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共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作为“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有爱鸟的意识,做一个爱护鸟类的小卫士。
三、教学难点:
1、有几个词语不容易理解:如“梳理”、“蓬松”、“扑棱棱”。
2、理解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我今天教的是第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除了在座的老师来到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大家认真听一听——播放课件。
问:你们听见了什么?他们好像在说什么?(板书课题)
师述:让我们学着小鸟夸红领巾一句:“红领巾”真好!(齐读)
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让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很会提问题,那咱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去了解一下树林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打开课文P126页。
请大家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由读)
问:还没读书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碰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读书要求:碰到不会的字要找拼音帮忙;实在不会也可找同桌帮忙等。)
过渡:刚才你们读得很认真,不知有没有把字音读准确,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谁愿意来拼读?
(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卡片,指名拼读。
2、全班齐读。
3、全班齐读生字词(事先写在小黑板)
过渡:你们真棒!一下子就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刚才陈老师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那么老师在读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做?(坐端正,认真听。)
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你们要听听老师是用什么语气读好每一句话的,请大家听仔细。请同学们再次打开P126页。
(四)老师范读课文
问:同学们听得很专注,那你们听明白了“红领巾”究竟指的是谁呢?——板书:少先队员
那课文的题目说少先队员真好,好在哪里?请大家默读课文。并仔细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节告诉我们?(第三节)
(五)学习第三节
1、播放课件(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2、齐读第三节
3、说话练习: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谁能用上“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一说。(板书插木牌,放鸟巢)
4、问:从他们给小鸟放鸟巢,插木牌可以看出这些少先队员有什么好品质?(板书:爱鸟护鸟)
5、指导朗读:因为红领巾爱鸟、护鸟的态度是坚决的,所以要重读。谁来试试?(指名读)
6、请喜欢这些少先队员的同学把最后一句话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过渡:这些少先队员为什么这么爱护小鸟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六)学习第一节
1、请看课件(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节。
3“梳理”这个词谁理解?那咱们来看看小鸟是怎么梳理羽毛的?观看课件
问: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来说明小鸟最快乐?
观看了课件,你们觉得小鸟可爱吗?那你们能不能配上动作,把小鸟的可爱边读边表演出来。(指名表演读)
4、多么快乐,多么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学他们的样子也来读一读,怎么样?
过渡:小鸟除了可爱之外,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事呢?
(七)学习第二节
1、观看课件,问:看了课件,你们知道小鸟能为我们做什么事?
2、齐读第二节,问林中谁最活跃?从哪儿看出小鸟机灵?(扑棱棱、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3、他们是怎样保护翠绿的树苗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过渡:是啊,小鸟的确太可爱了,也太能干了,怪不得少先队员那么喜欢他们,那你们喜欢他们吗?
你们知道,小鸟一年能捕捉多少害虫呢?(百灵鸟一年能捕捉上万只害虫,家燕一天能吃掉飞蛾四五百只等)
同学们知道得太多了,小鸟真是太能干了,他们真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让我们再次来夸夸他们。我来读问句,其余的你们读,怎么样?
4、师生对读
(八)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书中的少先队员说些什么?
2、如果你们就是课文中的这群少先队员,你们会在木牌上写什么话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既然小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木的医生,森林的卫士,我们除了像书中的小朋友那样放鸟巢,插木牌,你们还应该怎样做,小鸟才不会受伤害?
其实,现在人类保护小鸟的意识提高了,已定了一个“世界爱鸟日”。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时候?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棒,那一定也能把字写漂亮。现在有两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呢。
(九)写生字(指导书写:羽、领)
(十)板书设计
26“红领巾”真好
少先队员插木牌
爱鸟护鸟放鸟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
3.学生通过读文和欣赏风景,体会到九寨沟自然景观的美和四种动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
【教学准备】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地图)今天我们从北京出发,来到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这里有几条神奇的山沟,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九寨沟因此而得名,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九寨沟)那么九寨沟是个怎样的童话世界呀?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描写九寨沟景色的?
2.(课件)
请大家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
你最喜欢哪处景物,体会一下句子的意思。待会,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美美的朗读,让别人听了也产生喜爱之情。
交流:
(1)湖泊
生说、读
(课件)自己读读这句,你有什么体会吗?
灵魂清澈
什么是彩带般的沟谷啊?
九寨沟树种繁多,枝叶颜色多姿多彩,加上地势有高有低,光线有明有暗,就形成了这彩带般的沟谷。这就是九寨沟五绝之一的“彩林”谁知道其它“四绝”是什么?
(翠海、叠瀑、雪峰、藏情)
大大小小的湖泊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彩,就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这真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啊!难怪
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想看看吗?(课件)
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真是太美了,读读描写湖泊的句子,如果能背下几句就更棒了!
谁来展示,简直是神童,给他鼓鼓掌,谁还来。
过渡:你还喜欢哪种景物?说说你的理由!
(2)森林
说、读,你体会出什么了?
谁再来读读。你看你都让大家看到了这美丽,茂密的原始森林。(课件)
过渡:谁喜欢瀑布?
(3)瀑布:
说、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什么是白练腾空?银花四溅?
还会有什么样的瀑布?(宽、高)
真不错、看看吧!和你想的一样吗?(课件)
感觉怎么样啊?那就读出你的感受,试着背一背。
谁来展示。
(5)师总结:九寨沟雪峰巍峨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那么多姿多彩,湖泊宁静,绚丽,而瀑布而充满了动感,你感觉这里的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迷人)
(6)让我们去看看吧!(录像)多美的景色,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再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7)谁来展示,多棒啊,多给点掌声。
三、第四自然段
1.我们一边欣赏
九寨沟迷人的景色,一边向原始森林纵深处行进,何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小游客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会遇到哪些动物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几种动物的特点;
3.朗读、表演;
4.总结:小游客们,也许我们会看到漂亮的金丝猴。也许我们会看到正在奔跑的羚羊。也许我们又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可爱的小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
5.你还知道九寨沟里有什么珍禽异兽(牛羚、鸳鸯、红腹角雉、白闲鸟、树叶虫、红腹锦鸡、枯叶蝶)
6.老师已经找到了一些图片,请看。
也许,你会在哪看到什么样的牛羚在干什么?
也许,你会看到在哪里什么样的谁在干什么??
下面小组合作,看着画面说几句话,看谁会观察,会想象,会描述。
7.九寨沟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这里的异兽珍禽(板书)为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
8.你们觉得这里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快乐?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九寨沟是人与自然和谐极处的生动见证。
四、学习5自然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九寨沟迷人的景色,看到了九寨沟快乐的小动物们,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这童话般的世界吗?
2.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板书)
3.拿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延伸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吗?你们想亲自去看吗?你们想赞美它吗?我师特别想赞美她,我写了一首小诗,但需要你们的帮助。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的雪峰,
这里有()的湖泊,
这里有()的森林,
这里有()的瀑布。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假如来到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我要()。
2.欣赏歌曲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3.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爱惜九寨沟的山、九寨沟的水、九寨沟的树一样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假如我们都能像爱惜九寨沟的动物一样对待我们周围的小动物,那么我们整个的生活、整个的世界,都会变得美伦美幻,都会变得像九寨沟一样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简析】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麻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不听妈妈的告诫而掉到了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小麻雀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这篇童话一方面告诉人们,小孩子自作聪明,往往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生活的本领才能更快地增长起来。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感悟为主线。通过感情朗读体验角色人物的心理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大胆的交流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会认“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等14个字,理解“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
3.能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难点:正确认识麻雀母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都很喜欢看童话故事。它们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能给我们以启示。谈谈你都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它使你明白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2.了解作者概况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互读生字,认真听读,互相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3)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把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 )
后来( )
最后( )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重点学习的问题。
(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四、通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听读课文录音,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主识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注意哪些地方不要写错。
2.指导写好生字。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2.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①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②分角色朗读。
③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①默读14—18自然段,思考: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②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出示15自然段: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A.通过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B.展开想象: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C.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弱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D.指导朗读。
E.过渡:还从哪儿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A.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等词句。
B.指导朗读。
(3)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4)说话训练,体验角色。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你从这件事中都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5)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吗?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