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 ɑ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 ɑ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难点
ɑ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音节的拼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单韵母:
复习 ɑɑ o e i u ü
2、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谁知道?(单韵母)。
3、复习复韵母ɑi ei ui
你是怎么读出复韵母的?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侧重于单韵母和复韵母ɑi ei ui的发音特点和方法,这为学习新知识ɑo ou iu作了铺垫。这样的设计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个桥梁,有利于复韵母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点评:“温故而知新”,这既是古语,也是一条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中也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此时,老师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单韵母、复韵母,既起到复习巩固原有知识的目的,又为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自主学习给了予铺垫。)
二、学习 ɑo ou iu
1、认读复韵母ɑo
⑴出示奥运福娃、奥运主会场、奥运标志,让学生说名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喜爱的福娃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⑵你能用奥运会说一句话吗?
⑶板书ɑo。
⑷把“奥”读得平平的就是ɑo的读音,谁会读?
学生读
⑸ɑo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呢?听老师读,并让学生注意看老师的口型。(由ɑ 快速地划向ɑo )→学生开火车读
2、认读复韵母ou
⑴板书
⑵谁会读这个复韵母?看看28页的第二幅插图,自己再来练一练。
⑶你用什么好办法读出ou 的音?
⑷请你教教小朋友。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学习规律和孩子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第一个复韵母的教,到第二个复韵母的放,让孩子充分自主参与、观察、思考、发现,从而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3、认读复韵母iu
⑴奥运福娃把我们带到哪里了?(出示水立方)
你知道要在这里举行什么奥运项目吗?(游泳)
⑵我国有许多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中为我们祖国争了光,看,他们是林莉、钱红、罗雪娟、庄泳。我们学习的第三个复韵母就是游泳的游的第一声。
⑶板书iu ,谁来读读这个复韵母?
⑷发这个音的.时候,嘴型由i快速地划向ou ,看老师的口型
⑸学生读
4、老师做ɑɑo ou iu口型,学生发音。
5、学习 ɑɑo ou iu的四声
⑴给 ɑo ou iu标调,复习标调儿歌。
⑵出示 ɑo ou iu的四声。自由练习读准它们。
⑶开火车读,并用一些读音组词或说一句话。
(点评:1、在学习“ao ou iu”时,老师由学生感兴趣的奥运福娃入手,非常自然地引出来“ao”的读音;由美丽壮观的水立方引出游泳,将游泳和我国著名的游泳冠军林莉、钱红、罗雪娟、庄泳自然联系在一起,此基础上引出了复韵母“iu”,整个环节集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集本节课知识和相关拓展为一体,信息量多且自然顺畅。2、教学中,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读自练,有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领读则领读,该示范读则示范读,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的师生在共谈奥运的情境中共同学习的学习图景。)
三、拼读音节。
1、练读两拼音节。
出示:z—ɑo→zɑo l—ou→lou j—iu→jiu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2、练读28页的其他音节
(1)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上的其他音节。
(2)指名请学生领读
3、三拼音节的学习 jiɑo qiɑo xiɑo
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四、巩固练习:
1、小组比赛读音节:
⑴ 两拼音节:
yāo qiú lǎo niú gāo lóu kǒu
zhào shuì jiào zǒu lù jiù jiu
⑵三拼音节:
diū diào jiāo ào xiǎo gǒu tiào gāo kǎo ròu qiǎo miào
2、奥运福娃买了好多东西,咱们看看他们都买了些什么?
⑴水果:shuǐ mì táo shí liu pú tao cǎo méi dà zǎo
⑵蔬菜:là jiāo dòu jiǎo jiǔ cài yóu cài ǒu
⑶食品:bāo zi niú ròu qiǎo kè lì jiǎo zi shāo jī
3、奥运福娃也要给大家表演一下了,看,它在做哪项运动?
Lěi qíu tǐ cāo shǒu qiú yǔ máo qiú tiào shuǐ
Róu dào shuǐqiú pái qiú shuāi jiāo zú qiú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活泼爱动、喜欢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小福娃的引领下,以多种游戏形式巩固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同桌互相读一读卡片上的音节,读对了,这张卡片就送给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同时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点评:三、四环节中,老师步步引着学生走进了学习的深处,因为老师将学习内容融在了学生喜欢的“福娃购物”中,有以学生喜欢的游戏为教学方式,因此,学生丝毫不会感到学习内容多,练习量大,仍然学得愉快、轻松。)
五、书写练习:
⒈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⒉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在奥运福娃的带领下,学会了ɑo ou iu,还拼读了ɑo ou iu和声母组成的音节,回到家后,把你的收获给爸爸妈妈说说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
介绍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二、她已去世;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居里夫妇是镭的发现者,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与居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例,充分表明了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虚怀若谷。表现居里夫人的崇高品德,即: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呻吟。她后来在巴黎上大学生活也非常艰苦。后来居里突然被马车撞,这给她的打击更为严重。祖国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种抑郁,就会使她的外貌严肃,甚至使人误解。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为她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朗读第三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照应了第一段的第三句话,赞颂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学习第三部分
明确:
结尾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指出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爱因斯坦本人也是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最好实践者。这一段照应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作出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意义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一旦她认识到某一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热忱: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采用“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在偏句里用“即使”“哪怕”引出一层说话人认为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情况作为让步的条件,来强调和突出正句的意思。与“即使”“哪怕”相呼应的关联词有“也、都、总、还”等。这样的句式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第一句,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偏句中的后者指的是“单纯的才智成就”,连才智方面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品格,这还不表明优秀品格的意义吗?这句中的“即使”后面引出的是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实际情况,这种让步不带假设性。
第二句退一步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被继承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也对欧洲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句中的“哪怕”后面引出的是尚未出现的情况。这种让步带有假设性、预见性。
二、小结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9l一94页,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
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通过介绍牛顿,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3.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4.总结归纳,提高认识。 4.比较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细体会。
5.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6.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7.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理念
1、 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对话”、“积累”、“诵读”、“感受”、“体验”以和“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具体落实,教师要把更多时间留给同学,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
2、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同学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重点发展自身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只要求发展自身的感受和理解。)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启发同学联系实际,说说对小伙伴的理解。接着,让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再分节读课文。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先复习生字,再指导看图,让同学连起来说说这一两幅图。在看图的基础上指导同学读课文。图文结合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又由最后一个自然段设置疑问引导同学朗读,培养朗读兴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习课文,指导读课文。并且完成练习。让同学试演三个小动物,由此让同学更好体会课文,受到教育。最后,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完成课本剧的扮演。完成作业。
总之,整节课都在有图文、课件、扮演等手段下进行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让同学有感受和理解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干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和读背课文。
三、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水、小水桶,头饰等。
四、板书
14 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图) 小袋鼠(图) 小象(图)
用嘴巴 用皮口袋 用鼻子
挖树坑 运肥料 吸水,浇水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初读课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种过树吗?(种过),小动物是怎样种树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关于三只小动物种树的故事。
板书课题:14 三个小伙伴
2、 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3、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是怎样种树的.呢?
〖评:由课题引入生活,既是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感受了课文,理解了生活。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自由回答,初步学会自学。)
(2)出示生字词:栽树锄头箩筐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
(3)指名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评: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同学尝试自主地完成掌握生字词的发音和字形,读通课文,并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课件先后出示下列词语:
yě zhū dàishǔ xiàng
小野猪 小 袋 鼠 小 象
指名读,齐读。
②看图 练说:()有()。
③ 它们去干什么呢?请你说说这幅图。
④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⑤它们为什么要一同上山栽树呢?(环保,绿化)
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
〖评:低年级的小同学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但他们由于知识与年龄所限,往往“辞不达意”或“杂乱无序”教师应和时给予他们协助,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在这里教师不只让同学理解了课文,而且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提高了听说能力。
四、 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 反复指名读:伙伴同没要巴就把拉
运用已有识字方法自身学习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口头组词。
教师范写生字,同学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伙伴没把拉” 写时左窄右宽。“就”写时要两边相等。
上下结构的有:“要”上下局部写扁些,要紧凑。
同学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评:生字的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又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前提。教师怎样有意识让同学去学是教育的思想问题,我认为“实践中能悟出道理,发现规律。” 让同学听、说、读、写是必要的。这是获得学习方法的主要源泉。其次,教师的示范起到了“身教”的作用。最后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练习。
作业:你能试着把三个小动物怎样种树的故事讲出来,扮演出来吗?
〖评:作业要着眼于同学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重提高同学的语言素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第二到第三自然段,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干把事情做好的道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一、 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8课《三个小伙伴》,学习了它的生字,现在请看屏幕:
伙伴 一同 没有 不要紧 嘴巴 就 是把 手拉着手
2、 指名读,师生评议。小火车读。
二、 新授
〈一〉引入课文
1、 指着图片问:“小朋友,这是谁?”(贴图片当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课件出示图2):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去栽树,栽好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
a。 小伙伴们在干什么?(手拉着手,又跳又笑,唱歌又跳舞)
b。 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十分高兴)
c。让我们用高兴的心情来读这段话。(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导言: 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 (没有) 没有工具它们怎么栽好树的呢?请你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同学自身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评:插图既能提高同学的兴趣又形象的展示了课文,它是发展同学语言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充沛让同学结合图进行一系列的语言练习。如:看图说话等。其次,充沛利用课文内的句子、段落来提高同学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用的。
<二>感知课文
问:小动物们种树遇到了哪几个困难? (同学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
2、当遇到了困难,小动物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 着急 难过 )
(指名读): 谁来读第一句?
(指导读)
注意语气。读到怎么办”这个地方时,告诉同学要往上仰。)
自身练习读, 指名读,小组读。
3、 小动物们想出了方法,小野猪,小袋鼠,小象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回答的内容)
不要紧, 不要紧, 我有硬硬的嘴巴。
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
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a。 指导读,(读出自信,一点儿也不把困难放在心上)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4、 最后小动物们就用自身的身体解决了困难。让我们口头完成练习:
小野猪把( )当成( ),挖出( )。
小袋鼠把( )当成( ),运来( )。
小象把( )当成( ),吸来( )。
〖评:同学说话既可以练习说话,又把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整理,同时让同学在说话的同时动眼,动脑,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 让我们自身把下面这几句话读一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评:引导同学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必需以培养同学的语感为核心。必需坚持“重语感、重积累、重运用。教师必需让同学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并且潜心品读课文,领悟语感。教师要抓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品味。如:“怎么办?”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的配合。
6、 感知动作,扮演。
自身在下面扮演小野猪用嘴拱树坑的动作。
谁来扮演小袋鼠去运肥料?
谁来用嘴和吸管代替小象的鼻子,把树坑浇得湿湿的。(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
7、 看了他们的扮演,你喜欢书中的小动物吗?为什么?<同学回答>
(1.各有各的身手 2.不怕困难 3.知道一起合作解决困难 4.从小懂得植树造林 )
<三>小结课文:
三个小动物不只从小就懂得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环境。 而且知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怕困难,知道一起合作解决困难。它们真让人喜爱啊!
<四>品读课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
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教师指导朗读。(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
指名读。同桌互相读。(给同学有表示的机会。)
指名同学背自身喜欢的自然段。
〖评: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加强朗读训练对培养同学的语感形成奠定基础。语感的强弱与语言资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让同学背诵有利于同学贮存语言,积淀语感。
〈五〉排演课本剧
1、 招募演员,同学自身试演。
2、 带上头饰,同学扮演。
3 、 集体点评。
〖评:学贵在于用,在此过程中,同学的主体作用充沛得到了发挥,这样的过程,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同学语文的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总结全课
1、 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三个小伙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同学回答)
是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身的身手,
一起努力,才干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2、 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并组一个词。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