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认读4个字,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难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具准备:投影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柳帘缭绕的三潭印月,俘漾在西湖外湖中央。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三潭印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查字典或者问同学、老师,努力读正确、力争达到流利。
2、学生练习初读。
3、检查学生读书。
4、交流;你又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朋友?学生交流。
5、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一下三潭印月的美丽。
6、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三、细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第二自然段:苏东坡多蓄水深挖湖)
三潭印月什么样?(第四自然段:中秋节的晚上,天上的月亮照在湖面,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火,再蒙上透明的白纸,灯光映在湖水里,就象一个个圆圆的月亮。此时,月亮、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潭印月的美丽?
(学生自由汇报)
3、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四、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一、创设自由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遵循《标准》的指引,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主线牵引,顺藤摸瓜。
本课教学设计以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留车、还车”这一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找相关段落和语句,畅谈感受,从感受父亲内心的挣扎,理解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三、由点及面,从细节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整个教学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去体悟人物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质疑、研读、探索、解疑,升华领悟人物品质。并将说话练习贯穿其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的最后,以一段视频和畅谈身边的相同事例来拓展升华,感受诚信的魅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升华情感,从细节处层层铺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同时结合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写课题,理解:中彩(中彩票、中奖之意。)
2、创设情境,体会中彩的心情,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
1、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奔驰 馈赠 疑惑不解 捎信 教诲 拮据 梦寐以求
(教师随机正音)
3、结合文中与生词有关的句子以及写作背景,重点指导:拮据,同时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重点指导生字:寐,通过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渴望得到汽车的心情
三、深入剖析理解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的为难及品质。
1. 初读3—8自然段,思考:中奖中的是一辆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到父亲面临的难题
(1)初读课文后,学生针对故事大胆质疑。(如:中了奖,父亲为什么不高兴?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究竟是什么?父亲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归还汽车?)
(2)引导学生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是:留车还是还车
3. 解析留车的理由
(1)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哪些对父亲的描写里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生默读,标注)
(2)学生找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评。
(3)PPT出示相关的句子,教师小结。
(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一说父亲留车的理由。
(PPT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
4.解析还车的原因
1.默读相关段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辆车能留下来的理由,学生自由谈感受。(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师简要板书留车的理由)
2.剖析父亲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1)找到故事结局部分,生读: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2)父亲在面临这些难题时想到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想到了什么?(PPT出示:就算……也不能……)
3.引出母亲说的话,生齐读。(PPT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四、总结升华全文,拓展延伸。
1.生谈自己获得的启示。(母亲说的这句话,再结合中彩那天父亲做出的选择。这件事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出示新闻视频。(相同事例)
3.生谈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的道德难题。(师简单评价总结)
4.拓展:这样一个道理,对文章中的“我”来说,是当时就明白的吗?当时的我心理是很复杂的,这一点在课文中没有具体地去描述。想想看,当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取走的时候,文中的我会有什么表现?想一想回去以后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留车 道德难题 还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书、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书、发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火车的笛声和行驶的声音)小朋友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谁能说说火车的样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火车的'故事》,来了解更多有关火车的知识。(板书课题)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课件激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了学习热情,也就很自然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划出生字。
2、小组内借助生字卡片互相读,交流识字方法。
3、小老师教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同学们认字。
4、通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学生当老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识字效果。)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2、小组交流读。
3、比赛读。
(朗读是学生感受内容的基础,只有充分的朗读才会形成自己的体会,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朗读,也促进学生的独特体验。)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名、发、成、晚认读,给生字找朋友。
2、观察,说说怎样写才好看。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这为学生写字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交流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火车有好几种,你能选择一种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吗?
二、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第一、二段,课件演示一下火车飞驰而过的样子。指导朗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什么是友情?意识到生活中需要友情即友情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寻找友谊。
教学重点
生活中友情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生活中友情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阅读法、电化教学
复习提问
1良好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2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
导入新课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性格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才会和睦相处,才会交结一些朋友,在和朋友的交往中体现的朋友之情我们称之为“友情”。友情是我们所渴望的,朋友少了会感到寂寞,缺少了朋友会感到被冷漠。我们呼唤友情,一旦拥有我们就应该珍惜。
一、生活需要友情(板书)
友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因为友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板书)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种需要。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归纳为5个层次。
(投影)
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提问:这些需要哪些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哪些是心理需要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些需要中,生存的需要属于物质方面的需要。因为生存是需要衣、食、住、行、空气、水等物质因素,而安全、爱、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属于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在这个最高层次里,人被社会认可,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充分施展。要想实现并达到这个层次,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和友情相连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满足这些心理需要。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在变化,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这种愿望在和同龄朋友的交往中更容易实现。同学友情也就会成为中学生渴求的心理需要。
如果一个中学生长期得不到友情,就无法从友情中体会交往的乐趣,情绪会变得孤僻,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获得友情不仅是满足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且也能维护心理的健康。
下面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当你最要好的朋友取得成功时,你会做什么呢?是向他祝贺同他一起高兴呢,还是嫉妒他,暗地里说他的坏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显然,同学们都选择第一种方案。如果选择第二种方案的话,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了。真正的朋友会因朋友的成功而向他祝贺,为之高兴。可以说,原来的一份成功可以换来多个人的欢乐。
这正是友情的一个特性。
友情可以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板书)
那么,当出现烦恼和忧愁的时候,友情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当我们烦恼忧愁的时候,如果有朋友的帮助,我们会感到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可见,友情有助于排除烦恼和忧愁。(板书)
我们遇到烦恼或忧愁时,希望获得朋友的帮助。那么,我们通过心理换位法想一想,如果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朋友需要的时候,伸出友爱之手,去主动地帮助他们。这样,你们之间的友谊就会更深,友情就会更浓。同时,在你付出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思想、能力的一种锻炼。
可见,友情可以使朋友双方都有收益。
就拿学习来说吧。同学之间形成真正的友谊,就会避免“封锁”、“保密”、“怕人超过自己”的错误想法。学习上需要的是一种互相启发、互相教育,这样,才可以达到共同提高,通过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能使我们学习的更好。思想上也可以互相启发、提高。
有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曾作过么一段比喻:
(投影)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请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段话可以告诉我们相互交流思想可以使我们开阔思路,使自己思想上有所提高。人往往局限于某一种思路之中,打不开思路,可谓:“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经常听到“旁观者清”的说法,如果我们能够请朋友从旁观者的角度你分析一下,相互交流一下思想,会让你清醒许多。
友情可以使同学们学习得更好,思想进步得更快。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班级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进步,那么对于集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自然,集体也会有所进步。因此,可以说,友情也是集体进步的保证。
同学们之间相互真诚的友爱、关心与鼓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既能推动个人进步,又能推动集体的进步。(板书)
巩固新课
本框题讲的是生活中需要友情,也就是在分析培养友情的重要性,那么在生活中友情为什么很重要呢?
因为友情可以满足人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使人分享欢乐和幸福,可以帮助人排除烦恼和忧愁,可以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课后作业
请课后寻找事例来说明友情能给人带来欢乐,能替人分担忧愁。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面三部分组成:提示语和漫画。漫画《我们一起来洗澡》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作品。此漫画共有四幅图组成,第一幅图是一位叔叔用刷子给大象洗澡;第二幅图是叔叔给大象洗完澡后,又打来一桶水;第三幅图是大象看见叔叔很累,也帮叔叔洗澡,它用鼻子在叔叔的身上擦出许多泡泡;第四幅图是大象把桶里的水都吸进鼻子里,把叔叔身上的泡泡冲得干干净净。
本课提示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说这四幅是一组漫画;第二句话有三层意思:1想这四幅图画了一件什么事;2、一幅一幅地看,写出每幅图的意思。3、读给同学听。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或挂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幅有趣的'漫画,看看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二、逐图观察,展开像想
1、引导学生把这四幅图连一看,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说
(1)根据第一幅图中叔叔的动作及表情,加上时间和地点说一说整幅图意。
(2)仔细观察第二幅图,想像大象是怎么想的。
(3)仔细观察第三幅图中大象及叔叔的动作,想像他们会说些什么?
(4)认真观察第四幅图,体会人物的心情,想像他们的对话。
3、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图意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指导学生把语句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以后向你的父母讲一讲《我们一起来洗澡》这幅有趣的漫画
语文教案 篇6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学点
1、 认识“挪、谋、辈、脉、剥、妥、贴、籍、偿、馋”10个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自主学习能力
2、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了解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学法引导
自主学习法。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二)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三) 疑点
作者借怎样表达出母亲的疼爱子女之情。
(四) 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看课题问题,再在预习中、课后思考题中找出问题。在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下,抓重点词句,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提出的问题写成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出课题,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2、从预习和课后问题中归纳问题。
3、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4、结合重点语句,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5、总结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 随便生说板书《》。
3、 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
4、 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 明确问题
1、 根据课题提问题。
2、 从预习和课后思考中提问题。
3、 归纳问题
(三) 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找出生词、新词。
(1) 课文生词:
清晰(qīng xī) 突兀(tū wù) 玲珑剔透(líng lóng tī tòu) 虚荣(xū róng)
妥贴(tuǒ tiē) 慰藉(wèi jiè) 遗憾(yíhàn)
(2)辨多音字: xiǎn (朝鲜) mēng (蒙着)
舍 shě (舍不得) 鲜 蒙
shè (宿舍) xiān (新鲜) méng (蒙古)
(3)近反义词:
①近义词:孤零零——孤单单 滋味——味道 清晰——清楚 鲜明——鲜亮
妥贴——稳妥 延续——连续 依旧——依然 珍贵——宝贵
②反义词:便宜——昂贵 清晰——模糊 喜欢——讨厌
2、 细读课文。
(1) 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 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 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 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
③ 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 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 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全文。
1、 指名朗读。
2、 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 析读指导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课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第一次吃是28岁的时候,想到母亲快70岁的人了,从没吃过,我想让母亲尝尝新。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母亲买的是处理的沙果,我为母亲买来昂贵的,母亲沉着脸,但还是高兴地、小心翼翼地剥,第一次尝,见客人来时,母亲端走了沙果,将留给了客人。
第三段(5~7自然段):讲母亲很喜欢吃,但舍不得吃。母亲临终前吃的水灵灵的实际上是给了她心爱的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第四段(第8自然段):讲依旧年年红,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2、整理问题答案。
我 贵,咬牙买(让母亲尝鲜) (给了孙子)
母亲 沙果(长疤,烂、洗) 对比 小心翼翼 爱怜 喜欢吃 舍不得
3、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生说“而今,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含的感情。
(指引学生体会 而今,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 归纳中心
课文记叙了母亲喜欢吃,但居家过日子,从没吃过。作者在母亲临终前特意买了母亲喜欢吃的,但母亲舍不得吃一颗,而给孙子吃的事情,赞美了母亲勤俭持家善良忠厚的人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