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30 12:38: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 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

  (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

  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

  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并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单位用的是尺子。

  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2、学生思考疑问,得出结论。

  3、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好奇心重新测量起来。

  4、学生认真听老师分析尺子,认识尺子。

  1、让学生初步体验测量的形式和结果

  3、使学生形成测量物体要统一一个标准的概念。

  4、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和线段的意义,认识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练习巩固

  1、课件展示询问学生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用课件展示画线段要注意点事项。

  3、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蚂蚱和蟋蟀谁跳的距离远?1、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2、学生踊跃上黑板作画并积极动手画出5厘米的线条。

  3、同学们纷纷猜测起来

  1、加深学生对1厘米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知。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知识和了解学生是否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对距离远近的估算能力和巩固学习内容。

  4、课件展示练习题:判断题,下列题目对的打√,错的打×,让学生起身来回答。

  4、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4、巩固新知并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等。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一:第2、7、9题学生课下做让学生巩固新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学的很轻松,很扎实,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

  (3)过两点可以画( )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 )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7

  课题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13厘米13米

  铅笔旗杆

  比较短、小比较长、高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探究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了!

  1.复习回顾。看看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比划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3.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

  (1)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她)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量了几次,发现了什么。

  (2)请测量的学生和观察的学生谈感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并板书课题--认识米。

  课件出示:“米”的确定与演变。

  教师介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米、m)

  (2)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教具“米尺”,并介绍:测量较长的长度要用到“米”,这个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教师边说边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1米长的线段。

  2.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一庹与1米长进行比较。

  (2)通过观察,感受“1米”的长度。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1米”的长度。

  让学生测量绳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别有多长。

  3.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估一估。

  师: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1米有这么长(指着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1厘米有这么长(边说边在黑板上1米线段的下面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此处要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将“1米”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1米里有10个10厘米。

  再次理解:100厘米=1米。

  三、拓展延伸,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课件展示:介绍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点。

  2.实际测量:完成教材上第9页练习一第5题。

  四、反馈评价,深化理解

  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4题。

  拓展练习

  比划30厘米、50厘米、80厘米、1米分别有多长。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特别是对测量,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于米的认识和1米的长度的建构,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由于测量活动学生不是很熟练,有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测量的方法和数据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数学生还是没有落实,要加强学生的组织教学。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练习:填上恰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书厚约1( )

  (2)、电脑屏幕长25( )

  (3)、讲台长约130( )

  (4)、一棵大树高约5( )

  (5)、一幢大楼高20( )

  (6)、跑道长400( )

  4、厘米与米的关系。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400厘米=?

  5米=?

  知道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①1米—1厘米=( )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习线段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习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精选13篇)】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25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1-15

长度的数学日记07-11

古诗教学设计06-20

《春》教学设计09-22

长城教学设计09-16

《水》教学设计08-26

草原教学设计08-16

《欢庆》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