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4 10:00:1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预习、课堂朗读、随文赏析共同完成)。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2、技能目标:

  初读感知——再读欣赏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 点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 点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 析

  学生对下棋比较感兴趣,但对场景的描写却不够细腻。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预习检测:

  二、根据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

  读书、批注、讨论、汇报,师生合作,赏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学重点

  三、同质交流,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四、师生合作,拓展升华

  1、师生合作初读,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荐读1、2、3段,范读4段。(听读要求:圈点勾划,读不准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词用“?”标出,有趣的地方用 ----- 标出,观点态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

  2、自读、批注棋人趣相。将评赏要点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3、分组交流批注结果。

  4、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师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赏析。

  5、趣相仿写,深入赏析。

  引导:我对2段中作者对情态各异的下棋有争者进行描摹的7个“有”字句特别感兴趣,课前我不光赏了,还仿了,各位有没有兴趣听我用与同学们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赏析展示出来?

  朗读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者;有运筹帷幄演兵布阵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驾轻就熟运斤如风者,有磕磕绊绊走走停停者;有雄韬伟略惊心动魄者,有瞻前顾后步步为营者;有宠辱不惊神态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内衣锦还乡者,有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者;有一枰既毕情欢意悦者,有胸怀块垒懊恼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胜负平常事,尽欢尽兴而已者。

  光学不用可能会印象不深,流于浅薄,同学们若觉得老师这种赏析方法可取,课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一写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队相,理发相,谦让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鱼相等等,这些芸芸众生相,梁秋实都曾细细地描写过,我们不妨也来写写。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吧。)

  6、有句话叫“人生如棋”,反过来,很多人也会用下棋来喻比人生。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笔下的很多人有没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态度了吗?)

  适时板书:争而有度、平正通达。

  7、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深入领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态度。

  领悟到的争而有度、“平出通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师小结

  六、当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

  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

  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红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3、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2)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1)问:第一句讲什么?(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2)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用横线把“有什么”画出来。

  (3)指导读句子。用声音的轻重、长短读出“什么地方”“有什么”。

  4、练习说话。

  (1)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一说”。

  (2)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 )。(指导用准数量词)

  (3)扩展练习。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5)小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

  3、背诵古诗。

  4、表演朗诵。

  (四)、练习

  挑战题:补充句子。

  ( )有( )。

  ( )有( ),有( ),还有( )。

  五、作业布置:

  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六、板书设计:

  ( )有( )。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流畅、欢快的演唱歌曲。

  2、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欢快的情绪:创编歌曲。

  【学习重点】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

  【学习难点】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欢快的情绪:创编歌曲。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要完成,让老师帮大家读一下。

  1、能流畅、欢快的演唱歌曲。

  2、用歌声及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创编歌曲。

  三、出示自学指导(第一次)

  要想学好歌曲,我们首先要学会歌曲的节奏,然后能按着节奏读歌词,请同学们齐读自学指导:

  1、自己跟着歌曲伴奏,练习打节奏。(重点练习第三四句)

  2、能按照节奏读这首歌的歌词。

  (四分钟后比一比谁打的节奏和读的歌词准确、流畅。)

  四、先学(第一次)

  1、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自己打节奏。

  2、踏着节奏练习读歌词。

  五、后教(第一次)

  (一)打节奏

  1、齐打节奏。

  2、抽查两名同学,从中发现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决问题。

  3、分组展示打节奏。

  (二)读歌词

  1、抽查学生读歌词,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互助解决。

  2、按照节奏齐读歌词。

  【设计理念】本环节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听中对这段音乐有了完整的深刻的体验。

  六、出示自学指导(第二次)

  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小声跟唱,五分钟后谁能准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七、先学(第二次)

  老师播放歌曲,学生自己学唱,老师巡视,即时发现不会之处。

  八、后教(第二次)

  1、展示歌曲:比赛演唱(如:个人比、男女生比、小组比)

  2、集体演唱。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是层层深入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自己完成整首歌的学习。

  九、当堂训练

  (一)创编歌曲

  “同学们唱得真好,请你们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达自己幸福的情感与心情呢?”让我们自己当一回小小作词家,填空编一段歌词,然后用歌声及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五分钟后,我们看谁表现的最牛。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 ),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 ),

  如果幸福就用行动把它表现出来吧,

  让我们大家一起( )。

  (二)自我展示

  1、自由展示。(形式可以是:独唱、合唱等)

  2、各组推选出最优秀的队员进行PK,选出最优秀的作词家。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歌曲的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想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这节音乐课好吗?记得,要配合我的歌声做动作: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跟我走。

  如果幸福的话一起说声再见吧,那么我们都一起说再见。

  【教学总结】

  这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儿歌,它融歌唱性与动作性为一体,是训练学生节奏、节拍的经典型儿歌。在设计这首儿歌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学会一段歌词,继而自己创编出其他的歌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完第一段拍手的动作后,我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出其他的动作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了很多动作。我引导学生把想出的动作一一唱出来。由于是学生自己想出的动作,学生唱起来是格外的带劲。教学过程比较轻松、愉快。唱完歌曲后,我又引入了一段视频,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边唱歌边表演动作,孩子们的欢快表情感染了学生,他们也跃跃欲试。我组织他们到了舞台中间,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我引导他们边听音乐边做出“拍手、跺脚、拍肩、弯腰”的动作。学生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他们喜欢的舞蹈。教室里充满了学生们的欢歌笑语。

  反思: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也有几点不足之处:1、由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每个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没有来得及纠正。2、演唱的部分练习的还不够,应该对学生多指导几遍,让学生唱的更熟练些。3、课堂气氛相对较轻松,但个别学生有点太随便,应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数学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进行解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加强问题意识,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第15页第6题第(1)小题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呢?

  问:一共有多少个呢?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

  问:你是如何进行计算的?说说3、5、15、3*5各表示的意思。

  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小结: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立刻列式解决问题,而应该分几步走。第一,读懂图意,第二,想“几个几相加”,第三,列式解答。

  2、第15页第6题第(2)小题。

  问:你们知道我一共带了多少朵花吗?

  独立解决问题。

  交流:你是如何解决的?

  汇报:第一步读懂题意。

   (有4盆花,每盆两朵,求一共有多少朵)

   第二步想“几个几相加”

   (4个2相加)

   第三步列式解答。

  3、第16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按怎样的步骤解决问题的?

  二、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

  1、第16页第10题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求什么?

  问:也就是要求“几个几相加”呢?

  列式解答。

  2、第16页第11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汇报交流,板书问题。

  分别解决每个问题。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前思考1: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有些题目要让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清楚,然后进行解答。

   最后一题是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课前思考2:

  第6、7题的图意比较容易理解,是几个几相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第8、9题需要适当指导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弄清图意后,再联系乘法含义列式解答。

  第10题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能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帮助他们思考。

  课前思考3:

   练习时一定要让孩子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活动。6-7题较容易,可以简单交流。8-9题需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收集和整理信息,通过交流理清题意,再用所学的方法加以解答。第10题,如果个体思考有困难,可以利用小组的力量,开展交流。同时老师可以提示孩子通过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

  课后反思1:

   今天的练习题以解决问题为主,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说清图画里的事物是几个几,就很容易用乘法算式来解决了。

   同时,在列式以后,教师还可以反过来问学生算式的意思,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从而进一步理解题目的解决策略。

   最后一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解答、交流。

  课后反思2:

  学生能够理解题意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对于最后一题开放题,学生也能根据每一种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孩子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需要老师去调动。我的经验,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老师下一个问题该轮到我回答了,如果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了,就能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老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孩子勇于表现,乐于参与,再加之积极性的评价,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这就是课堂学习所需要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