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1 17:27: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集锦7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糊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果,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你们听老师读。

  ▲这句话,谁能比他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节: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5、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气球图片)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

  学生回答。

  师:小小的气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它还是一剂治病的良药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自由地读课文。读课文前,哪个同学来给小伙伴们提个要求呢?

  学生自己提读书要求,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认生字。

  2、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读一读”,教学生词。

  指名读,找小老师领读、齐读。

  3、师:读得真准确。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朋友,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师:想想你有哪些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思考、回答,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识字方法。

  4、师:认识了生字,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发音。

  5、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更正读音。

  三、研读

  1、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再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例:我读懂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住进了医院,同学们不能去看他,放了一个气球去问候他。

  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传染病”。

  2、学习1、2自然段

  (1)范读

  师:是啊,科利亚病了,住进了医院,因为他得的是传染病,所以只能一个人呆在病房里。请同学们想象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情景,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入情地范读课文1、2自然段,引生入境。

  (2)指导朗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难过、寂寞、孤单等。

  师:你们都是情感十分丰富的孩子,能通过朗读来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请自己练一练。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生朗读。

  师:都想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吗?让我们一起读读1—2自然段吧。

  生齐读。

  (3)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的心情

  师: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能和爸爸妈妈去逛公园,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他只能呆呆地望着窗外那一角天空,他觉得真没意思(板书“真没意思”)。

  师:此时此刻,科利亚呆呆地望着窗外在想什么?

  生答。

  例:他好想爸爸妈妈来看他。

  他好想自己的病快点好呀。

  他好想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3、学习第3、4自然段

  (1)师:正在这时

  教案《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案》,

  ,科利亚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读第3、4自然段后回答。

  例:他看到一个红气球在窗前停了一会,还一上一下地动起来,气球上画着一张笑眯眯的小脸。

  (2)理解“可爱”并造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

  ①气球上画着一张小脸。

  ②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生自由读句子,回答。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这张小脸的可爱吗?

  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读得多好啊,你们想读吗?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

  师:谁能用“可爱的”说一个句子?

  例: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可逗人喜爱了。

  我的妹妹长着一张可爱的小脸。

  4、学习第5自然段

  (1)体会科利亚高兴、激动的心情

  师:当科利亚看到这个画着可爱小脸的气球,他怎么样了?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的笑了。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都体会到科利亚高兴的心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带着感情地朗读。

  师:读了这句话,想想你能给大家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他为什么高兴地笑了?

  师:是呀,他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快和同桌认真读读4.5自然段,边读边想,想好了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边读边议,讨论后回答。

  例:因为他看到气球上的小脸看上去很好玩、很逗人,所以高兴地笑了。

  因为他看到气球,知道同学们来看他了,所以高兴地笑了。

  (2)合作表演

  师:现在你们就是科利亚的同学,想一想你们在窗下是怎样把这个气球放上来的?想好后,在四人小组里商量商量,并试着演一演。

  生分小组自由排练,师巡视并点拨。请一组同学合作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四、拓展

  师:除了这个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去问候科利亚?

  学生思考、回答。

  师:有同学们关心他,想着他,想想没过多久科利亚怎么样了?

  生答。

  师: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很不幸,可是他又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有这么多同学关心他,让我们一起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吧。

  生齐读课文。

  五、深化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窗前的气球》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个气球吗,为什么?

  生答,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气球传递着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六、小结

  师:这个红气球传递着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衷心的祝福,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小伙伴听,让他们也喜欢上这个窗前的气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窗前的气球》,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各个生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字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些什么。

  教师随机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户:独体字,点在竖中线上,横写在横中线上,要注意方框不要写得太大,最后一笔竖撇要立起来。

  亚:中间是两竖,两边的点和撇要向上。

  周:中间的上面是“土”,不是“士”。

  病:注意介绍病字旁及其写法。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有课后题“读读写写”。

  2、读句子,将“可爱的”“高兴地”作比较:“的”“地”读音相同,字不一样,“的”后跟的一般是东西,“地”后跟的一般是动作。

  3、请学生用“可爱的”“高兴地”说句子、写句子。

  四、再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

  生选喜欢的方式: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和好伙伴一起读课文,师巡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结合图片、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插图,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感受孩子们盼望春节、爱春节、挽留春节的思想感情。

  2、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有关春节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趣学词、识字

  1、你们喜欢春节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小伙伴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好不好?想去的孩子坐端正了,睁大眼睛仔细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过春节的各种图片。)

  2、春节热闹吗?你看到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细心的孩子还有什么新发现?(根据生的回答随机点出11幅图和11个词及拼音。看图、理解认读)

  3、过春节可真热闹,这些热闹的场面在咱们课文里也有,请大家带着这份好心情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刚才这些词娃娃多读几遍。

  4、现在,课文里的生字娃娃跑到咱们卡片里来了,请小组长举起来在小组里考考大家,可以齐读、轮读、抢读,读得好,相互竖大拇指夸一夸,没读准的,当小老师教教他,小组开始。

  5、读好了吗?你觉得哪个字娃娃最容易念错,来给大家提个醒,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6、刚才提醒的地方都记住了吗?这下子老师要考考你们。(巩固识字:师指屏幕随机抽查几个字,抽读,齐读。)

  三、美读课文,体会品味

  1、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这些字全读准了,现在生字娃娃又藏回课文里了,你还能读准它吗?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一自然段描写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欢乐的场面。

  2、生自读、汇报(第二自然段)

  3、该怎样读这一段才能表现小朋友们过春节的欢乐与高兴呢?大家试一试,自己练读练读这一段。

  4、大家读得真起劲,谁来读读这一句,把你过春节的.快活、欢乐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出示第二段第一句)其他孩子当小评委。

  哪个小评委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请生评,师作适当补充(你们觉得他读出过春节的高兴劲了吗?嗯,还不够,还没穿上新衣、吃上饺子,谁再来试一试。)

  抽生再读,评:有进步。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欢迎吗?我请大伙儿都来给老师当当小评委,听仔细了。(师范读)

  生评:(做动作……)师: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评委。

  师适当提示:觉得老师高兴了吗?还带了表情,做动作,而且边想象边读。

  你们还想读吗?一起来读,可以看大屏幕,可以看书,想读的站起来,咱们一起来表现过春节的欢乐,可以做动作。(齐读第一句)

  5、过春节真高兴,真快活呀!刚才咱们用做动作读、边想像边读,带上丰富的表情读的方式展现了春节的高兴与快活,现在大家运用这些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己练读这两个句子,开始。

  6、谁想读读第一个句子?(抽生读)

  师:有这么多好玩的,读得很高兴!谁还想读?(再抽生读)

  师:喜欢玩的孩子,咱们一起来读读,可以站起来

  7、真高兴,还有咱们小孩更喜欢的事情呢!谁来读读下面这个句子。(抽生读)

  你们也想敲小鼓小锣吗?怎么敲(生做动作)

  想敲的孩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敲一敲(齐读)

  8、(坐下)好玩吗?是啊!过春节,有那么多好看、好玩、好吃、好喝的等等等等,你觉得过春节好不好?你觉得过春节高不高兴?

  那就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说(课件出示):啊,春节到了!春节真好,春节真好!(生齐读)师:再高兴点(再次齐读)

  9、春节真好,春节真热闹,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春节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出示二自然段)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读这一段。读好了,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过春节,过咱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中国年,好不好?

  师配上音乐《春节序曲》,音乐起,起音读。

  10、读得太好了,就让我们一起去欢度这个快乐的中国年吧。课件配乐播放:《欢乐中国年》

  音乐起,师:让咱们跟着她一起唱吧,跳吧!(师随音乐拍手,或做拉、贴、舞等动作,不用语言而以动作带动学生做,尽情体会过春节的热闹与快活。)

  11、孩子们,我们终于把春节盼来了,过得高兴吗?

  12、师领读第一段后面几句(课件出示)

  是啊,这是大人小孩都(盼望的节日),这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这是最(快活的节日),最(热闹的节日),这是迎接(春天的节日呀!)

  13、带着对春节的喜爱,再次齐读这一段。

  四、小结:

  1、刚才我们在一起欢度了一个快乐的春节,现在,你最想对春节说点什么?

  (抽四、五个学生谈体会)

  2、春节太热闹,太快活了,我们都多么希望,要是天天都这样就好了。可是,热闹快活的春节就要走了,你舍得它走吗?那让我们一起对它说--春节呀,你不要走!(出示,齐读)

  让我们再次挽留它--春节呀,你不要走!

  五、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陪、拍、圈、注、影、默”6个字,会写“投、拍”等4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圈”。

  2、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男孩动作的句子,体会动词的用法。

  3、在阅读中积累“投入”“默默”“注视”等词语。

  4、会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难点

  随文识字,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初步体会男孩玩球时的投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人曾经对你说过“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心情怎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小男孩也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板块第2课《孩子,你长大了》,请同学们伸出小手与我一起书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注意预习中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检测:(师范读课文)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听边思考:“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生读文后汇报:板书(父亲 儿子)

  三、随文识字

  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注、影、默”。

  (1)师过渡: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呢?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屏幕出示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这三个字(拼读、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

  (3)请学生当小老师来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注: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形声字)练习组词,结合课文理解注视的意思,用注视说话。联系实际:请大家注视黑板。

  影: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形声字)练习组词。

  默:交流记字方法[加一加、出示记字小妙招(黑狗黑狗你为什么沉默?)] 理解“默默地”在文中的意思?适当扩词默默地( )

  (4)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猜想父亲说这句话的心情,学生说出某种心情就带着某种心情去读)教师引读:此时此刻,父亲注视着儿子的身影,可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默默地说:(生齐读:孩子,你长大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陪”。

  师: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儿子呢?父亲当时的心情是否像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同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1)指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第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认识陪(说记字方法,领着拼读,结合句子说说陪的意思,练习组词)

  3、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识“拍、圈”。

  师:有了爸爸的陪伴,小男孩安心地玩起球来了。让我们一同看看小男孩玩球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屏幕的句子,快速地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的词。

  (2)识记“拍”(交流记字方法、组词、做动作识记)

  (3)重温“投”组词,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投入的意思。联系实际。

  你投入地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投入地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地读这句话。

  (4)认识“圈”这个多音字,读音,分别组词,投入地读。

  (5)完成动词填空(课后题)

  师:正当我们读得特别投入的时候,这些调皮的.词语从家里跑出来了,我们试着把他们送回家吧!

  生填空,做动作试读,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组

  (6)指导朗读(自己练读、一边想象小男孩玩球时的动作,一边试着做一做动作)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动作,女生读,男生做动作,生齐读,老师做动作)

  (7)用“一会儿…… 一会儿”说句子。

  (8)齐读这句话,体会关联词语的妙处。

  四、指导写字

  过渡:小男孩玩得特别投入的时候,几个大孩子跑过来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那你们就必须出色地完成本节课的写字任务。

  1、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出漂亮、规范的字?

  2、指导书写投和拍两个字。

  3、重点指导投字,生试说关键笔画位置及需要注意的笔画;教师范写、学生试写两个,同桌互评,如果你认为他写的好就在他的本子上画一张笑脸。同桌展评,说一说好在哪里。

  4、学生试写“拍”字,最后给同桌提一条写字小建议或写一句鼓励的话。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孩子,你长大了

  父亲 儿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配合单元主题设计的,范围是写一处家乡的风光,或者是记一次春游。内容可以写看到的自然景观:田野、草原、森林、河流、瀑布、高山、峡谷等;也可以写所了解的人文景观:遗址、建筑、园林、碑刻等。

  设计理念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身边的景物,并做好观察记录,为习作积累素材。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写作技巧,抓住景物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在观察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乐于写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3.善于交流和评改,在习作中激发潜能,丰富积累、陶冶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家乡一处熟悉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做好观察记录。

  2.课件:家乡风光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4篇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异国风情画卷。我们的家乡就是一座山清水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美丽古城。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家乡吧!(板书课题:写一处风光)

  【回忆中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读习作提示,看插图,明确要求。

  2.明确习作范围及要求。

  (1)弄清楚什么是自然景观,什么是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的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本单元学习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人文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本单元学习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和《埃及金字塔见闻》。《威尼斯》则是既写了自然景观,又写了人文景观。

  (2)明确习作内容,写一处家乡的风光,也可以写一次春游,写春游也要把侧重点放在景物描写上。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确定内容指导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打算选择哪一处风光来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并归纳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类。)

  2.写法指导。

  (1)自然景观的写法指导。

  回忆《密西西比河风光》一文,思考: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的?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相机小结:

  《密西西比河风光》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奇伟壮观的特点,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描写时还选取了景物中的典型事物,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东岸“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小熊,在树下蹒跚;群鹿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突出景物特点。同时,作者还通过精当的用词,华美的语言体现出了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教师相机板书。自然景观写法:选典型事物突出特点;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语言华美,用词精当。)

  (2)人文景观的写法指导。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作者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音乐、金色大厅以及盛大的新年音乐会4方面介绍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维也纳作为一座世界名城有许多可写之处,着重介绍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之都”的独特风情,对维也纳的

  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一笔带过。全文介绍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是运用“从部分到整体”的写作顺序;从文章介绍“音乐之都”的每一部分看,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人文景观写法:重点突出,详细得当;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见闻结合,叙议结合。)

  【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通过重温课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习作有所借鉴,学以致用。】

  3.师生共同总结写法:

  (1)抓住景物的特点;

  (2)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3)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4弊槟诮涣鳎你打算写哪处风光?

  5敝该说说,你要写的风光有什么突出特点?

  6.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提纲完成后,同组学生互相交流,不足之处及时修改。

  四、学生动笔,完成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一、指名朗读习作

  教师在桌间巡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写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写自然风光的'、写人文景观的,或者写春游的,指名当众朗读,为学生提供借鉴。

  二、回顾习作要求

  三、指导讲评,完善提高

  1.教师赏评指导。

  教师对巡视时了解到的习作情况进行简要的总体评价,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评改的要求:

  (1)叙述是否有条理、有顺序;

  (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写;

  (3)语言是否生动,有真情实感。

  2.学生自评自改。

  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按照要求独立进行评改,通过自我评改树立写作的自信心。

  3.学生互评互改。

  (1)同桌之间互评。

  (2)小组内选择一篇习作共同评改。

  按照评改要求,指出习作的不足和修改意见,同时也标注出习作优点,使学生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讲评展示。

  (1)欣赏式讲评。

  找一名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评议,通过欣赏,更好地掌握习作的要求。

  (2)修改式讲评。

  选择一篇存在问题,需要再进行修改的文章,通过对照评改要求,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写好这篇文章。

  5.教师总结点评。

  6.学生再做修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习作讲评,不但使学生明白习作评改的意义,而且掌握评改方法。在自我关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体会习作成功的乐趣。】

  三、誉写习作

  四、拓展延伸

  做好准备,以交流自己的习作为主,举办一次“爱家乡、赞家乡”佳作交流会。

  板书设计:

  写一处风光自然景观写法:选典型事物,突出特点

  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

  语言华美,用词精当

  人文景观写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

  见闻结合,叙议结合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

  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观察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

  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认读字音。

  2、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教学反思:对于刚走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1》中的词语比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将“感悟词语的意思”列为教学难点,然后加大难度,将生字离开词语,并且没有拼音,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用各种方法来认读,指明读,领读,开火车读,接着讲解这些要读和要写的生字要怎么来记住他们,要用哪种方法来记住他们,最后才在课文中让学生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7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小组交流。

  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