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0 08:09: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编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可逾越、斩钉截铁”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对陌生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和了解,便于他们快速走进文本。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异地互动形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具有边读边思,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 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学生方面的.准备: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世界第一高峰(抽读)

  2、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正音)

  3、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 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抽生填) 年 ,中国登山队决定由 、 、 和 从北路的8500米处营地突击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 成功登上了峰顶。

  2、交流完成填空,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验 学习课文的3—5节

  1、抽生读3、4、5小节 思考:登山运动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反馈,并板书

  3、理解句子: 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出示第二台阶图片及补充材料:理解:不可逾越 师:面对这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如何攀登的呢?。

  4、从3---5小节找出相关句子,用“ ”划出。

  5、抽生交流

  6、交流反馈,重点指导。

  (1)他们双手扣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出示:攀爬的影像资料; 板书:抠 蹬 ) 抓住动词指导朗读句子;

  师:面队此情此景,刘连满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

  (2)“快,踩到我的双肩上!” 齐读(板书:蹲) (理解“斩钉截铁”;指导朗读) 说话训练:队员们犹豫了,心想: 。 如果当时你在场,除了这种办法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异地互动讨论)

  (3)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接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板书:踩 攀

  (4)此时的刘连满又去了哪里呢?(出示资料,师朗读)

  师:面对这肆虐的寒风、无边的黑暗、极度的疲劳,他们又将如何克服呢?

  (4)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板书)

  (媒体播放当时的情景) 指导朗读

  7、出示最后两句话(齐读) 啊,成功了!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8、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的登顶靠得是什么?板书:(勇敢、顽强、合作)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

  2、布置作业 把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

  板书设计设计: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登第二台阶 抠 蹬 趴 蹲 踩 攀 登顶 咬 屏 勇敢 顽强 协作

语文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中国的京剧文化、三国中鼎鼎大名的关公已有了一定学生对程度的认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的事物及相关故事的了解。同时生活、对自我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感悟,文中小主人公可爱调皮的形象和回忆往事之趣能深深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应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继续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3、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和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收集有关脸谱的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视频激趣,交流脸谱信息

  1、导入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冯骥才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有自己心爱的小物品,只是和大家不同的是,他的心爱之物是——花脸。

  2、说说“花脸”,教师补充,课件出示。(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关于“脸谱”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补充: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 “生、旦、净、末丑”之分。“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典型的几种脸谱:红脸——关羽; 黑脸——包拯;白脸——曹操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作者喜欢的是哪张脸谱。

  (二) 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抽生轮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课件出示,正音正形

  积攒z ǎn 俨然y ǎn 凛然l ǐn 咄咄d u ō 龇z ī 戳c h u ō 镶嵌x i ān g qiàn 依靠y ī 偃yǎ n 哧溜c h ī l i ū 水渍z ì 霎时s h à 掖y ē 气概 gài

  教师补充:(多音字) s āi 塞到 y à 轧制 l ūn 抡起

  s è 堵塞 zhá 轧钢 l ú n 抡动

  s à i 边塞 g á 轧帐

  (词语) 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

  俨然:形容很像。

  凛然:严厉、严肃。

  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

  艳羡:羡慕。

  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

  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

  霎时:形容短时间。

  克制:克服。

  3、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

  ①详细复述,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②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作者小时侯在年三十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的故事。

  (三) 精读感悟,捕捉人物心理

  1、师问:通过复述,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喜欢戴花脸,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张花脸?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张脸谱,作者为什么喜欢它?

  ① 圈划、朗读描写花脸的语句: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② 抓关键词语,概括这张花脸的特点:特别——毫不凶恶,却有股字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③ 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2、师问:这张脸是不是很熟悉,是谁的脸谱?从文章哪里看出?

  学生交流:这是关羽的脸谱。从下文卖花脸的小罗锅的话中知道,也可从与这个脸谱匹配的兵器上看出。

  谁来读读小罗锅的话,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会说话、会做生意,精明能干)

  教师追问:这是怎样的兵器?

  ① 请学生齐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

  ② 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 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3、师问:作者把这刀、这花脸称之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学生交流:把它们称之为“宝贝”,是因为作者很喜欢它们。

  教师追问:文中哪些描写写出了作者将得到花脸与刀时的心情?

  学生回答:“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4、再问:这种心情在买好花脸和刀后有没有变化?试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① 归途中,戴上花脸,执刀而立,引来羡慕的眼光,“使我快活之极”。(快活之极)

  ② 听舅舅讲关公的故事后,“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

  (骄傲之至)

  ③ 到家后人见人夸,照着镜子,感觉“是个大关公”,一直戴着不肯摘。(想做关公)

  ④ 大年初一,“威风”十足,憋着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想成为真正的关公)

  5、师问:为什么作者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关键在于他从舅舅那里知道了关公的英雄事迹。

  播放《温酒斩华雄》与《过五关斩六将》的flash,并请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讲述故事。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作者在舅舅那里也知道了这两个故事,知道关羽是个大英雄,因此与其说喜欢关羽,想成为关羽,不如说是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

  6、师问:作者得到“宝贝”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花脸惹祸并受到了惩罚)

  这些故事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汇报并朗读。

  ①“我”的调皮可爱。如:“这天我就故意躲在楼上……效果会更响亮!”“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哗啦啦粉粉碎。”“妈妈对我丢了个眼色……狼狈而逃。”“我躲在自己屋里……而是个可怜虫了”等。

  ② 亲人们对“我”的爱。如:“妈妈给我换上了只有拜祖宗……另眼看待了。”“就在这生死关头……看你耍大刀哪!”等。

  ③ 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如:“再看爸爸……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我因为和妹妹争吃糖瓜……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等。

  ④ “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四) 布置作业,积累拓展迁移

  1、小作文:写写你的心爱之物,三百字左右。

  2、推荐阅读冯骥才的另一篇小说——《珍珠鸟》,了解作者其人。

  3、积累词语与句子。

  4、 画一副脸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

  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

  3.学习词语

  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三、学习“救幼龟”。

  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

  (2)向导:极不情愿

  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四、自学“伤害幼龟”。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五、小争辩。

  1.学到此,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①读

  ②这句放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同学们,联系向导后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正方:赞同反方:反对

  六、启示。

  1.现在让我们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2.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出示图片)

  3.谁还知道这们的例子?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板书:

  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极不情愿——悲叹……

  “救”害!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3、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难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词语:炎热辽阔细嫩草茎柔软翅膀、冰雹舒适雷鸣艰难呻吟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文里说,看着小鹅快乐的玩耍、嬉戏,鹅妈妈感受到了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那么,除了小鹅快乐地玩耍、嬉戏,还有什么能让鹅妈妈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呢?这节课,我们就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看看能让鹅妈妈感受到最大的幸福的还有什么?

  二、读文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想象读文,积累好词好句。

  1、听读想象。

  请一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里的词句所表现的情景,最后看看你能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说说。

  2、用朗读表现自己的感受。

  这段课文让你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小鹅是快乐的。那么是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呢?下面,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课文,看看是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种感受,把它们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尽量用声音和语调的变化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

  (1)、学生读文汇报,师生共同指导。

  (2)、学习运用两个词语“广阔”“辽阔”。

  你发现“广阔”和“辽阔”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哪个词形容的更大一些呢?除了可以说“广阔的世界”还可以说“广阔”的什么?除了“辽阔的草地”还以说“辽阔”的什么?

  (3)、词句积累。

  这段课文里有一些词写得非常好,我把它们拿到大屏幕上来,大家再看一下。

  ()的世界()的草地()的草茎()的小鹅

  还有一些句子写得也很美。

  茎是()的。世界是()的。小鹅们是()的.。阳光是()的。

  这段课文写了鹅妈妈带小鹅们出来时候的情景。大家说这时候的情景是怎样的?在这美好、快乐的时刻,鹅妈妈在做什么?板书“健康”。

  体会:这时候让鹅妈妈感到最大幸福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麻雀蛋似的冰雹铺天盖地的掉下来”体会冰雹大,多。

  1、读文想象。

  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还是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里所描写的情景,看看段课文能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读后汇报。

  引导学生从“麻雀蛋似的冰雹”知道冰雹大,从“铺天盖地“认识到冰雹多,最后指导学生把冰雹读得又大又多,非常可怕。

  引导学生关注:这时候的情景还像刚来时那样美好吗?天气变得怎样了?在这可怕的时候,鹅妈妈是怎么做的?……板书(安全)。

  体会:这时候让鹅妈妈感到最大幸福的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从“妈妈的翅膀外面可能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体会鹅妈妈对小鹅无私地爱。

  请一名学生读一读。“很温暖、很舒适”读得慢一些。范读。生重读。你们说鹅妈妈的翅膀外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训练说话:把冰雹、狂风、雷声说得可怕)这些事情可怕不可怕?可是,小鹅们呢?在妈妈的翅膀下的小鹅们一起读——(学生接读)感到很温暖,很舒适。

  教师质疑:鹅妈妈经历着那么可怕的事情,它为什么不找个地方躲起来呢?鹅妈妈不但能跑,它还会飞,虽然不像鸟类飞得那么久,那么远,但是一次也能飞得很远。这样几次不就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了吗?板书“温暖、舒适”。体会:这时候让鹅妈妈感到最大幸福的是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小鹅们的好心情。

  1、读文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汇报朗读,读出小鹅们的好心情。

  重点指导“啊,阳光还是这样明媚,甲虫、蜜蜂们又在动人地歌唱。世界还是那样美好。”大家想想,小鹅躲到妈妈翅膀下面的时候,是怎样的?麻雀蛋似的冰雹——,可当它们从妈妈的翅膀下钻出来的时候,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听着甲虫、蜜蜂动人的歌,它们由衷的感叹:啊,阳光还是这样明媚,甲虫、蜜蜂们又在动人地唱歌。世界还是那样美好。(师范读)

  指好“鹅妈妈艰难地抬起了翅膀”:暴风雨过后,一切又回到了风雨前的样子。可是鹅妈妈还和风雨前一样吗?从哪句话中你知道它不一样了?(鹅妈妈艰难地抬起了翅膀)。什么是“艰难”?你们把胳膊当翅膀,做一个艰难地抬起翅膀的动作。你把鹅妈妈的动作读得在困难点儿。鹅妈妈怎么了?它伤到了什么程度?还能陪孩子一起玩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通过想象朗读、讨论,体会鹅妈妈对小鹅伟大而无私的爱。

  1、想象读文,体会鹅妈妈受伤时的神情和样子。

  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里描述的情景。预设:他用这样的语气来表现鹅妈妈受伤的样子,你觉得恰当吗?那该怎么读呢?这样读可以吗?为什么语调这样低沉?读得这样伤感?

  2、指好鹅妈妈的话“一切都很好,我的儿子。”

  教师质疑:人如果骨折了,会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如果是小孩动一下就会疼得直哭,甚至哭都会疼。多可怕呀。而鹅妈妈为什么只是轻轻地呻吟,还告诉儿子一切都好呢?鹅妈妈就是不想让孩子们替自己担心,就是想让他们无忧无虑,快乐地玩耍才把自己的痛苦掩饰起来是吗?板书“快乐”。

  体会:这时候让鹅妈妈感到最大幸福的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是啊,孩子们,对于妈妈来说,孩子的平安、快乐、健康、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0年的一个秋天,有一个两岁半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到贵州旅游,他们来到一个游乐场,乘坐缆车观光,他们看到了最美丽的景色,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灾难就要降来,当缆车行驶到100米高的时候,乘载缆车的缆绳突然断了,车里的人们随着缆车急速下降,人们争挣着,呼喊着,尖叫着,可是都无济于事,之后随着一声巨响,缆车全部掉下来了。当营救人员赶到时,眼前的一切让人惊呆了,在血肉模糊的尸体中,举着两双僵硬的手,在手心上就是那个两岁半的孩子,原来在缆车倒下来的时候,父母用双手举起了孩子,孩子也因此得救了,然而爸爸妈妈却离开了人间。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再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鹅妈妈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鹅妈妈的故事

  健康 安全 温暖 舒适 快乐

  鹅妈妈最大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6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

  “三毛”——一个上海“小瘪三”的形象成为中国几代人成长的伴随者。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一经久不衰的漫画人物呢?

  “三毛之父”——张乐平。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1910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父母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他的许多作品是以上海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在上海诞生,很快就跻身当时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张乐平与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离沪赴外地宣传抗日。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同年创作了《三毛外传》。1947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开始连载,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一时间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引起了一切善良人的共鸣。建国后,又创作了许多“三毛”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这位中国漫画事业和儿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师,他的整个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被誉为“三毛之父”,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他为“三毛爷爷”。1992年9月27日,一代宗师张乐平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

  (一)长春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突出“教材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力求在开放性上有更大的突破。这样可以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其他学科、社会文化环境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把幽默、读图、歌词、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力求实现艺术与语文的通感教育。每一册教材中都有一个板块是以“幽默”为主题的内容,期间学习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在本册中引入了中国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的经典之作《三毛》从而来激发学生对幽默的感受与学习。在张乐平老先生近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那些旧社会、战争年代的作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有些太过遥远,如果将那一时段的作品引入课文,学生无法体会其中带来的讽刺与幽默,因此课文选入的《雨后春笋》是一篇六格漫画,它是在张乐平老先生为表现1950年代后已经“脱离苦海”的三毛而创作的作品。漫画中,三毛穿着整齐与战乱中衣不裹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三毛还背着小书包,表现出解放后,孤儿的“三毛”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巨大变化。

  (二)长春版教材突出体现追求精品文质,注重语文积累。

  本套教材的选文与创写文,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并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和儿童喜闻乐读的,二是用现代视角审视有现代观念的,三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漫画与幽默的表现形式就是突出的代表。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不但重视感悟积累,朗读背诵,更能够获得美的熏陶感染,把汉语言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有机地整合,协调发展。

  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不公要弄懂画面的内容,感受到幽默画面带给我们的愉悦,又要自然地结合画面认识这些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在理解了成语含义的基础上,还要尝试着用一些成语练习说话,学会运用这些成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观察时还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三毛看到帽子长高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不只看表现现象,学习深入思考问题,养成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诙谐中蕴藏内含。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2、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3、通过观图读成语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观察每幅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变化和人物周围事物的细微的变化,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三)教学难点:

  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四)教学策略:

  1、识字与写字。

  (1)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采用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的方法进行。

  拼音识字。就是直接出示注音生字,在学生练习拼读以至达到熟练拼读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成语,从而进一步巩固识字。

  (2)本课会认的字只有6个,会写的字只有5个,但都是在成语中出现的,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做依托,对字本身的意义理解上有难度,对成语的认识与理解也有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成语的意思,并且借助图画来弄懂这些字的意思。这样为学习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打下了基础。本课生字“酣”是一人会义字,由“酉”和“甘”会意,表示酒味甘醇,饮者畅快尽兴。

  (3)书写上要注意的。“笋”和“解”书写易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一笔的位置,强调“笋”字下面的“尹”字撇不出头;“解”字中,右半部分下文是“牛”,不是“午”,因此竖要出头。

  (4)字音的强调。“津”字的读音容易混淆,读“jīn”而不能读成“jīng”。

  2、观察图画,学习成语。

  (1)问题与对策。

  在教学时,学生通常只会注意漫画好笑而忽视了细致地观察,老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能说清楚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哪里,正在做什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比较完整清楚的故事。弄清每幅图画下面的成语和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理解每个成语的意思。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2)大胆想象,练习表达。

  在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些词语中所描绘的这种表现呢?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用这些成语说话,达到真正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

  (一)观察思考,找到漫画中最令人发笑的地方。

  观察:三毛的帽子和那要么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观察:前三幅图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因为这场雨长高了。

  再思考:课题以“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得速度非常快。三毛仅小睡了一会儿的功夫,竹笋长得就使帽子摘不下来那么高了。

  从而进一步理解“雨后春笋”的意思: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多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大量出现。

  (二)培养幽默细胞,激发幽默潜能。

  通过学习完本课甚至于本单元的两幅漫画,使学生们懂得了漫画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在欢笑中减轻压力并且学到知识,能够让学生们更喜欢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幽默细胞,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幽默潜能,从而树立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强大的历史背景做后盾;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具备充分的入选理由;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丰富而新颖的教学价值;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深远而悠长的延伸学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的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4、能讲清楚想和谁交朋友及原因;能在交际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学会自我赏识及赏识他人;能愉快和谐地和他人进行沟通。

  重点难点:

  1、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的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2、能讲清楚想和谁交朋友及原因;能在交际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学会自我赏识及赏识他人;能愉快和谐地和他人进行沟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激趣:同学们,从坐姿上老师就能看出你们个个都是会学习、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么,我可要考考你们喽!请听题:从入学到今天,你都取得了哪些进步?来,我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和你分享我的进步)

  1、板书课题或出示课件,训练学生说话:我们做朋友。

  2、说话训练。(课件出示:我和老师做朋友)

  二、说优点,介绍自己

  1、谈交友标准。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交友标准

  2、找自己的优点。

  3、说话训练。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找到自己的优点了,请你对照自己的优点,完成句式练习。[课件出示:你好,我是一年级(2)班的( ),我的优点是( )。]

  4、介绍我自己。(学会自我赏识)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句式练习,接下来你可要好好介绍你自己。怎么介绍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向别人介绍自己。要求:说清楚,听仔细。)

  三、看优点,选朋友

  1、过渡:看完了幻灯片,又听了那么多小朋友的介绍,我想同学们心中肯定都有了自己的'好友目标,那么,你想和谁成为好朋友呢?让我们进入交友第二步:看优点,选朋友。

  2、多媒体课件出示:我想和( )交朋友,因为他(她)( )。我还想和( )交朋友,因为他(她)( )。

  3、学生认真看大屏幕,细心听老师读要求。参照大屏幕上的句式,大声读出你选择的朋友和选择他的原因。

  4、过渡:大家既然都有了好朋友的目标,就让我们进入交友的第三步:用诚心,交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你好( ),我叫( ),我的优点是( )。因为你( ),所以我想和你交朋友。

  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活动中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可以一起做手工、画画,可以和好朋友说说悄悄话或讲讲故事,也可以一起玩玩具……

  5、音乐交友会。

  请看交友规则

  (1)《找朋友》的音乐结束,必须回到座位坐好。

  (2)交朋友时,千万别忘了交流语和交换交友卡。

  (3)要有诚意,注意礼貌用语。

  四、诚交友,谈收获(《找朋友》的音乐停止)

  今天我们都将自己的优点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又看到朋友身上都有那么多可爱的地方,每个同学也都知道了自己身上同样有很多让人喜欢的地方。我们生活在朋友中间,是多么快乐!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和朋友一起快乐地成长,也能勇敢地认识更多更好的朋友。请每个同学在课余时间亲自设计“夸夸你,真快乐”友谊卡,送给自己的朋友,作为你们友谊的见证,好吗?

语文教案 篇8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的,并照样子写一写。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①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②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 第二课时 -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①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②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③“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④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⑤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2、3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①“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③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二)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②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④出示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养花》一文,可以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猫的爱更深。)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可爱淘气;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猫

  性格古怪 小猫可爱

  1.抓住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把这些矛盾的词语用“可是”连接起来,说明在猫的身上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从而理解了它的古怪。

  2.在学习满月小猫的可爱时,通过对《养花》一文的拓展阅读,感受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