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内容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课文。(课前)
1. 自己读课文,解决生字:包括、问别人等。
2. 把课文读熟。
3. 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导入 新课:你遇到过乞丐吗?你在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妇女,她的做法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为了他的尊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中等生)。纠正字音。绺、濡、履……
2.小结学生预习情况。
4. 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1-8段。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第一各乞丐原来希望从妇人那里得到什么?(钱或说施舍)
实际他得到了什么?(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他知道凭自己的力气可以挣到钱,用自己力气挣到的钱是有尊严的。)
联系课文理解:濡湿、慷慨施舍……
2.指名读9——13。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双手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
联系课文理解不屑。
3.指名读14-19段。
夫人为什么不接受这个人的好意?“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有两只手”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指导朗读:这篇课文中的任务性格各不相同,你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为了他的尊严
一只手的乞丐 凭自己的力气
妇人 不接受照顾
双手健全的乞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五、《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六、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12个生字。
3.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
教学流程:
一、设疑 板书“知音”
1.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殿堂,仔细聆听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乐曲中听懂了什么?
我们从曲子中没有听懂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能听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知音》,感受这优美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
2.板书课题《知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 感知“知音”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1页,在我们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1)怎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呢?
(2)你有知音吗?
了解了学习任务,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并及时纠正字音。
3.同学们,课文我们读了两遍了,相信你们已经与文中的生字成为了朋友,谁愿意领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大屏出示生字)
4 . 我们已经与生字成为了朋友,相信这次你再读课文,一定会通顺、流利、有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 )的知音,
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什么了解?
俞伯牙:晋国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是一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三、再读 领悟“知音
1.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寻找问题答案,
2.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语句。
3.根据句子学生展开想像,教师适时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
(①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②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既然又好又美,就请你美美地读出来吧!
师:正是由于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所以俞伯牙高兴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终于找到了让他等三十多年,也寻觅了三十多年的人,此时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十分兴奋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看着这个不起眼的樵夫,俞伯牙百感交集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4.其实,同学们想一想,听俞伯牙弹琴的人还少吗?为什么他见到钟子期会这样激动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寻找俞伯牙遇到钟子期无比激动的原因。用笔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生汇报
蕴藏在琴声中的心情被谁听出来了?(钟子期)
师:是啊!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更能听出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哀婉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悲伤难过忧伤)
师: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欢快的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开心、高兴、兴奋、快乐)
师:钟子期是最了解俞伯牙的人,他才是俞伯牙的(知音)。
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知音呢?
(喻意:懂得你的心意,最了解你的朋友、知己就是你的知音。)
师:刚才我们说的不仅是这个词的由来,也是这个词的表达的意义。在钟子期之前,俞伯牙有没有遇到能听懂琴声心意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一个“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琴仙的孤独寂寞。
根据资料记载:37岁时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试想一想,当他遇到既能听懂琴声,又能懂得他的心意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四、升华 体会“知音”
1.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所以俞伯牙无比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虽然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朝廷官员,而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但是凭着对音乐的心有灵犀,凭着志趣的情投意合,他们结为了知已并结拜为兄弟。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噩耗时,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画相关的语句。
2.你感受到俞伯牙的悲痛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读一读。
这种场面让我们也忍不住要落泪了,同学们,除了悲痛,我们从俞伯牙摔琴的动作、和他再也不弹琴的语言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绝望)
师: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知音了,这是何等的绝望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正是这样才留下了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千古的慨叹。
师:同学们,你有知音吗?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让我们多与正直、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吧!最后祝你们都能找到与自己知心的朋友。
五、拓展 珍惜“知音”
1.出示拓展短文《李白与杜甫的友情》,生自由阅读回答课后问题。
关于知音的故事太多太多,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材料《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读后把文章补充完整。
2.出示《如梦令》学生读后谈感受。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小令。(大屏出示)
3 . 推荐“八拜之交”的故事。
古代有“八拜之交”。 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典故。(大屏出示)
在这些典故中,有我们敬重的十七位古人,更有舍得我们去深思的情谊与诺言;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了该如何对待自己亲密的朋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做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两种笔画"ㄅ"和"?"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教具准备:课前领学生玩踩影子游戏。带有小动图案的生字卡片。
自主预习:圈出文中生字。词。自己读课文
提练主线:我怎样走,影子会在我前面?影子不是天天跟着我们吗?课文为什么说"常常"跟着我们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做好铺垫
我说你做,如:向左转,向右转等,有个朋友你走哪他到哪总是跟着你,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巩固学生前后左右方位感,为学习课文密切联系新知作铺垫)
二、引发课题,鼓励交流
1、激发兴趣:体育课说的"踩影子"游戏,好玩吗?找两个同学表演。
2、揭示课题:
读题;随机识字:用最好的办法记住新字。
三、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鼓励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读儿歌。
3、讨论识字,用多种方法记,组词,多读几遍。
自读;开火车;指名读;赛一赛,谁是识字小能手。
4、小结
5、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相学习。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仔细看图。
2、想象说一说影子象什么?
3、听老师范读。
4、试读
5、指名读
6、比赛读
7、各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五、感情诵读,实践运用
1、自己带动作表情读课文,背一背。
2、配乐唱歌,情感升华。
3、动手影子
4、分学作品
六、扩展练习
1、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南西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2、自己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二、合作探究
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三、拓展延伸
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四、课后反思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12个生字。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