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低年纪学生尤为重要。
三维目标:
知识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了解短文共有几句话。
能力性: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准确、明白地回答短文中的问题。
情感性: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准确、明白地回答短文中的问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
要读懂短文需要注意什么?
生:1、认真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多读几遍短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设计意图: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二、回顾短文中常出现的知识点。
(一)认识句号、问好、感叹号。根据标点符号写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出示一段话,数数共几句?
[这个环节,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已学过的可以表示一句话的标点符号有哪些,再用不同的标点说话加深印象,说句子时注意提醒孩子要说完整句。]
(二)认识描写颜色的词。写出表示颜色的词:______ ___ __
师适机指导:五颜六色、五彩这两个词是表示颜色的词吗?
找出短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三)、出示例文
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公园里面到处是鲜花的海洋。
在鲜花的海洋上,来了一群会飞的花朵,他们是漂亮的蝴蝶。看,小小的蝴蝶,拍着五颜六色的翅膀,在花海里飞舞,多好看啊!
认真阅读短文,说说“海洋”指的是公园里的什么?
师指导:找不出答案一定要多读短文,联系上下文。
四、练习(期末提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语文教案 篇3
识字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3、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产生寻找春天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我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我会写”的字。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从诵读中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看图说话:你看了上面的图画后,你发现春天是怎样的?你找到春天了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好吗?
2、引入课题: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1、提问识字的方法。看拼音、预习、问老师、问同学、爸爸妈妈教的等方法。
2、出示图画,玩摘苹果游戏,认识课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
(1)先让学生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指明当小老师领读。
(2)把生字苹果去掉拼音,让学生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小组互相练习和互相对考。
3、找字卡,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显示字卡。
4、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我找。
5、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互相说说识字的方法:
比一比:冬──齐万──丁
加一加:白──百
(2)老师在田字格指导并范写五个生字。
(3)学生自己练习写。
6、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导学生读词语卡片。
7、会读词语卡片的同学把卡片送给他们,下一个环节请他们来玩贴词语游戏。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鼓励学生,自己初读。
2、分角色每人读一行。
3、教师读第一行,其余三行由同学读。
4、听录音读,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说一说。
5、春天来了,一切事物都醒了,小燕子也飞来了,你们觉得应该贴那些词语?让刚才拿着春回大地,
万物苏醒的卡片同学出来贴。
6、出示第二行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谁来学黄莺怎样唱歌?燕子怎样跳舞?
7、出示第三行的画面,你又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
8、出示第四行的画面,你又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看图画说说看怎样才是百花齐放?怎样才是百鸟争鸣?让一些同学学小燕子怎样叫?学小黄莺怎样叫?学小百灵怎样唱?
9、诵读课文。
10、男女每人轮读一个。
四、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最喜欢图画里的什么事物?你想对她说什么?
2、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一下美丽的春天?提示:可以唱关于春天的歌,可以画春景图,可以扮春天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可以收集春天的好词等形式。(分小组讨论,两分钟时间准备。)
板书设计: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教学反思:
《识字1》是本学期第一单元教学中的首次教学内容,有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能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
1、优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看、听、说、读、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件播放泉水丁冬、莺歌燕舞等春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相关词语的含义。我用猜谜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讲述一个大意,让学生比赛猜出相应的词语。在读方面,我采用全班齐读、大组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唱《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总体说来,这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不足:
没能让全班同学个个收获甸甸,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发展不太均衡,以后还有待于自己去提高。
3、如何改进:
1、柳树醒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雷、醒”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2、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承接课前,精巧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在哪里呢?是不是藏在你的`书包里了,快把你画的美丽的春天拿出来,再加上一个赞美春天的词,让我们相互欣赏一下。
3、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可真美呀!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
二、聊中识字,生生互动
1、范读课文,注意听准每个字音。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将生字多读两遍。
3、学习生字: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四人小组坐在一起聊一聊,互相交流字音字形,解决不认识的字。请一位小老师用生词卡检查识字情况,出示不会的,一起解决。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小组分读帮助不会的同学认会。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哪节读的好就夸夸他,哪节读的不好就帮帮他。
3、推荐几位读的最好的,师生评议。
4、说一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试背诵
1、同学们生字记的不错,课文也一定读的比上节课棒。自己先读一遍,试试是不是这样。
2、同学们,自由选择一段或全部课文小组合作。
3、合上书,回忆一下:
柳树醒了,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呢?随机板书(春雷);柳树醒了后,又是谁帮助它洗澡、梳头呢?随机板书(春雨、春风)。洗好澡、梳好头又是谁和小柳树游戏玩耍呢?随机板书(春燕、孩子们)。那么,你觉的小柳树现在什么心情,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4、同桌互接背。
5、看图背诵。
6、仿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字指导课后延伸
1、出示6个生字。
2、重点指导“说、话”左窄右宽,点高一些。“春”三横不宜长,撇捺伸展,盖住“日”字。
3、巡视,个别指导。
4、春天还有什么醒了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说话洗澡
春雷柳树柳树醒了春雨柳枝软了梳头捉迷藏
春风春燕柳絮飞了
玩耍
柳树小朋友
教学反思:
《柳树醒了》是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这是一首儿歌,讲述了在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的作用下,柳树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1、优点:
在整体感知环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柳树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这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同时,在课堂上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春雷轰隆隆,好像在跟小柳树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有的说:“小柳树,小柳树,快醒来吧,春天已经到了。”有的说:“小柳树,快睁开眼睛看看,春天来到了。”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即深入引导学生感悟春天到了,万物在春雷的催促下发生着变化,又训练学生依据创设的情境说合理的话。这篇儿歌句式相似,用词准确丰富生动,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的好例子。学完课文后,在课堂拓展环节“春天来了还有什么醒着呢?”同学们根据课前的观察,回答的非常踊跃。然后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说话:__________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如:有的同学说:“春雨给小花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花哟,红了。”有的同学说:“春风给小草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草啊,绿了。”从他们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诗的语言源源流淌。
诵读与背诵结合。课文优美生动,篇幅短小,段式相似,于是我将读诵和背诵结合起来,提高效率。先感情朗读,引导注意用词的丰富多样,如“呀、哟、啊”等语气词的变化。这堂课我将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整合提炼,缩短教学时间,突出重点,提高实效。
2、不足:
孩子刚刚开学,还处于收心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积极性不够高,朗读放不开,感情不到位。
3、如何改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参与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春雨的色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红、绿”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春雨图》
1、师生观看,说说春雨的特点。
2、联系实际,说说春雨之后周围景物有些什么变化?
3、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
二、朗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感悟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字卡,认识生字:
(1)读准音。(形式可采用随机叫或开火车)
(2)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怎样记住呢?(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提示:趣和题都是“半包围”结构的。题和颜都有“页”。
“低”字换偏旁就是“底”字,“吹”字换偏旁就是“欢”字。
“淋、洒、滴、油”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线”利用数笔画来记忆。
(3)读一读词语:争论、问题、有趣、到底、颜色、你们、红花绿草
三、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课文,说一说哪些小鸟讨论了春雨的颜色?(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2、他们是怎样回答的?请三位同学戴上头饰向大家展示。(读课文的内容)谁听出来了,他们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3、谁再试一试,读出争论的语气。
4、谁听出来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鸟儿们在争论?(请同学们继续练习用争论的语气读鸟儿们的话。
5、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同学争论过问题?怎么争论的?
6、鸟儿们争论得这样激烈,那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
7、同学们你们也四人为一组讨论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讨论后说一说?
四、朗读全文
1、自己朗读。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57个,描摹和书写生字34个,积累词语59个。 2 能正确朗读本单元的课文6篇,能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3 、能注意力集中听清别人的问题或发言;能记住并转述他人发言的大体内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做到意思清楚,语句连贯:说话时态度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4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情感。
1、太阳的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曦、枕、睫”,积累词组4个;正确书空 “睫”,按照学过的写字规律学写 “束、枕、空、盖”。
2、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阳说话的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中的词语。
3、能读懂诗歌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听了太阳的话,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4。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生字,积累词组;正确书写五个生字,能区分 “睫、曦”两字的部首;
教学难点: 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 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照在万物上,它们都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太阳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怎么样)。
2、 教师小结:是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充满了生
机!
3、 听写句子: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有了阳光的照耀,到处才显得
生机勃勃。(教师事先将“照耀”和“生机勃勃”出示在一旁) (1) 核对 (2) 请读、齐读
4、 让我们来听一听太阳想对我们说写什么呢? (1) 出示课题:1。太阳的话 (2) 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 在诗歌中,这些词语的音要特别注意读准:
金色的花束 香气 温暖 露水
睁开眼睛 撒满
(1) 随机正音,注意“睁”“束”的读音
(2) 学习生字“睫”“曦”,练习书空“睫”,注意两字的部首;
4、 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 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听,它在召唤我们。 出示: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1) 教师范读
(2) 指名读—自己朗读—四人小组读—齐读; (3) 太阳在召唤我们,它的话语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亲切、 热情、 急切
(4) 请你学着太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 出示:太阳( )地召唤我们。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 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2、 太阳出来了,它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 出示: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1) 和同桌一起读读诗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 读读这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黄的( )满身的'()林间的()
(3)练习说话
出示:我带着_____________,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A、指名练习说话 B、读四小节
c、师小结:太阳在热情的召唤,它冲破黑暗,送来了黎明,给我们带来了金黄的花束,馥郁的香气,光亮的温暖,还带来了满身的清新的露水,令人舒爽愉快。
让我们一起来拥抱阳光。 D、齐读课文二、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五)、复习巩固。
1、 比较“束”“睫” “盖” “空” “枕”字与部首的关系,关注田字格中的位置。
读生字卡片中词语。
2、春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画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春笋生长的动作词。 3、能正确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4、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 教学难点
1、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积累文中好词、好句、好段。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并说上几句话。 教具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媒体:春雨中,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宛若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山涧清泉流淌,鸟雀枝头欢鸣,山花舒展娇艳的花瓣,微风拂过,松柏婆娑??又有那晶莹的小水珠渐次滚落在地上,渗入泥土。忽有一夜,雷声响起,于是孕育了很久的笋芽儿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一片,一大片?? (1)师:你听到了什么?又看见了些什么? (2)指名回答。要求:句子完整,表意清楚。
3、揭示课题,齐读。(读准字音,尤其强调“笋”是平舌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1)指名读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读好句子。
2、师:作者那么喜欢竹山、竹林、竹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竹山”、“竹林”、“竹笋”,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找到相应的
句子,认真地读上几遍。
配套课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课文,认读8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由的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掌握生字,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帮助同学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火”字的书写。
教学难点:
1、感受美,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告别拼音王国,又逛了一次汉字宫。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课文大乐园。孩子们想不想去呀?
2、出示课件:在入园之前,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图片,想要吗?
3、引导学生说:这些花美吗?它们都是些什么花?
4、师板书课题:这些花都是花朵。
5、引导学生说:你们还见过哪些花朵,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6、过渡:同学们说的.这些漂亮的花,我们都说它是花朵。
7、齐读课题《花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觉
1、出示课件(带拼音的课文):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三种特殊的花朵。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板书:告诉老师这三种特殊的花是什么?(星星、焰火、我们)
3、同桌之间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
三、指导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1、读: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3、师范读课文;
4、师教读;
5、男女PK
6、板书:(词语,带拼音)现在啊,老师先要检查检查课文中的词语你都认识吗?(点名读、齐读、分组读、开火车)
6、给词语去掉拼音,你们会读吗?打乱顺序(指名读、开火车)
7、生字宝宝啊,从词语里跳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哟!都认识呀,真棒,鼓励自己。
8、老师啊,还想加大难度,有信心挑战吗?这是去掉拼音的课文,谁会读?(太棒了,让我们一起鼓励她吧!)
10、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逗号:在句子中间停顿。
句号:一个句子完整了,就有句号。
11、感受句号逗号的作用;(比较没有标点的句子读起来难受不好听;标上符号后句子读起来通顺好听),读课文来区别。
12、老师带着读一遍,跟着读一遍。
13、自己再读两遍。
四、指导背诵,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句子
2、谈话:你们见过晚上的夜空吗?是什么样的?
3、出示夜空课件:什么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像什么?闭着眼睛背一背。
4、指名背,齐背:你觉得有星星的夜空美不美?你能把它背出来吗?
5、谈话:你们见过焰火吗?什么时候见过?
6、出示焰火燃放的课件:美不美?它像什么?能不能背出来呢?把眼睛关上,试着背一背。
7、指名背,齐背。
8、齐读第三句;
9、出示学生玩耍的课件;
同学们看,谁在操场上玩?玩的开心吗?
告诉学生:我们在祖国的关怀下成长,像可爱的花朵一样。
10、全班齐背第三句;
11、背诵课文《花朵》
12、会背的同学,把课后第一题的花红色。
五、作业
字词句天天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著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文章采用的是总起分论的结构:先提出评论的中心,然后对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评论。那么,文章评论的中心是什么?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不同特点呢?
二、阅读明确:
评论中心: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并能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朴素自然;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二)语言准确自然
三、学习体会
作者评论朱自清散文的鉴赏方法是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那么
1、作者是怎样整体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细读第一段)
明确:从作家的地位,写作态度,散文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先总的评价了朱自清后期散文的风格特点,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的借鉴价值。
2、文章是怎样过渡到对其“朴素自然”风格的进一步分析评价的?
明确:以一句“朴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过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样评价分析其散文朴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确:评如过渡句所说,课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经典常谈》的两段文字为例,细加分析揣摩评议。如何揣摩的,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体会。
4、课文对“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又是怎样分析,如何赞美的?
明确:以“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过渡,并以《松堂游记》的两段和《欧游杂记》里的两段文字为例,赞其匠心,精彩,诗意风趣,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如何分析赞美?朗读相关段落。
5、作者怎样评价他的语言的?
明确:作者谈论没有就风格谈风格,而是明确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以《欧游杂记》里的文字为例,没做繁复的分析,特别注意调动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只是点到即止。
四、明确总结
结构特点:总起分论。
鉴赏方法: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结合,先整体评价,后细部揣摩。整体评价多方着眼,肯定价值,细部揣摩自然过渡,注意联系。
朱氏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
板书设计:
评论中心: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
(一)风格
1、朴素自然:《威尼斯》《经典常谈》
2、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松堂游记》《欧游杂记》善将静态东西写成动态
(二)语言
准确自然《欧游杂记》
五、写作练习
在领会课文观点的基础上,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个艺术特点细心玩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评论文章。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锝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着、往、医、生、仔细、都”7个字。认识偏旁“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溪变化的原因,懂得环境保护要从自己做起。
教学难点:
1、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认识叠词。
2、理解小动物的行为与溪水变化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生活中环境变化的实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提示课题
1、演示课件。
春天里舞动的花朵,微波荡漾的'池塘,欢腾的小溪??伴随着音乐,画面不断变化,老师的讲解如画外音娓娓道来。
同学们,我们常常被春天美丽的景色陶醉,那是因为在春天,有美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和感人至深的微笑——花朵在笑,池塘在笑,小溪也在笑??它们怎么会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溪笑了》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小溪笑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真不错,边读课文边思考了这么多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所有的生字宝宝都认识吗?瞧,它们出来了!
1、课件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1)自由读生字,新词。
(2)“小老师”认读、领读。
(3)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再打乱顺序点名认读。
2、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
“着、仔、细”可以通过与熟字“看、子、田”比较来识记。
(2)指名汇报。
(3)扩词理解字义。
四、课中休息
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轻松轻松,一起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留心它们的笔画与笔顺。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语文教案 篇8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学点
1、 认识“挪、谋、辈、脉、剥、妥、贴、籍、偿、馋”10个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自主学习能力
2、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了解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学法引导
自主学习法。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二)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三) 疑点
作者借怎样表达出母亲的疼爱子女之情。
(四) 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看课题问题,再在预习中、课后思考题中找出问题。在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下,抓重点词句,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提出的问题写成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出课题,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2、从预习和课后问题中归纳问题。
3、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4、结合重点语句,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5、总结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 随便生说板书《》。
3、 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
4、 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 明确问题
1、 根据课题提问题。
2、 从预习和课后思考中提问题。
3、 归纳问题
(三) 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找出生词、新词。
(1) 课文生词:
清晰(qīng xī) 突兀(tū wù) 玲珑剔透(líng lóng tī tòu) 虚荣(xū róng)
妥贴(tuǒ tiē) 慰藉(wèi jiè) 遗憾(yíhàn)
(2)辨多音字: xiǎn (朝鲜) mēng (蒙着)
舍 shě (舍不得) 鲜 蒙
shè (宿舍) xiān (新鲜) méng (蒙古)
(3)近反义词:
①近义词:孤零零——孤单单 滋味——味道 清晰——清楚 鲜明——鲜亮
妥贴——稳妥 延续——连续 依旧——依然 珍贵——宝贵
②反义词:便宜——昂贵 清晰——模糊 喜欢——讨厌
2、 细读课文。
(1) 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 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 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 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
③ 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 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 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全文。
1、 指名朗读。
2、 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 析读指导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课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第一次吃是28岁的时候,想到母亲快70岁的.人了,从没吃过,我想让母亲尝尝新。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母亲买的是处理的沙果,我为母亲买来昂贵的,母亲沉着脸,但还是高兴地、小心翼翼地剥,第一次尝,见客人来时,母亲端走了沙果,将留给了客人。
第三段(5~7自然段):讲母亲很喜欢吃,但舍不得吃。母亲临终前吃的水灵灵的实际上是给了她心爱的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第四段(第8自然段):讲依旧年年红,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2、整理问题答案。
我 贵,咬牙买(让母亲尝鲜) (给了孙子)
母亲 沙果(长疤,烂、洗) 对比 小心翼翼 爱怜 喜欢吃 舍不得
3、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生说“而今,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含的感情。
(指引学生体会 而今,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 归纳中心
课文记叙了母亲喜欢吃,但居家过日子,从没吃过。作者在母亲临终前特意买了母亲喜欢吃的,但母亲舍不得吃一颗,而给孙子吃的事情,赞美了母亲勤俭持家善良忠厚的人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