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望庐山瀑布》分析;引感悟入诗境悟诗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理的解感悟表达出来,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潜移化,在读中沉淀积累。
一、解读课题,引发感悟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望庐山瀑布。
师:读课题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干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望”字)。
师: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瀑布”二字)。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
二、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课件出示图片1):请同学们边朗读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生:缺了“日照”与“紫烟”。
师(课件出示图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绕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再轻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反思: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品、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朗读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快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震耳欲聋。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师:流得太慢了,像涓涓溪流在缓缓流淌。
生: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是中流了。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继续读,语速快而响亮。)
师:这次是飞流了!但“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读“飞流直下”语速快而响亮,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畅,语调稍扬。)
师:读得真棒!我好像也看到了这般景象。
(反思:教师先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为下面引导学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奠定了基调。指导朗读时,教师用简洁的话语巧加点拨,点得准,拨得巧,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情趣激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P1513)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用加偏旁和换偏旁两种识字方法识字7个。
2、积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组6个,句子两个,短文一篇。
3、唱唱春天的歌。
4、在生活中认识亲戚朋友的名字,扩大识字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四字词组卡片,找春天,学生画一画春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件:春天的花园图)
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二、我会认
1、出示课件: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丁──灯 鸟──鸣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
(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学习:
小组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3、集体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4、出示课件:
平──评(评论) 邮──邮(邮局)
方──访(访问) 桥──轿(轿车)
齐──挤(挤满)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小朋友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同学们来认识这生字,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地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
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三、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结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想认识谁的名字,你就下座位去想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过渡:
(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风景)
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几个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3、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4、扩展练习:
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二、我会写
1、过渡:
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2、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的是什么句子?
(学生自由读拼音)
3、教师范写“春”字。
(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4、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
(学生书写)
5、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三、读读背背
1、过渡:春天里,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果树上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先把短文背下来?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朗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学习目标〗
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留心观察春天。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春天的词句、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学唱赞美春天的歌曲,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
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
(出示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二、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⑴ 出示课件:
春姑娘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你们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⑵ 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⑶ 指名说、背、评议。
⑷ 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⑴ 出示课件:
春姑娘:“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快和小伙伴说说吧!”
⑵ 分小组交流。
⑶ 指名说、评议。
⑷ 播放春季美景的有关录象,指导学生用上积累的词句说,说的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⑴ 谈话: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多彩的画笔来表现她、赞美它?
⑵ 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剪贴组”。
⑶ 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合作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组提出。
⑷ “创意组”、“演艺组”、“剪贴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
(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三、总结
1、出示课件:
春姑娘:“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的美丽的图画、动人的歌曲,还有那么好听的故事,谢谢你们!”
2、教师谈话:
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乐曲《春天在哪里》,学生齐唱。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是孩子们进校以来的第一个复习课,内容很丰富,它是第一单元识字、阅读、积累、交际的延伸,是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既是学生合作、竞争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以前教学“我会读”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比赛读,在比赛中学生基本能够很好的读出词语来,我一直比较满意。而在今天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变换了方法,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比如“带学生读,自己读,带四人小组读,带女生全体读”,还有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挑战读了“挑战小组,挑战个人,”他们的方法比我想到的要多。所以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做教师的能不能真的放开了,有没有真的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挥的平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1)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易读错的字:岗、戒、枣、刺、
指导书写:戒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展示图片理解)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初学感知后,孩子们对字词的掌握能力较强,而且在课前还进行了检测,其中“枣、刺”的区分较好。同时,孩子们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理解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二、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法指导】鼓励同学们收集关于童话的资料,并和小伙伴相互交流。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 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2.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学生说。
3.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他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 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生字、生词。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导讲这个故事,对于其讲的不完整的地方,其它同学待其讲完后给予补充。
(3)说一说自已读了、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大部分会集中在对小男孩的感悟上。)
(4)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
1.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提示: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2.板书: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提示,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
3.教师提名小组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提示:(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1.板书: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2.学生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并把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内容写到黑板上
板书: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二、再读课文。
1.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提示: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指导。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A、“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B、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给予
C、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提示: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D、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E、生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A、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提示:“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B、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提示: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C、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提示: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D、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提示: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E、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下了车抱进了
F、“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
(3)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A、三个人是谁?
提示:小弟弟小男孩保罗
B、三个人为什么难忘这个夜晚,请大家来说说。
提示: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4)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为什么?
提示: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1.谁的话让你感动了。
提示:小男孩
2.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拓展
1.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因帮助别人而感受到快乐的经历呢?请部分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已和经历和感受。
2.有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得一份真正的快乐,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下面请小朋友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然后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火烧云很美。
生:火烧云的形状很多。
生:火烧云的颜色很漂亮。
生:火烧云的变化很快。
生:……
2、课前小知识:火烧云的形成——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师:那文章是如何把你们的这些感受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的呢?打开课本《火烧云》一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以课件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火烧云变化万千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勾划生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人们为什么将这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课件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分钟,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全文梳理一下,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吗?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
请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四、导学第一段:
小组比赛朗读,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1)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 ),红公鸡变成——( ),黑母鸡变成——( ),小白猪变成了——( ),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
(3)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师: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教师指明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4)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5)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试着把火烧云的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生配合朗读下面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 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讨论: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3.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4.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5.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三)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意思: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造句: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策略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生字“氛”和多音字“卷”,正确书写“添”、“览”、“律”、“奥”等易错字形。通过查关键字、联系生活语境等方式说出“开卷有益”、“抑扬顿挫”、“和睦”、“揣摩”、“欣欣向荣”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的内容,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3、搜集春联,在诵读、交流活动中感受春联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见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春节)春节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门上还会张贴大红…… 齐读(春联)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联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1)指名读
在这些词语中,请同学们注意:“揣摩”的“揣”是翘舌音;“增添”的“增”是平舌音、后鼻音,“开卷有益”的“卷”读第四声,还有一种读音读第三声,表示动作;“气氛”的“氛”读第一声;“烂漫”两字都读第四声。
(2)齐读
3、读准了词语,才能读好课文。(指名读)
4、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关于春联的哪些知识?
课文一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第二自然段讲了春联非常讲究对仗,第三自然段讲了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第四自然段讲了多读一些春联也是一种学习。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好几副春联,请默读课文,找出这几幅春联,并用笔把它们画出来。
2、你们画的是这五副春联吗?【课件】“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课件】“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课件】“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课件】“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课件】“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五副春联。
1、你读懂了吗?把你读懂的和同桌交流交流,不懂的与同桌讨论讨论
2、咱们来看第一副:【课件】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1) 这一副春联描绘了什么?
(2) 你通过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3) 你能把这美丽的春光读出来吗?
这副对联中的【课件】一“绿”、一“红”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春光:【课件】春风徐徐,杨柳青青,小草绿了,河水绿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多么美丽的春光啊,咱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其他的四副对联也非常有特色,【课件】请同学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讲一讲。
总结学法:(1)读;(2)想(抓住关键词);(3)说;(4)读(有感情)
3、(教师总结引读)【课件】春联有的描绘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课件】有的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课件】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课件】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4、同学们,这些春联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都是人们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营造了新年欢乐祥和的气氛。
5、春联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它的形式也非常具有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揣摩揣摩,体会体会。
(四)指导生字
“添” 【课件】字在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右边天字下面的小字旁边还有一点,写的时候可不要忘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a) 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b) 指名交流。
c) 对于对仗,大家一定不明白,那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d) 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e) 读了这副春联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几个词中可看出。(舒眉辞 开口贺)
适当点拨 辞:送走
f) 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g) 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h) 第二自然段。春联教学案例设计
i) 看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出示:抑扬顿挫 和谐悦耳 (齐读)
j) 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
k) 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l) 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m) 请同学找出背诵名联的有那些好处?指名读齐读
小结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后,又将说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 出示:“开卷有益” 齐读。“卷”有两种解释(l)试卷(2)书本 请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板书:值得一学
四、小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哩!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能听懂故事大意。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懂得爱护树木。
3、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重点:
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准备:
课件、诚信卡、星星、小鸟和大树头饰。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小鸟对着火光唱歌的图片猜测唱歌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基本部分
1、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提问:小鸟和大树是不是好朋友?你从那儿听出来的?
分别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
2、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鸟回来找大树找到了吗?最后看到了什么?
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它想到了什么?
3、再次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
现在你知道小鸟给火光唱歌的`原因了吗?
4、情感迁移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答应过别人事情吗?你做到了没有?做到了请你在诚信卡上贴一颗星。
5、我来说一说: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三、小结小朋友今天学的快乐吗?你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3、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树”中间的“又”第二笔变为了点,然后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把有关“去年的树”的命运的问题确定为主要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其余注意倾听,看是否能朗读得正确流利。
2、正音,重点学习四个生字词的读音,齐读词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再次指名接读课文,分别是从开头到“向南方飞去”、从“春天又来了”到“鸟儿向山谷飞去”、从“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到“鸟儿向村子飞去”、从“在一盏煤油灯旁”到结尾,逐段引导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相机板书。
然后,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看看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鸟儿和树之间有了一个什么约定?
(2)这是一个怎样的约定?结合“一定”理解鸟儿的郑重承诺和决心。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二者之间的深厚感情。
3、指导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思考:树会怎样被人伐倒?鸟儿会怎样向山谷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1)飞快、急匆匆、慌忙——因为鸟儿很想找到树。
(2)担心、忧虑、伤心——因为挂念自己的朋友。
在山谷里,鸟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树是怎样被做成火柴的?鸟儿会怎样向村子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齐读自己改动后的最后一句。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课文,鸟儿找到树了吗?她做了些什么?
2、引导理解:
(1)“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为什么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2)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3)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后两句话中,鸟儿都在“看”,她在看什么?那一刻她在想什么?她两次看得一样吗,想得一样吗?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自然段。
三、交流感受
1、我们一起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对鸟儿、对树、对作者。)
2、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友谊的可贵·诚信的价值·情感的真挚
3、齐读全文。
四、学习表达
1、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作者是如何叙述的呢?怎样表达的呢?引导感受童话虚拟、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写法和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2、布置小练笔(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鸟树
珍情友谊
信守诺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2)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课件出示3:古代神话故事图片)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12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劈、浊、丈、隆、肢、躯、液”(课件出示4)
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奔、茂、滋、宗”(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6.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混沌一片)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
8.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他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课件出示6)
9.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1.听写词语:
浑浊劈开肌肤血液茂盛祖宗
(课件出示8)
教师集体订正。
2.谁能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1)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2)说说对盘古的印象。
(3)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文本,体会伟大
(一)出示词语:(课件出示9)
混沌一片黑乎乎轻而清
重而浊缓缓上升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课件出示10)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1)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2)
拿起劈顶撑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样子。出示课件,学生看图想象。(课件出示13)
引导学生在读懂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4)
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件出示15)
他呼出的气息—— ;
他发出的声音—— ;
他的双眼—— ;
他的四肢—— ;
他的肌肤—— ;
他的'血液—— ;
他的汗毛—— ;
他的汗水—— 。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身化万物)
3.交流发现,反馈:(课件出示16)
(1)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4.师: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5.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6.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7.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三、拓展延伸,体会精神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2.课件出示盘古身体各部位的变化。(课件出示17)师引读。
3.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课件出示18)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2.布置作业: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12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上册教案01-25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4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21
(经典)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4
语文上册教案[优]08-23
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6-2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教案06-14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