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30 12:44:32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

  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

  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语文教案 篇4

  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

  1、故事激趣。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裹着一件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戴着绿绿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色的大伞。

  这位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她勤劳地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孩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儿子们深深地感激他们的母亲,于是,天空将自己倒映在海洋中,母亲的水衣变成了蓝色的;陆地长出花草树木,造出青山绿水,让母亲的草帽更加漂亮。母亲开心极了,她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

  时光飞逝,一眨眼间,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天空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让你翱翔蓝天。”

  海洋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带你周游世界。”

  陆地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被你踩在脚下。”

  人类非常感动,于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建造了家园,幸福地生活在了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这个星球就是人类的家园,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它的它的名字就叫——地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板书:只有一个地球)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课题。(强调“一个”、“地球”)老师强调了哪两个词?为什么呢?

  2、紧扣题眼,明确题材。

  (“地球”是题目的中心词,告诉了我们课文所要介绍的对象;那么“一个”就是——“题眼”。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预习,谁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以前学过的《松鼠》也是这类题材的文章)

  3、检查预习,触摸学情。(生字认读,听写字词。)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看看大家昨晚预习的效果如何?指名认读生词——听写词语(和蔼可亲、恩赐、枯竭、威胁)——同桌互改。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了!恭喜大家,顺利过关!(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要求,自学课文。

  1、出示“读书导航”

  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反馈交流)

  (2)遨游太空的宇航员目睹太空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教师总结:美丽而渺小,可爱但易破碎,不可易居。

  3、出示重点句子: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不明白宇航员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为什么可爱,同时又容易破碎?)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宇航员为什么说地球可爱?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的?请拿起手中的笔,一遍读一边勾画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

  地球可爱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起来交流。

  第一自然段。(地球上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着,就像不经人工雕琢的天然风景一般美丽,让人陶醉。)(地球裹着薄薄的蓝色的纱衣,就像一位漂亮的即将要出嫁的新娘一样美丽!)(晶莹一词让我仿佛看到在茫茫宇宙中地球那微微发着亮光的样子。)(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一词让我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是地球给了我们生命。这样写生动形象,让我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

  谁再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我随着同学们的读书声,仿佛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中,引入眼帘的是一个 的球体,上面 ,周围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

  多美的地球呀!怎样读,才可以抒发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呢?

  (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刘洮:你的表情甜美,读出了浓浓的味道。其他同学评价。

  像刘涛同学这样来读,让老师为你们大家喝彩!: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

  你们的读书声让我陶醉,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试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背读这一段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背诵就是在体味语言、积累语言。刚才我们从地球样子的美丽感受到了它的可爱。那么我们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它的可爱?

  (2)学习说明方法,感悟地球的渺小。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江上渔者)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我们看看地球的半径(六千三百多千米)为什么说他小,跟茫茫宇宙作比较说明他的体积小,而他的面积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会再长大。

  地球的可爱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地球很慷慨。)

  “慷慨”,板书指导写法。知道它的意思吗?地球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呢?书上介绍的并不详细,我们要知道的更详细,该怎么办呢?

  (上网、查书籍、看十万个为什么、还可以同学之间交流所找的资料。)

  谁说说你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

  (地球妈妈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们,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的60多亿人。……)

  师:其实,地球就是一个宝库,它毫无保留,无私地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人类。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呢?(板书:人类、箭头、问号)

  (出示录像:浓烟,伐木,焚烧,乱倒垃圾,随意排放污水,肆意捕猎生物)

  师:看了这些,你的心情怎样?

  师:看到往日裹着水蓝色纱衣、美丽、可爱的妈妈如今憔悴不堪、伤痕累累的面容,我们忍不住心痛,忍不住心酸!我们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屏幕出示)

  (教师随机板书“易碎”)地球易碎的原因,课文写了吗?你找到了吗?再读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想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

  生: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天上下酸雨。一些生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一些动物家破人亡,面临着灭绝。而人类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也将面临着灭绝。

  师:同学们,那你们怎样看待人类的行为呢?用一个词说说。

  生:我觉得人类很残忍,可耻,不计后果,恩将仇报,很可怕……

  师:难怪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不禁发出了如此透心的感叹:(课件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不要等到资源枯竭时,我们现在就移居别的星球上去,你看这个想法怎么样?

  师:既然我们不能移居,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回答完,教师继续追问“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我们要保护地球”。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我们——师指课题,生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生读(只有一个地球)。

  此时此刻,同学们已经安奈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请把你此时最想对地球妈妈、对人类说的一句话写在课题的上面吧。(放轻音乐)

  师:来,请把写好的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听听你们内心的呼唤。

  师:地球妈妈听到了同学们的肺腑之言一定会很欣慰。同学们,你们真情的呼唤,深深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那欣慰的眼神,那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珍爱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生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生读:只有一个地球。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向全人类发出我们的呼吁: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推荐:

  1、绿色环保网,中国环保网;《地球家园》、《地球妈妈》、《热爱地球妈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卷》。

  2、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想保护的办法。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教学设想:初一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初中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在作文和周记中抱怨连天。再加上初中学生尊重老师普遍做得不够,我想借些进行德育渗透会比学习一些语文知识更有意义。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情感,学会尊重老师。

  2、学习海伦能吃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的精神。

  3、指导学生开展适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尊重老师,学会做人。

  2、学习海伦吃苦的精神,从而正确面对初一相对紧张的学习。

  教学内容:◆导入:

  ①老师唱《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引出“老师”话题,并检查课前布置的“感谢老师”为主题的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且评出最好的几份,课后张贴在学习栏。

  ②活动导入:请一同学闭上眼,让同桌在手心写一个字(3至5画),然后猜猜看,到底写了一个什么字?由此认识对盲文学习的困难。

  ◆ 读:①放声读课文,熟悉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②概述文中最感人的情节。(指名回答)。

  ③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 说:讨论:①海伦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老师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②莎利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③ 中多数篇幅写“我”,可文章是赞美老师的,请问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注:以此引出间接描写)。

  ◆写: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从海伦的成功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目前的学习紧张吗?跟小学相比苦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信学了海伦的学例后会更知道如何面对困难,用什么去克服困难?把你们的心得动笔写下来吧!

  ◆ 听:跟着音乐齐唱闽南语金曲《爱拼才会赢》,激励学生吃苦,奋发向上!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展开个性化地想象。

  2、借助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受并学习人物诚实守信、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个性化想象中,学习人物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对比提问,简洁入题 

  同学们,我们都拥有着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儿,他饱受饥寒之苦,最后又悲惨地死去。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家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认识这位与你们年龄相仿却十分不幸的男孩儿——小珊迪吧!下面请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感知形象

  1、请几名同学读课文,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三、深入研读,理解形象

  1、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感觉到的那样,小珊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更是一个诚信、善良的孩子。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小珊迪的品质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1——8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1)用横线画出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语句。

  (2)用波浪线画出小珊迪,作者和同事的语言对话。

  (3) 用双横线画出作者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2、 研读交流

  (1)外貌描写: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如:“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2)语言描写:

  研读三次“求” :你怎样理解“请——请求——乞求”三个表示语气的词语?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句话,进一步感悟小珊迪的可怜。

  (3)换位想象:小珊迪为什么要降价卖火柴呢?他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4)分角色朗读。

  3、师:我们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看到了小珊迪的可怜,又从他的语言描写中进一步看到了他的可怜。而此时的作者也很同情可怜的小珊迪,拿出了一先令,小珊迪主动帮作者换零钱,可是作者等了很久,也没看见小珊迪回来,此时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体会作者的心理描写)

  四、展开联想,感受品质。

  1、师:正在作者猜测时,旅馆里来了个小男孩,他是谁?他来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研读9——13自然段,思考小利比来给作者还钱,让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小珊迪(板书:诚实守信)

  2、师: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他换完零钱往回跑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小珊迪被撞的路上看一看,看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我来叙述,你来补充。

  3、小珊迪遭遇了不幸,却用奄奄一息的声音说着什么?由此,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小珊迪呢?

  4、面对这样一个可怜、可敬的孩子,此时你要跟他说什么?

  师: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啊,此时我们和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让我们握着他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5、当小珊迪听到作者的承诺,他又什么样的`反应?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神态的?请轻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抓住“目不转睛”,“感激”两个词)

  6、小珊迪放心地走了,让我们不要吵醒他,再轻声的齐读最后一段。

  五、由读促说,升华情感

  可怜而又可敬的小珊迪虽然死了,但是他善良的品质,诚信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听吧!好让小珊迪的故事永远得以流传,让他的精神永远照亮人间!齐读:善良和诚信,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14、小 珊 迪

  外貌 → 饱受饥寒

  }可怜

  语言→请→请求→乞求

  派弟弟送零钱 → 诚信

  挂念弟弟无人照顾 → 善良

语文教案 篇7

  《18太阳》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和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1--3)讲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第一段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是,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这两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多读课文,激励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三、学情分析:

  聋哑学生因听力丧失,接收的信息很少,知识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本班B类学生较多,智力更差,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而学习本文,要注重联系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学过的常识知识,并补充一定的科学知识,利用好这些感性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科学兴趣。

  四、设计理念:

  把学习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扎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六、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解决策略:利用课件,让学生多读,帮助学生理解。

  七、手语准备:

  太阳、传说、寸草不生、抵得上、摄氏、估计、密切、生存、繁殖、远古时代、杀菌、预防、治疗、疾病

  八、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大字课文、挂图

  查阅资料:有关太阳及其他星体的知识

  九、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人类登上月球的照片)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人类迈出了认识宇宙的重要一步。20xx年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那么,人类可以登上太阳吗?为什么?(学生发言)(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顺势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太阳的说明文,读完以后,你们会对太阳有更多了解。

  板书:18太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现在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表扬学生,进行归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及其与我们的.关系来写的。板书:特点关系)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太阳到底有多远?

  2、太阳到底有多大?

  3、太阳到底有多热?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方法

  师:要想知道的更多,就要再细细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具体介绍的。(小组合作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小组分别汇报学习情况(现在你能细细读懂了,就介绍给大家听听)。

  远: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①学生看课件填空: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的走,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飞(二十几年)。

  ②同学们在括号里填的是什么?(数字)(提通过具体数字,太阳离我们多远,我们就清楚了。这就是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列数字。但数字必须是科学的,精确的。)

  ③为了介绍更清楚,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打比方:如果?步行?坐飞机??这样我们了解的更清楚了。)(看课件)

  大:我们看太阳,觉得它不大,实际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等于一个太阳。

  这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列数字、比较)(看课件)

  (师是要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脑子里要想象。注意表情。)

  热: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摄氏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强调“估计”)太阳太热了,无法具体测量,只是推算一个大概的数字。

  再细心读读,看还用了什么方法?(比喻:太阳像个大火球。举例: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

  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数字说明、比喻说明的地方重读,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四)抓住关键词,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1、师:今天太阳公公生气了,(课件出现太阳公公委屈的脸)因为煤炭夸自己本领大,与太阳没关系,你能帮他评评理吗?要求用上关联词“有了??才有??”“因为??所以??”

  生自由说。(要让学生充分发言)

  2、师:(出示太阳公公高兴的脸)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太阳公公都笑了!老师现在再考考同学们。

  课件展示:太阳与风、云、雨、雪的关系,展示太阳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让学生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太阳和人类生活有关系、太阳和动植物生长有关系、太阳和自然气候有关系、太阳和人类健康有关系、)

  (五)课堂总结

  1、学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六)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太阳如果和地球距离如果再远点,或者再近点会怎么样呢?(让学生阅读课文后面阅读材料《妙不可言的位置》。)

  2、有兴趣的还可以看《星球世界》

  板书设计:

  18太阳

  远人类生活

  太阳特点大和人类关系密切动植物生长

  热自然气候

  人类健康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发音,学会本课生字的读音。能区别声调不同的音节发音,掌握生字的书写笔顺。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大海能为人类造福,从而感悟大海之美,海之富饶。

  二、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浪娃娃》

  (一)投影大海美丽的景色。

  1、让学生边看边听录音读课文。

  2、想:课文说了谁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看课文,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出字音。

  2、投影出示认读的生字、音节。

  (1)làng shǔ qīng yīng gāi zhe

  浪 数 清 应 该着

  hǎo huān xiào le jǐ kē

  好 欢 笑了几科

  jī fā dàin

  机发 电

  (2)听学生认读,老师正音,再齐拼读。

  Shǔ (数一数)

  (3)认识多音字:数

  shù (数学)

  3、全班齐读生字,再分小组读。

  4、指导书写。

  (1)认识新笔画:(横撇)(弯钩)

  (2)投影出示生字,先口头说说每个生字的书写笔顺。

  板书:了子几妈好机

  (3)出示田字格,指导正确的书写。

  (4)看生字口头组词。

  (三)学习课文

  1、引入课文

  感知大海的美丽,播放动画。

  2、学习第一自然段。

  继续看动画,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想:这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提问后板书:跑追玩

  3、学习第2—3自然段。

  (1)投影出示课文第2—3自然段。

  (2)听录音读课文后,想:

  海妈妈对浪娃娃说了些什么?

  浪娃娃听了,他们怎样做?

  板书:奔跑欢笑学做好事

  4、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想:浪娃娃做了什么好事?

  投影出示图片,指导观察。

  (2)分小组讨论:

  大海能帮人们做些什么?

  看动画,协助理解。

  (3)小结。

  (四)做放松运动。

  1、播放歌曲录音。

  2、学生跟节拍做放松动作。

  (五)巩固练习。

  照样子说一说,填一填。

  先指名口头说一说,再填写。

  投影出示:

  跑来跑去来去来去

  说不完听不看不不

  1、给带点的`字找朋友,播放音乐。

  zhī zhǐ

  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

  一只可爱的小狗站在我家门口。()

  shù shǔ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数学课上我们学会计算。()

  2、一字开花。

  电 子 几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效正。

  (六)总结全文。

  1、学生齐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资料库。

  1、听故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录音。

  2、诱发思维,让学生想: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么样?

  3、口语交际,向大海提问:

  大海,大海,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