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8 18:08: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大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理解小战士隐瞒真情是为了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以及陈庚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忍饥挨饿”、“疲惫”、“倔强”、“无可奈何”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揭示课题。

  2、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你听懂了哪些?

  3、自学字词,通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提出其他字词方面的疑问,讨论。

  (3)自由读文,要求通顺。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评议。

  4、给课文分段。

  (1)读第1自然段,说说段意,并将课文先分成两段。

  (2)陈庚同志谈起的'这件往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

  (3)说说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提示:拒绝照顾--倒在草地上--牺牲原因,深深自责。)将2-5自然段再分成三段。

  (4)讨论交流。

  5、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1、我们都见过春雨。大家有没有发现,春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样子、速度、声音)板书:春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你们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形状了吗?板画:春雨

  认识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思考性的读

  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句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识字。

  (1)从句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识字:

  音:勾画出句中的生字拼读;连词朗读

  趣题底颜有趣问题到底颜色

  形:你能识记这几个字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结构:趣题同偏旁:题颜

  换偏旁:底—低加偏旁:是—题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彩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下落到不同的植物上,用了不同动词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洒滴油

  你发现了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给大家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重点研读(5—7段)

  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习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居里夫人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她是谁,通过搜集材料来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感受居里了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课前课后让学生读《居里夫人传》《跨越百年的美丽》,再次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习上学习她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教学目标:

  1、 能有条理地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的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事。

  2、 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1、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 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秋天里学校、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剪影。

  2、 音乐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 语言引述: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还体验到了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学校还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还记得有哪些吗?

  学生涌跃发言,教师一一板书,并将剪影一一张贴。(如:放风筝、秋游、野炊……)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交际的欲望。】

  2、 明确话题: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课题:秋天的快乐)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 秋天里,除了在学校,你在其他地方还做过哪些快乐的事?

  教师引导,并补充,适时张贴一些图片。

  板书:摘果子、挖泥鳅、捉鱼、采集树叶、捕蝴蝶、赏菊花、抓蟋蟀……

  2、 教师示范说。

  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评价老师说的怎么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有哪些需要补充提问等。

  3、 学生评价老师的说话。

  教师相机板书:

  说:(1)声音宏亮;

  (2)事情完整通顺;

  (3)有感情,说出了自己的快乐;

  (4)生动有趣,运用了好词好句。

  4、 教师评价学生。

  听:(1)认真倾听;

  (2)能及时补充、提问。

  【学生参与评价,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进一步端正听说态度,明确学习要求,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1、 老师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们了,按老师刚才提出的“说、听”的要求,也来说说在秋天里感到最快乐的事。

  2、 分组交流。(播放《摘果子》的旋律)

  (1)按不同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

  (2)按评价要求评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3、 全班交流,讲评结合。

  现在,将你的快乐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吧!

  4、 师生评选“最佳口才奖”和“最佳倾听奖”。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扩大口语交际的“面”和“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口语交流实践,提高训练效果。】

  5、 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四、 总结谈话,延伸扩展

  秋天是甜蜜的,我们每个同学都从她美丽与成熟中品尝到一份丰收和喜悦,并在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好快乐的图画。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教学

  教学目标:

  1、 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写清楚。

  2、 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3、 再次感受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

  1、 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 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3、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画面描述完整、清楚。

  教学方法:

  引导、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将本单元课文中及口语交际中的几幅插图制成幻灯片,配上轻音乐循环播放。

  教学过程:

  一、 画秋天

  1、 创设情境导入:小朋友,秋天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在秋天里尽情地玩耍,享受游戏的快乐。这么美好的秋天,想不想将她留住?老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快快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留住你心中美好的秋天吧!

  2、 播放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画。

  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创意的图画。

  【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二、 说秋天

  1、 小朋友们画得真美,你能把你心中的秋天说给大家听听吗?

  小组交流,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2、 集体交流。

  (1)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展示下自己的风采?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爱护他们的热情、冲动和愿望。】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如:“苹果把树枝都压弯了,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位同学真聪明,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比喻句用得真好。(板书:比喻)

  “小青蛙大声说:‘我不累,我要在冬天到来之前把洞挖好。’”想象真丰富。(板书:拟人)

  (2)点将。(将巡视中物色好的几幅画的作者请上讲台)

  特色一:景物层次分明

  指导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板书:景物按一定的顺序)

  特色二:有小动物的活动。

  指导可以写秋天里小动物。(板书:动物)

  特色三:有人物活动。

  指导可以写秋天里的人物活动。(板书:人物)

  (3)教师小结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拓展思路。】

  三、写秋天。

  1、 习作导入:这么美的画,还应配上优美的解说词才行。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再综合老师提出的要求把这美好的秋天写下来吧!

  2、 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秋天。

  1、 同桌交流。

  一人读,一人听,让同桌细心听,自己在读的时候也能觉察到写得不好的地方,并互相提出意见。

  2、 修改。

  3、 全班展示、评价。

  【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2、能力目标:

  ①、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重点)

  ②、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难点)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突破: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画家积淀多年的审美经验,感受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我觉得不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座桥吗?(出示分水当地桥的图片)……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桥的附近有些什么呢?你觉得它美吗?(生谈师结引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明确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学生自读思考,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关键)

  三、研读赏析:

  学生选读赏析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师指导方法,给出示例,让学生立足文本,尽情畅谈。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并形之成文。)

  结合预习表格,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通过“展示——点评、补充——修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手法鉴赏。

  讨论品评,结合学生的展示评价,总结赏析方法(明确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小结语言特色

  明确: 形象生动 描写细致 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20xx年10月15日起,大师吴冠中的艺术展“沧桑入画”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展。如果有机会与大师面对面,请你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向吴老先生说说我们家乡的桥之美。

  注意: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