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6 14:38: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集锦6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荷叶是脆弱的,但是当它要保护红莲时却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不由得让冰心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无私无畏的爱。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仿佛是流转无力的水珠。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

  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七、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护

  荷叶→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我

语文教案 篇2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排比句式的语言魅力。

  3、了解作者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底蕴。

  2、积累优美语段,熟读成诵。

  3、感知课文的写作方法与特色,能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2、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在祖国的西北,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一颗明珠)它就是我们昨天新学的课文——(读题)莫高窟。

  2、复习词语:这些词你能读正确吗?

  断崖绝壁 举世闻名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3、读了这些词,你能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莫高窟哪三方面的内容?(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适时板书)

  4、你抓住了课文的哪两句话?

  (1)出示过渡句:莫高窟里不仅有精彩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半句是第二小节的内容,后半句是第三小节的内容。

  (2)出示: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师:抓住段落中提纲挈领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渡: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彩塑的精彩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呢?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探究

  1、彩塑

  (1)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指名回答并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作者概括点明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彩塑有多少尊?(两千多尊)作者能面面俱到,一一写来吗?(不能)作者怎么写的?谁来读。

  (2)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作者用了什么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并评价::把结构相同的短语进行排比,句式整齐,读来很有气势,增强了感染力,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板书:运用排比。

  作者仿佛用摄像机给我们呈现了三个分镜头,(示图)展示出了菩萨的特点是——慈眉善目,天王的特点——威风凛凛,力士的特点——强壮勇猛,你看,作者用一个词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一尊彩塑的特点,用词多么精准。(板书:用词精准)让我们读出彩塑各自的特点。

  作者的三个分镜头可以说是一闪而过,是一个概括的面的描写,(板书: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彩塑得多,而且——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作者为了突出彩塑的特点,还对准一个独特壮观的卧佛拍了个特写镜头,引读第四句:有一尊卧佛长达——……

   16米有多长,我们把他竖起来,一层楼有3米多,大概几层楼高?真是壮观,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寥寥数语就把卧佛的特点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这是一个点的描写。(板书:点)

  朗读指导并评价:让我们一起读出卧佛的特点。

  (4)作者点面结合(板书:结合)去写这两千多尊彩塑,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读三、四句)

  由这两句不难想象到所有的这些彩塑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看到这儿,你会如何赞叹?(适时理解“啧啧赞叹”)你们称赞的到底是谁?(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师:作者最后自然地以游人的赞叹作为总结,齐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

  (5)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一连串精准的四字词语,才形象地突出了彩塑的特点。让我们把这些四字词语积累背诵下来。

  (6)指导背诵: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四字词语填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中。

  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 ),(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 )。看到这一尊尊( )的彩塑,游人无不( )。

  (7)示四幅相应的图,师引背。

  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点面结合地来写,而且用词精准,从而突出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2.壁画

  (1)作者同样运用了这些写作方法,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排比句,如何体现出“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特点,可以圈画批注。

  (2)学生自读后交流第一句排比句式: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A 用了“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不仅句式整齐,而且感受到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的壁画有多大的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我们的体育馆有100多个。真是宏伟瑰丽啊。读中体会。

  B 作者选取了一些壁画,拍摄了一组分镜头,(示图)这是概括的“面”的描写。

  C 出示:( )佛教故事

  ( )神佛形象

  ( )民间生活

  ( )自然风光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用词精准) 朗读体会。

  引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在这些壁画中,飞天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来描写,这是一个“点”的描写。

  ◆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A这句又用了什么排比句式?(有的……有的……)而且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列举了飞天的优美造型,课文一口气用了几个“有的”?你体会到什么?(飞天造型得多)还从哪里体会到?(成百上千、一个省略号)

  朗读指导并评价:飞天的姿态万千,真让人身临其境,眼花缭乱啊。

  B用词的精准又体现在哪里?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花篮,( )鲜花;有的怀( )琵琶,轻( )银弦;有的( )身子,自天而( );有的彩带( ),漫天( );有的( )双臂,翩翩( )……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动词的精准,突出了飞天的姿态万千、妩媚动人)

  让我们图文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欣赏飞天万千的姿态。(出示五幅飞天造型图)

  过渡: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3)激发情感,朗读体会。

  这么精美的文字值得我们积累背诵。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学生练背。

  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 )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的壁画。壁画的内容( ),有( )佛教故事的,有( )神佛形象的,有( )民间生活的,还有( )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

  ◆指名四个同学分句背。

  ◆示相应的图,师引背。

  3.藏经洞

  引读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像:它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

  (2)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交流,适时指导:请你再读这一句:“洞里曾藏有……”,从这个“曾”字读出来什么?(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如今都没有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与无耻。)板书:曾经辉煌。

  这数万多的珍贵文物都到哪里去了?(出示一段话,学生阅读)

  敦煌遗书流散

  藏经洞发现后,帝国主义探险家闻风而至,纷纷来到敦煌,用骗取等手段,将敦煌遗书及壁画雕塑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圆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卷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一叠银圆换去了十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就这样,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4)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小节。

  三、总结提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依然是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由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时我们不由得赞叹道: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出示)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而我国著名作家作秋雨这样评价:

  出示: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默写课文中描写飞天的语句。

  2、学做小作家:运用这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如狮子林中的假山,云雾的变化等。写作方法指导:(指板书)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注意点面结合、用词精准。

  3、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引入: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评与思:“交流平台”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教学这一版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让学生明白同是写动物的课文,着重点和所用的写作手法都可能不一样;“日积月累”重在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要把弄懂诗意作为重点;“课外书屋”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教师要作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拟订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阅读指导和阅读后的交流,使课外阅读得到落实。]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 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 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 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 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勘、岩”等10个生字。

  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岩石的相关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要想学好这篇课文,先得学会这课的生字,你们有信心吗?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再把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连成词多读几遍。

  待会儿请同学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看谁的小老师当得最出色。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谁愿意当小老师代着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词?(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

  (2)去拼音随机抽读。(“我指你读”)

  三、由题质疑,自主研读,理解“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过渡:同学们生字认得真不错,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叫——最大的.“书”(板书)

  师生再次齐读。

  1、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书”为什么要加上“”号)

  2、请你们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3、学生默读汇报:

  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4、出示:岩石就是书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三人)齐声再读这句。

  5、读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你们都是勤学好问的孩子,课文中的小朋友川川和你们一样,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想弄个明白,这就叫——刨根问底。

  四、细读课文5-12自然段,合作探究。

  爱刨根问底的你们就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你们喜欢的读书方式,选择你的学习伙伴,读一读课文的第5-12自然段,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1、合作研读,小组内交流;

  2、汇报解决:

  (1)书里有什么?(文字和图画)

  ①指名从文中找出书里的文字和图画。(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

  ②分别指名读。各一个,愿意读的一起读。

  ③教师点拨:

  平常我们在读书时,都是通过书里的文字和图画获得了知识,今天我们读了岩石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也一定会有收获。

  请同学们不出声地再读一读这部分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本岩石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④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⑤交流:

  适时出示:“它告诉我们……这座山。”此文转自淘.教。案网().(配音乐,课件展示这一变化过程)

  ⑥看到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

  ⑦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瞧咱们的地球爷爷真像个魔术师,在亿万年间竞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⑧你们也很了不起啊!既能不懂就问,又能合作解决自己的疑问,老师看到你们的脸上已经露出了解决问题的兴奋的笑容。能将你们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选择读书伙伴分角色读5-10段(出示)

  a、学生分角色读(请2-3组)

  b、师生合作读:

  老师被你们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可以和大家合作吗?

  c、学生集体分角色读。

  (2)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课内外结合。

  五、拓展实践,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和川川一起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想一想川川现在心里会想些什么?

  ①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②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2、爱动脑筋,勤学好问的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神奇奥妙的知识,你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长征教案06-21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精选)语文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