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9 18:35: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经典(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习,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习,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

  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4、明确学习任务

  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

  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 mǔ 父 fǔ 颍yǐng 庶 shù

  屯tún 卧wò 枉wǎng

  窃 qiè 度duó 信shēn

  胜shēng 抑yì 挟xié 塞sài 沃wò 殷yīn 戎róng 将jiǎng 荆jīng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

  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

  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 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君与俱来 省略句

  3、练习二

  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检查朗读

  二、理清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运用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练习一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与外交: 内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夺取荆益、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必要性→可行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一)简述诸葛亮的抱负。①

  (二)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②

  (三)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③④⑤

  (四)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⑥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二读一读

  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以这样的句式告诉大家:

  读了(事),我看到了一位母亲。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评价

  三悟一悟

  请快速阅读这四个片段,找出最让你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并批注让你动情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比如语言、动作等)或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入手,写出是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评价

  四说一说

  出示名言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法国)

  讲述老师自己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一个片段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感受的母爱,也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口头表述出来。

  五写一写

  编写一则发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借它来传递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与感激。字数:100字左右。

  六结束语

  推荐阅读

  胡适《我的母亲》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茵》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 炮火:11次;

  ⑵ 蜡烛:6次

  ⑶ 黑围巾:4次

  ⑷ 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 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 “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 教师启发:

  ⑴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横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⑨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5、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黑体字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a、图而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b、恐惧不敢自陈()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⑤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横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②持千金之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⑥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