鱼,静静地看鱼,是那样入迷那样专注,如果用词语形容概括聋哑青年看鱼忘我境界的话,你想用哪个词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
③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2)出示句二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①重点抓住“融为一体”体会青年人忘我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自己先来读一读。
②理解“融为一体”(变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能够体会出青年人的忘我的境界,哪一个?
同学们,什么叫做“融为一体”啊?
③小结
青年人和金鱼都如同一个整体了,难怪说青年人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3)出示句三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①体会青年的勤奋刻苦
②抓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引读
青年人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画好金鱼——(学生接读);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为了画好金鱼——(学生接读)
为了画好金鱼,青年人克服重重困难,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他——(学生接读)
六、学习画鱼部分体会青年人画技高超
过渡:正因为一年多来,青年人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所以他画得鱼:
(一)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指名读。
2、读了这儿,你想说点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两点体会:①细致如绣花。②挥笔速写。随机指导朗读。
3、展示金鱼图。
大家看,这就是青年人画出的金鱼图。看这姿态各异的金鱼,像活了一样,仿佛在纸上游动。如果让你来夸夸他画的金鱼,你打算用什么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表扬:大家知道的四字成语可真多。)
七、弄清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过渡:正因为青年人画得鱼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因此他得到了围观人最高的赞赏:(读课题)
(一)提出质疑
1、咦?画画,画画嘛,应该是画到了纸上呀,怎么是游呢?换成“画”行不行?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谈出用“游”字的好处。)
3、小结:
小小的“游”字,用得多么巧妙和恰当呀,把聋哑青年一年多来的努力和高超的画技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怎一个游字了得。
(二)赞叹青年人的画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这是小姑娘当时对青年的评价,让我们带着这份惊讶来夸夸这位青年。(学生齐读)让我们携一份赞叹夸夸青年。(学生齐读)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再来夸一遍。(学生齐读)
八、拓展写话
(一)出示课本插图
1、这就是青年人在花港玉泉边画鱼时的情景,在众多围观者当中,谁最吸引你?请你仔细看图,选取其中的一位,把他的外貌、看青年画鱼时的表情、动作,以及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自由习作。
3、现在请几个同学合作再现当时围观的场面。
教师引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只见一位举止儒雅的老爷爷……
你看,有一位穿方格褂子的阿姨也挤进来了……
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的小女孩……
看,一位刚放学路过这儿的小学生也探进脑袋……
4、小结:同学们写得好极了,仿佛把当时围观青年人画鱼的场面搬进了我们的课堂上。
九、总结提升
同学们,残疾青年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忘我地看鱼,鱼才游到了他的心里;正因为他专心致志地画鱼,鱼才游到他的纸上。心随鱼游,鱼方能“游”。岂止画画,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认识部首足字旁。描摹和临写2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运、送,2个左右结构的字:挑、担。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根据提示语读出句子的语气。
3.展开想像说一说小灰兔听了小白兔话后的想法和做法。
4.懂得只有劳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1.图上画着谁?(出示课题:小白兔和小灰兔)
2.读课题(个别读,齐读)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听录音,思考:小白兔和小灰兔到老山羊家里去玩。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它们都要了吗?
2.交流,读通句子: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块儿到老山羊家里去玩。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小灰兔要了白菜,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一包菜子。
3.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学课文。
三、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第3、4节。思考:小白兔拿了菜子,心情怎样?
2.蹦蹦跳跳。认识足字旁,积累足字旁的字。
3.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为什么?(勤劳的小白兔、好吃懒做的小灰兔)
(1)出示句子:
a)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白菜很快地长大了。
b)小灰兔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白菜一天比一天少了。
(2)学习生字:嫩、施、除、运、饿。
4.小白兔的白菜长大了,小灰兔的白菜吃完了。后来又怎样了呢?
5.指名读第5节。思考:小灰兔为什么疑惑?小白兔为什么自豪?
6.出示句子,体会“疑惑”、“自豪”的含义,指出不同的语气。
(1)小灰兔疑惑地问:“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2)小白兔自豪地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9.读句子:只有劳动最光荣。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说话练习: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同桌讨论,交流。
2.抽读生字。
3.读词语:嫩绿施肥除草搬运
饥饿挑担疑惑自豪
怀疑迷惑运气消除
捉虫实施蹦蹦跳跳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运、送、挑、担。
2.词语:蹦蹦跳跳、嫩绿、饥饿、疑惑、自豪
教师的导学地位,我觉得应该是在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上,在这里我体验到一些教学细节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多么重要。本课我抓住小白兔种菜的辛苦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苦,学生在我的范读中,在几个人表演常常种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的细节中,我强调常常所表现出小白兔坚持不懈、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然后让学生写写划划,学生看到这个勤劳的小白兔想对他说写什么,学生在回答中也体验着劳动并不是很轻松的一件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背诵课文。
2、方法:自读--讨论--背诵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
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森林、鸟类生活的资料。
2、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
3、师生各准备生字、词语卡片一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喜欢森林和小鸟吗?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小男孩儿救小鱼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位父亲爱森林和小鸟的故事。
板书课题:父亲和鸟。
2、齐读课题。
3、学生讲述有关森林及鸟类的知识或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激趣导读
师:一对父子在一片树林里进行这一段关于林中小鸟的对话,你们想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吗?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读音。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再把“树叶”中的字多读几遍,然后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看谁读的准确。
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小组合作识字。
3、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一认部分,教学要求认识的字。
(1)教师指导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前鼻韵母的字“喃”。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相继指导如:提示“喃”、“浓”的声母都是鼻音“n”;观察“味”与“妹”、“惜”与“借”的字形,教给学生一些记字的方法,如“味”为什么是口字旁,“猎”为什么是反犬旁。“嬉”是“喜”字加上一个女字旁,味去掉“口”就是“未”。“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4、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教学生词。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5、学生逐段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得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部分,指导书写。
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发现规律。如:可以将“并、喜、重、群”等字放大,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当中横的写法。
2、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从中领悟写字的规律。
4、学生书写作业展示,师生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四、实践活动
师:请小朋友们课后充当小小考察员,按父亲的说法找一找哪里有鸟。闻一闻小鸟的气味,听一听鸟的鸣唱,看一看鸟欢快的样子。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发现哪里有鸟。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三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回忆?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2、师:是呀,那些美好的回忆将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父亲和鸟》(出示课题)是留在一个孩子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记得那是一个清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我们经过一片树林。
出示清晨有雾的树林图片
师:清晨的树林,它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例: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有很多雾
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是很凉爽的
它让我感觉到清晨的空气很新鲜。
二、学习课文3-8自然段
1、品读句子:父亲突然站定,
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意思。
(1)引出两词。
师:这是一片美丽的有着清新空气的树林,我和父亲朝着小路经过这个树林,他朝着树林……谁来读这个词。(生:望了又望)(师贴望了又望卡片),他还……(生:闻了又闻)(师贴闻了又闻卡片)。一起来……(生齐读两个词)。
(2)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自由读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
(3)领会句意。
师:那父亲望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打开课本读第3-8自然段,建议大家读两遍。
生自由读,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父亲望见了什么?
提示:望见的是树枝在摇动。
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提示:课文的第5自然段。
师:你们读读第5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不是望见树枝在动?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父亲望见了树枝在动,他知道了什么?
提示:他知道了有许多鸟。
师:那“我”站在父亲身边知道树枝上有许多鸟吗?
提示:不知道。
师:那为什么父亲知道,我不知道?
例:因为我粗心。
以为父亲看得很仔细,看到的是里面,而我看到的只是表面。
可能是父亲很喜欢鸟,发现了鸟的习惯,儿子不喜欢,他不会去探索鸟的奥秘。
师:那父亲闻到了什么呢?
提示:鸟味。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气味是鸟味吗?你闻得出来吗?谁闻得出来?
提示:父亲。
师:父亲说鸟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提示:父亲说是热腾腾的。
师:“热腾腾”是一种气味吗?那是一种什么呢?
提示:是感觉。
师:这种感觉谁能感觉得到。
生齐答:父亲。
师:为什么只有父亲感觉得到?
提示:父亲懂得鸟的知识。父亲一生都喜欢鸟。
师:他是小时候还是从小到大都看见鸟,喜欢鸟的?
提示:父亲从小到大都看到鸟的。是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父亲是不是今天才来到树林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指名回答。
师:他经常到这儿来玩,这是一种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津津有味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师提议自由读该怎么读。)
生自由读。
指名读。师评价。
师指着黑板上卡片,生齐读两词。
师:这两个词中都有什么字?
生齐答:又
师:两个词都有“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不止看了一次,不止闻了一次,也就是望了好几次,闻了好几次。
(4)朗读指导。
师:父亲很熟悉,他应该一来树林就知道,为什么要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理由。
学生回答。
师:你面对怎样的东西你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指名回答。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理由,父亲对熟悉的树林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自由试读。
师:这种感觉真的不一样,让我们回到3-8自然段,把这种感觉连起来感受一下。
学生自由试读。
师:父亲呀,每次来到这片树林,都会情不自禁地从这片树林走过,你们听父亲说鸟要唱歌了,瞧,它们刚坐下鸟儿就唱了起来。
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小鸟的鸣叫声。
师:小鸟的叫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例:让我感受到了小鸟在欢迎我们。
让我感受到了森林里的新鲜事。
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幸福。
三、学习课文9-12自然段
1、品读句子: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师:小鸟的歌声迟迟不肯离去,父亲也说xxx。
出示句子: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指名读句子。师评价。
师:每个小朋友都在位置上大声地表现一下吧。
生齐读这句话。
师:此时,父亲的心情如何?
生齐:高兴。
2、理解句子:父亲又对我说:xxx。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