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精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 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 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执著、赌气、沮丧”等。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儿子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
科学解读教材,首先必须正确解读,实事求是解读。本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理解并无大碍,但文章出现的几个生字新词却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安排预习,只有学生自己查字典获取的才是印象深刻的。科学解读教材,还必须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我们面对的好多学生不就是缺少这样的品质吗?
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此课时教学,我就是根据这些想法去设计实施的。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课前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我们刚刚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的另一件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板书,读课题(正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
2、检查: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就相信大家不检查了。
2)写在小组的本子上,全班反馈,请小老师教
3)在预习时按照剥豆前、中、后给课文分了段,把结果跟大家说说。
指名——(怎么想的呢)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1、导语: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适当正音
2、导语: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吗?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
3、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导语:自由读句子,边读边划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词语,反馈板书。
(1)看到这里,老师产生问题了,你们有疑问吗?
(2)导:是啊,比赛,为什么慢了下来?为什么又快了起来?为什么缓了下来?为什么又紧了许多?妈妈的这复杂的心情,你能读懂吗?
(3)选择一个点,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写一句,有时间可以写上两句。(交流3位——评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4)朗读训练体会母爱
导: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同桌互相读读评评——教师小结同桌合作学习方法——展示(你现在就是这位母亲了)——同桌评议
(5)说说“瞻前顾后”的意思。
(4)师: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剥豆比赛,主要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板书),
(5)指读母亲赛前和赛后的哪些表现看出她也是瞻前顾后的。(板书:抓和淡化结果)出示6句
4、导读儿子的表现补写儿子心理活动
(1)师:从儿子的表现中可以读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什么词语概括?
赛前:自信、大气板书:按(朗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赛中:认真、执著板书:手不停歇
赛后:轻松、坦然板书:量笑
(2)小组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赛前、赛中、赛后选择一处说说儿子当时的心理想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母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看到母亲要抓一把豆放在自己的碗里,心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儿子手不停歇,看到母亲碗里的豌豆似乎多了点,他忙加足油,默默地告诉自己——————————————————————,结果出来了,儿子虽然输了,但是他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的清澈的笑容。因为他知道:————————————————————————————————
(4)最后仅仅是母亲赢了吗?儿子赢在哪里?(找到有力证据读读,并谈谈理由)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2、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四、拓展延伸
导语:一次剥豆,让我们剥出了伟大的母爱,剥出了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一个个跳跃着思维火花的词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甚至还剥出了作者的写法。还想剥吗?
毕淑敏简介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蓝萝卜》、《儿子,我为什么打你》
语文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饮酒(其五)
一、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
⑵ “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
⑴ ① 喧:吵闹的声音。
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 辨:说明。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 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⑸ 各抒己见
三、当堂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青蛙和蛇成为了朋友,你相信吗?在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青蛙和蛇》这篇童话中,小青蛙和小蛇在一次偶遇中成为了“朋友”,天真可爱地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一天。然而,这样的友谊会长久吗?这篇知识性很强的童话,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奥妙无穷的自然界,让学生们在为青蛙和蛇不能成为朋友而遗憾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即使青蛙和蛇能建立短暂的友谊,这种友谊也是不会长久的。因为自然界中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整篇童话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贴近儿童生活,在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可进行角色体验,唤起学生的共鸣,探索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以防万一、彼此羡慕、脸色苍白、习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演读中进行角色体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3、在讨论中理解,青蛙和蛇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认识到,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
2、认识到,青蛙和蛇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2 学习1——3自然段,了解小青蛙和小蛇是怎样成为朋友的,他们又是怎样在一起玩耍的。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青蛙和蛇
说说你对青蛙和蛇的了解,这样的两个动物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古诗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 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认读生词:
恰好 臭美 彼此 羡慕 习俗 保佑 小蛇 准备 苍老 教会 拥有
使劲 接近 背后 骨头 断裂
2 指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
A 读课文,疏通语句。
B 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C 读了文章之后,你有哪些困惑?
3 识记生字。完成小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媒体再现,引疑导入。
1、播放CAI课件,再现小青蛙和小蛇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情景。
师:小青蛙和小蛇在路上相遇,成为了朋友,看,他们玩得多高兴啊!
2、他们会永远成为朋友吗?(在板书“成为朋友”后打上“?”)
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吧!
二、图文结合,分角色演读,体验感悟。
1、CAI出示文中第二幅插图,看看图中有谁?他们在说什么?自读第四自然段,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勾画的句子。
3、谁来扮演青蛙妈妈来给我们表演?
4、评评演得怎么样?
在评议中体会“浑身颤抖、脸色苍白”的含义。
5、你觉得青蛙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在讨论中体会青蛙妈妈的担心,体会青蛙妈妈对小青蛙的爱。
6、互相学着演一演,比一比谁最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
7、看来,青蛙妈妈是坚决不同意小青蛙和小蛇交朋友的。她的理由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青蛙妈妈说蛇是坏人,应该远离他们。
8、看图朗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蛇的妈妈又会怎样对小蛇说呢?
9、默读第五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蛇妈妈和小蛇说的话。
10、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11、看图中(CAI出示插图)蛇妈妈的样子真可怕,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示蛇妈妈表情的词语吗?指名学生找到词语“张大嘴巴、露出毒牙”你会做这种表情吗?指名学生演蛇妈妈的表情“张大嘴巴、露出毒牙”
12、带着这个表情读读蛇妈妈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吃青蛙是我们蛇家族的习俗。)
CAI出示句子:难道你不知道,吃青蛙是我们家族的习俗吗?
你能用不同的话来说这个意思吗?
在句子变换中体会“习俗”的含义。
13、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蛇妈妈是怎么想的,小蛇又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抓住表情的变化体会蛇的本性。
14、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过渡:青蛙妈妈和蛇妈妈都不同意小青蛙和小蛇做朋友。这可怎么办呢?
三、引发思考,思辩明理。
1、CAI出示文中第四幅插图,师简述六、七自然段内容。
小青蛙和小蛇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2、指名读六、七自然段。
指名说说,小青蛙会来和小蛇玩吗?为什么?
3、青蛙妈妈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呀!请看一看——
CAI播放自然界中蛇吃青蛙的录像。使同学们对自然法则有直观的感受。
4、讨论:小青蛙和小蛇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结合看到的,进行讨论,思辩,明确:虽然小青蛙和小蛇想成为朋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师:是啊,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板书:(不能)
四、拓展表演,课堂延伸
1、请你来扮演小青蛙(带上头饰),对着大屏幕上的小蛇说说,你们不能在一起的原因。
2、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不能成为朋友呢?
同学们交流自己查找的天敌资料,CAI相机播放。
师:自然界中不能成为朋友的不仅仅是小青蛙和小蛇,还有好多动物呢!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红字板书:自然法则)同学们,还有很多自然界的法则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使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出示闹钟,让学生闭目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 一分钟很短,但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二. 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 自读课文,想想“一分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就迟到了20分钟呢?
3. 学生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
4.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 全班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6. 巩固汉字,伙伴互相考考是否认识生字。
7. “找找说说”,比一比,看谁组得快。
8. 指导写字,先观察笔画,再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三.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四.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并整体感知。
指名读第一、第五、六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他却迟到了20分钟。他后悔什么?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提示,自由读第2至4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
三. 小组汇报,全班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四.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这句话。要求读出着急、自责的语气。
五. 全班齐读课文并说说: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每一分钟、每秒钟都重要。
六. 全班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七. 实践活动。体会一分钟里能干什么。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