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2)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3)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4)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语,并理解成语意思;
2、朗读并背诵相关的儿歌;
3、熟读老子原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成语,走进老子
1、背诵积累的道德经成语。
2、看图猜成语。
师导入: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文化。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近《读老子,学成语,诵儿歌》这本书,从经典作品中学习成语。
二、学习成语,初读老子
1、汉字趣解。
过渡语:看到大家如此优秀的表现,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汉字趣
解送给大家!猜猜它会是什么字呢?
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早的“和”字是由“龠(yue,古代乐器)”和“禾”组成,本义为以声音相应和,协调地跟着唱或伴奏,此时读音为四声he.
2、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和的词语?
3、今天我们要学的成语是——《六亲不和》这个成语也含有和字。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
三、理解成语,熟读儿歌
1、成语简介
六亲不和的意思是指与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八章中提取出来的。
2、听老师读道德经原文。
3、过渡语:有一首和“六亲不和”有关的儿歌在等着和大家见面
呢!请看!(出示儿歌)
(1)自己试着来读一读吧!
(2)、师范读。
请听老师读一遍,听清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默默记在心里。
注意,一边听一边指着字。
(3)、巩固,熟读儿歌。
A现在一起将整首儿歌读一读。
B谁敢当老师带大家读?(两名学生分两节带读)
C是不是每个同学都会读这首儿歌呢?现在同桌互相检测一下吧。(读得好夸夸他,读错了当小老师教教他。)(检测:谁能流利地读给同桌听?)
(4)、男孩女孩比赛读一读吧!
(5)、填空检测。
四、拍打节奏,背诵积累
过渡语: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熟读才能成诵。怎样才能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要注意把握好词语意思间的停顿哦!
1、师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儿歌。(斜线表示语气的停顿)
2、请听老师如何读出节奏。
3、打节拍齐读。
4、同桌试着背给对方听。
5、谁敢背给大家听?(指名)
6、全班拍手背诵。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学生说说自己最爱的家人,为家人做过哪些事?
2、自己读增量发现后回答问题:“六亲不认”和“六亲不和”意思一样吗?
六、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孩子们,你们的家人都很疼爱你们,你们也很孝顺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是多么的幸福啊。说说你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了解小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震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
教学难重点:1.了解声音的秘密的发现过程。2.了解声学的震动原理。3.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声学原理示意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书指导。
1.初读课文,正音识字。2.自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3.识字教学:
出示生字,以开火车形势练读。
学生组词并用词说话。
二、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朗读展示,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集体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
3.围绕重点问题,分组讨论。
(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乐()的秘密()的噪音
问:声音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三、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1.小组活动探究,体会帕斯卡善于观察、勇于时间。2.积累内化,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名读课文,要求读熟,读出感情。
二、认识文中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1.学生自己试着认。2.师领读。3.生领读。
三、会认,会写10个生字。
1.先观察10个生字。2.认识10个生字。3.指导写10个生字。4.反复认、写、组词、说话等。
5.练习:选词填空。
关心关怀爱护
(1)对我们的(),我们永记心间。
(2)少先队员要()公共财产。
(3)老师向妈妈一样()我们的健康成长。
6.独立完成课后52页练习。
板书设计:声音的秘密
声音
音乐}秘密
噪音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正确回答课后问题,知道鹅的特点。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认识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1、鹅浮水的幻灯片,一段优美的音乐。
2、生字、词卡。
3、学习古诗的四步方法的卡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认识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一)、上课之前,我们选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1、"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2、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描写鹅的古诗(揭开题目)跟我读。
3、鹅字什么结构?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鸟字旁的字?读三遍。
4、小朋友见过鹅吗?说说你见过的鹅什么样儿?
5、老师这儿啊,也有一只可爱的鹅(开幻灯)瞧,碧绿的湖面上游过来一只美丽的白鹅,小朋友喜欢吗?它的哪儿让你特别喜欢?
6、谁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这只鹅的嘴巴、脖子、身子和脚分别是怎样的?
7、再看看,这只鹅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现在,李老师想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一千多年以前,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叫骆宾王,一天,他和伙伴们正在湖边玩耍,忽然,他看见一团雪白雪白的东西漂浮在湖面上,再仔细一看,啊,原来,竟是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正欢叫着向他游过来,这使他非常惊喜,立刻指着鹅作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朋友说,写得好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流传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首先就要读准字音。(示卡:读准字音)跟我读。
2、打开书,完成两个要求:①小声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②用"__"勾出生字,并读准。(关幻灯)
3、首先检查生字是否读准。(示卡抽读)
4、再检查难读的词语。红掌、清波、绿水、曲项。
5、检查读课文①课文共有几句话?②请两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大家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注意:fu浮,不要读hu)
6、齐读。
三、理解诗句:现在我们要逐词逐句地来看,小诗人是怎样描写大白鹅的,也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跟我读。(示卡:理解词句)
(一)、(开幻灯)谁来读第一行。
1、当小诗人看见这只美丽的白鹅,赶紧告诉他的小伙伴"鹅、鹅、鹅",他为什么要连说三次呢?说明他看这样可爱的白鹅,心里怎么样?(高兴、激动、惊喜)
2、那么谁能把这种高兴、惊喜的语气读出来?
3、我们一起来试一次。
(二)那么这只鹅在干什么呢?一起读第二行。
1、"项"指鹅的哪儿?脖子怎么样?那么"曲项"什么意思?
2、鹅弯曲着脖子在干什么呢?(看幻灯回答)
①"向"什么意思?
②"歌"又指鹅在干什么?(大叫)
③为什么小诗人要把白鹅的叫声听成在唱歌,说明他觉得白鹅的叫声怎么样?(因为他喜欢白鹅,所以连它的'叫声也觉得动听,象唱歌一样。)
④谁能连起来说"曲项向天歌"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小朋友看,这只白鹅张着大嘴巴,头戴漂亮的红帽子,身穿雪白的礼服,像不像歌唱家正在演唱?那么谁能把白鹅昂首高唱、得意洋洋的样子读出来?全班读。再把前两行连起来读。
㈢过渡,白鹅昂首歌唱的样子十分可爱,然而它在碧波中浮游的姿态却更加的优美。请女同学读第三行,男同学读第四行。
1、这儿有一个生字,谁会读?(毛)它和前边学的哪一个字相像,哪儿相同,哪儿不同?读三遍。
2、这里的"白毛"指什么?(长着白色羽毛的鹅)
3、"浮绿水"是说鹅在干什么?
4、谁能连起来说"白毛浮绿水"什么意思?(雪白的鹅在绿色的水面游动)
5、那么鹅怎样游水呢,读第四行。
①小朋友都知道小船靠浆划水前进,鹅怎样游水?
②脚掌什么颜色?"红"是个生字,读三次,组词。
③"拨"又是指脚掌怎么样?
④谁能学一学鹅划水的动作?
⑤"清波"强调水怎么样?(示卡"清")读。
⑥谁能连起来说"红掌拨清波"什么意思?(红色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
6、指导读:小朋友看,白鹅轻盈地飘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象浆一样轻轻地划动着,美吗? 我们就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把这两行朗读一下。 ①先听老师读;②哪两个字语气比较重;③小朋友试一次。
四、明白诗意:刚才,我们弄懂了每一行诗的意思,现在,我们要从头到尾连起来看一看整首诗的意思。也就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示卡:三明白诗意)
1、读全诗。
2、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同桌讨论再说,第一个要引导)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你觉得它的哪些地方特别美?(形态美、声音美、动作美)
4、刚才,大家用了这么多话才把白鹅的美说出来,现在,请小朋友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
小诗人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写出了一幅美妙的白鹅游水图,而且写得有声有色。
5、请小朋友找一找,诗中哪一行写出了声音,写出了什么声音?(第二行)
6、诗中都描写了哪些颜色?(红、白、绿)
7、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一幅图画,(放音乐):蓝蓝的天空下,一只雪白的鹅飘浮在湖面上,它自由自在地游着,红色的脚掌在轻轻地滑动,一会儿它昂起头快乐地歌唱,一会儿又低下头欣赏自己美丽的影子。
8、有什么感受?
五、感情读背。过渡;这样美的感受,我们怎样才能表达呢?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也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最后一步。(示卡:感情读背)
六、感情读背。
1、读古诗和一般课文不同,要稍慢一些,字吐清楚,划竖线的地方注意停顿。先听老师读,我们比一比,好吗?
2、小朋友读。
3、谁愿意单独上来读;(戴个帽子)
4、小朋友能不能不看黑板把这首诗背下来?(把黑板上的诗遮住)同桌互相背。
5、全体起立,现在,你就是小诗人骆宾王,你手指鹅该怎样读?
6、小结:今天,老师教给小朋友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第一,读准字音,第二,理解词句,第三,明白了整首诗的意思,第四,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今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它古诗。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要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激情导入)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迷蒙云雾,桂林的绿树红花……优美如画,山水如歌,让我们共同欣赏、聆听……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这既是一篇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1.初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
提示: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山水相依,自然和谐;山环水绕,令人陶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正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第二部分:从“招手相问老人山“至”使我青春永不老“,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挚情。
第三部分:从“七星岩去赴神仙会”至最后,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本文在写桂林山水时与学过的《桂林山水》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篇?说明理由。
老师总结分析要点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在写法上,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镜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四、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1.这首诗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结束于“桂林山水——满天下”。两句诗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不相同。作者为什么用“满”字替换“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最后一句“桂林山水——满天下!”,“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念。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写景片段,比赛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氓》教案03-12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