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8 10:08: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集合思想,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聪明鼠主持的数学广角里不但有有趣的题目,还蕴含着丰富知识呢,这节课就跟着我们的向导智慧鸟去数学广角看看。(老师点击进入数学广角)

  [设计说明:活泼卡通的主持人,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激起了学生兴趣,另外,开门见山,为探究新知的环节节省了时间。]

  二、互动探究

  1、出示表格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师:咦!数学广角已经有小朋友,大家猜,他们在商量有关什么的事情?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还发现了哪些信息?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点击出示”)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

  2、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也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几个同学讨论的问题“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进行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说明: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解题,给学生提供了尝试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3、师: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仔细看。

  (课件演示分布的两个椭圆)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陈东王爱华杨明杨明王志明于丽

  张伟丁旭李芳李芳周晓陶伟

  赵军刘红刘红卢强朱小东

  师:谁知道这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椭圆分别表示数学小组和语文小组)谁能把表中的信息填到图中?

  4、学生试完成集合图。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陈东王爱华杨明王志明于丽

  张伟丁旭李芳周晓陶伟

  赵军刘红卢强朱小东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重复的人,表示得更清楚呢?(生尝试回答)

  看看聪明鼠是怎么做的。(课件演示两圆合并)

  [设计说明:再一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以及发挥自己意见和猜想的机会。]

  这样一来,这一整体分成了几部分?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参加哪个小组,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设计说明:换一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回答可反馈出他对每一部分意义的理解。]

  根据现在这个图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题卡反面,把你的道理说给小组同学听。

  指明汇报。

  [设计说明:让学生有所准备再和小组同学讨论,让学生有可说并且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可在交流中组织好语言获得成功的体验。]

  6、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高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惜时间、突出重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巩固

  1、买菜问题

  伶俐兔就喜欢和聪明的同学交朋友,它想请大家来它家吃饭,看它的爸爸妈妈把菜都买回来了,仔细观察爸爸妈妈买的菜,你发现了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填写图,并且计算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2、数学广角的文具店开业了,咱们去看看,(实物投影出示110页第三题)谁来当采购员把这两天的进货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文具呢?”聪明的同学们帮他们计算一下把。

  2、咱们再去看看值日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同学有5个人,有3个值日生,4个值勤生,3+4=7,这是为什么?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层次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可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评价别人等)

  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的方法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呢?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的设计可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巩固;完善知识结构。实践作业的布置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

  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院,为什么?【姥姥、妈妈、女儿】

  2、两个妈妈【板书:2】,两个女儿【板书:2】,却只买了3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妈妈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1得最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为迎接我校20xx年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召开,学校将相继举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绘画比赛。要求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

  这是三(1)班参加科技小制作和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

  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生:小制作的有5人,绘画的有6人,一共有11人。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方便我们数人数?然后小组交流。

  用实物投影汇报或典型做法的同学去黑板板演。(连线、画图法)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集合图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哪些同学,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哪些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小制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板书:集合)把参加绘画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就用一个集合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左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5人。)右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2分呢?【既参加小制作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左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3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右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人。)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三(1)班参加小制作的和参加绘画的到底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也可以只强化第一种方法)①算法1:5+6-2=9(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参加制作比赛的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加起来。算式是5+6=11,然后再用11减去2个重复的,11-2=9】②算法2:3+4+2=9(人)

  请你解释一下。【3是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4是只参加绘画比赛的,2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5+4=9(人)【参加小制作比赛的5人,加上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

  ④算法4:6+3=9(人)【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加上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3人】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同学们累了吧,我们轻松一下,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大雁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3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其他班级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呢?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

  (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

  最外层总数

  3

  4

  5

  6

  ...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四、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在教室内围一围。)

  4.请你思考:(课件出示同学开联欢会时的欢乐情景。)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5.请你设计:(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景。)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再动手画一画,展示在黑板上,看哪一组做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

  (1)“重叠”或“重复”一词;

  (2)列式中“减1”的意义;

  (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

  (4)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2组简单实例,既有生活中的问题又有数学中的重叠问题,不同角度的对比,共同的理解方法,都从简单数据入手,让学生在计算总数时都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总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在参加人数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发现重复的人数”,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

  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发学生操作意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预设: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交流不同思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课件出示:

  (4)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维恩发明创造的, 维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

  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5.变式练习,内化集合思想课件出示:三(2)参加运动会学生名单(学号表示),根据信息填写集合图中。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请学生板演,汇报填写的策略,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计算三(2)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师生小结。【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从集合图中会看信息,到会填写集合图的一个数学思想的延伸,也是解决重复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打好基础。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完成教材上10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估计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讨论: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三(3)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判断: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8人。( )

  小组讨论,全班分析,得出:参赛同学最多是17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复。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板书:集合)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每人4、5、6数字卡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神灵寺小学和大家共同上一节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于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的李老师,大家猜猜看我的年龄,学生自由说。

  师:我的年龄是用数字3和4组成的两位数,我有可能是多少岁?(34岁或43岁)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感知排列:

  我在机场小学带的二年级的两个班,这两个班的人数恰好一样多,人数是由4、5、6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不能一样,想想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1)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摆出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摆一个写一个)

  2)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3)展示反馈:

  预设:

  方法一:无序的。

  方法二:先写出4在十位上的有45、46;再写出5在十位上的有54、56;再写出6在十位上的有64、65。

  方法三:交换数字的位置,用数字4、5能写出45、54;用数字4、6能写出46、64;用数字5、6能写出56、65。

  4)引导学生评价每一种方法。

  师: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同学们,现在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2、感知组合:

  1)师:我们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学校,因为学校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有足球、合唱、美术,如果每人参加其中的两项,一共能搭配出多少种组合?

  2)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写出搭配结果。

  3)师:有几种搭配方案?生答(预设:6种、3种等)

  4)师生共同演示分析,得出正确结果:3种。(足球+合唱跟合唱+美术属于一种)

  5)小结:我们在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

  3、感知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1)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不同的数,3个社团搭配不同的组合却只有3种,同样是3个元素,为什么搭配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搭配社团活动与顺序无关,交换位置没有意义。

  【设计意图】借助排列数的活动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的过程,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同时在方法的交流中体会到排列数和组合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巩固练习升华体验

  1、握手问题:

  1)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很想跟你们握一下手。(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刚才老师和几个同学握了手(3个):如果我们四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2)师: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3)师生共评、总结。

  2、照相问题:

  1)师:上完课之后,我要跟何校长、你们的班主任合影留念,我们三个人之间能照几张不同的三人照呢?

  生思考

  2)师:所谓不同是什么不同?

  生:站的位置不同。

  3)师引导学生画图排列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不同类型的搭配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排列和组合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感受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感悟内化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104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包括: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教材把这一问题安排在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方程,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列表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就是通过有序猜测和计算得出结论,“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介绍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了解“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的多种有趣方法,体验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有的同学已经在计算了,说说看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呈现的情境图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在学生猜测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刚才大家猜了好几组数据,但是我们验证后发现都不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猜对呢?(数太大了)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能够猜对?(数小一些)

  那咱们就换一道数小一些的。(课件出示例1)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找到题中信息: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怎样才能确定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列个表,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出示表格)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

  (三)交流体会,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1、经历列表法的形成过程。

  (1)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现在知道鸡和兔各有几只?

  都谁和他的结果一样?你们有把握这次猜对了吗?怎么验证一下?

  (2)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正确答案的?(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设学生思路:

  ●从鸡8只,兔0只开始推算。

  ●从鸡0只,兔8只开始推算。

  前两种情况可能做了充分预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出了所有情况,或者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对这种有序思考的方法要给予肯定。

  ●直接猜出鸡有3只,兔有5只,验证后发现脚数正好是26只。

  这种情况属于正好一下猜对了,教师提示不一定每次都能够猜得这么准。

  ●从鸡有4只,兔有4只开始推算。

  这种情况猜测的次数比较少,对于数据比较大的时候适用。

  ●有的同学还可能发现了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就增加2只,这样就可以一下子算出需要增加几只兔,直接找到正确答案。这正是假设法的思路。如果有同学有这一发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述准确,为后面的假设法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结收获。从刚才的列表情况看,你觉得怎样列表比较好?

  (4)运用列表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自主解决,交流方法并订正结果。

  如果没有出现上面的第五种思路,教师小结可以提出。

  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减少两只脚。运用这一规律正好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2、探究假设法。

  (1)问题预设:刚才大家找到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中还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如果运用这种推理方法,怎么解决呢?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假设成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计算起来会更简便。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先假设成都是鸡,着重说说推理的过程。

  同样,让学生说说,如果假设成都是兔,是什么情况?

  小结收获。

  (3)运用假设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找到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组织学生有层次地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根据表中总脚数与题中数据的差,来调整数据,对假设法的探究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假设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练习强化,深化认识。

  针对性练习,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阅读资料,丰富认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阅读105页的资料。

  古人真是很聪明啊!今人更了不起,又发现了很多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你们想了解吗?介绍几种。

  1、假设所有的鸡和兔子都训练有素,然后你拿着一个口哨,吹一下,所有动物收起一只脚,吹两下,收起两只脚,好了,现在鸡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小兔都“作揖”了,也就是还有两只脚站着,总脚数减去两倍的头的个数再除以二就是兔子的只数了。

  2、假如鸡的翅膀也着地,也有四只脚,那么总脚数就是总只数乘4,减去实际的脚数,就是翅膀的数,翅膀都是鸡的,再除以2,就是鸡的只数。

  五、谈话式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每种方法都明白了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提示学生做题时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师:那你是怎样填的呢?问:这部分表示什么?这部分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4、我家招待客人,这些客人喜欢吃糖果的有4人,喜欢吃花生的有6人,喜欢吃花生又喜欢吃糖果的有2人,那么我应该准备花生多一点还是准备糖果多一点?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反思: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数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数独游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

  2.经历数独游戏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填数游戏。

  教学难点:

  找到关键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今天这节课易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玩填数游戏。

  二、理解规则,寓教于乐。

  师:先来看看游戏规则。(投影出示游戏规则),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规则?

  生1: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在2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

  师:如果这一行已经出现了2,同一行能不能继续填2?(不能),这一列有3这个数,同一列能不能再填3?(不行。)都明白游戏规则了吗?(明白了。)

  师:你能不能在3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呢?先请大家先试一试吧。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得出结论了吗?B是几?

  生2:B是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凭感觉猜的。

  师:要猜也必须有根据的猜想,别的同学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边试边填,假设2的后面是1……

  师:噢,原来你是采用了推理假设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你得出B是几了吗?

  生:还没有,时间不够。

  师:有没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呢?

  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投影出示A点),仔细观察,A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生 一时看不出来 。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A有没有可能是3?

  生1: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列已经出现了3,游戏规则里有“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这一条,所以A不可能是3。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那A没有可能是2呢?

  生2:也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这一行里已经有2了,不能重复出现。

  师:那3可能吗?

  生3:也不可能,3也在A的这一行里,道理跟之前一样。

  师:A既不是 4也不是3和2,那A可能 是几啊?

  生4:A只能是1。

  师:为什么?

  生4:因为我们在表格里只能填1-4这四个数,4、3、2都 被排除了,所以A只能是1。

  师:哇,你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啊,这么快就得出A是1了。那按照刚才的方法,你能快速确定B是几了吗?为什么?

  生5: A是4,那么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2、3,所以B只能是1。

  师: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

  生:没错!

  师:那填数游戏的诀窍是什么?

  生6:找到关键的格子。只要这个格子所在行和列里有了其他几个数,就能确定这个格子是几。

  师: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真是太棒了,表达得真清楚,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那你们能不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了呢?(能)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师指方格中的位置,点名回答,说出理由。

  三、游戏来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方法,完成了填数游戏。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它就已经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刊登过,到1984年4月,日本一家游戏杂志提出“独立的数字”概念,意思是“这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并将这个游戏命名为“数独”。(板书课题:数独)??

  四、巩固练习

  师:刚刚大家玩得开心吗?想不想继续玩?(想)那就请你打开书110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

  ?? 集体校正答案?

  师:先填哪一格?A。再确定B,

  五、课堂

  师:在今天的数独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同学们认识数独的并不多,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部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强。在活动结束前,请做得快的同学说方法。有少部分学生跟不上,没有完全理解,还要多练习。

  从备课的角度来说,我在备课时设计的难度较大,整节课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但有少数同学还是没能彻底明白数独游戏的规则,无法顺利地找到突破口,所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出现了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接下来的备课我准备降低知识内容的难度,并将引导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9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运用其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计算、验证等活动,亲历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学习的愉悦。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明确主题

  1、同学们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过程。

  2、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换成了什么的重量呢?【他是把大象的重量转换成了与它重量相等的石头的重量】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称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曹冲就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3、同学们,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吧,曹冲确实非常了不起,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板书:数学广角——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神秘的礼物。猜猜,什么样的孩子能够得到它们?全班?个大组,哪组的成员在参与过程中积极主动,认真动脑思考,遵章守纪,老师就奖励这个组一个青苹果,三个青苹果可以换一个红苹果,两个红苹果可以换取一份神秘的礼物。看看哪个组能得到礼物。

  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2、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天平、砝码】

  它有什么作用?【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我们来体会一下,用天平量物体的轻重时,天平不同的状态会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这是砝码,砝码都是有重量的,所以用它可以测量出物体有多重。

  看看,现在天平是什么样的状态?【向右边倾斜】天平向右边倾斜,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右边重些】

  现在天平是什么样的状态?【向左边倾斜】向左边倾斜,这是天平在悄悄的告诉我们什么?【左边重些】

  现在呢?【天平平衡】天平平衡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两边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完成这个结论吗?【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

  两个重量相等的物体,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

  看来这个问题,得需要老师来帮忙了。可得认真听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等量】

  2、认识了天平,又理解了等量这个词,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到市场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一个西瓜的重量= 4千克,四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西瓜的重量=?个苹果的重量。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动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我要请同学到前面来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看谁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

  【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所以有4×4=16个】

  【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板书:1个西瓜的重量=16个苹果的重量】

  3、小结:当两个物体的重量都等于同一个物体时,他们的重量也是相等的,可以进行互相替换。

  4、在很久以前,早到货币都没有的时候,那时人们要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常常采用以物换物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换取家畜的。【出示图片】

  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信息?【2只绵羊的重量=1头猪的重量;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有一位农夫想用自家的两头牛到集市上换绵羊,能换回几只绵羊?

  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4人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根据2头绵羊的重量=1头猪的重量可以求出4头猪的重量=8头绵羊的重量,再根据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可以求出8头猪的重量=2头牛的重量,所以16只绵羊的重量=2头牛的重量。【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不同的方法,板书】

  同学们想一想,古人在生活中想到了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换去自己需要的物品,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用到了等量代换的知识?【花钱买东西、促销集卡换礼品】

  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1、讲了这么多,老师的肚子都有些饿了,我们去吃麦当劳好吗?

  麦当劳叔叔告诉我们: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翅,1个鸡翅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1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冰淇凌?

  【1×2×3=6个】

  【1个汉堡和6个冰淇淋都可以换2个鸡翅,所以1个汉堡可以换2个冰淇淋】

  2、这时,麦当劳叔叔又送来了可乐。你们看,麦当劳叔叔又带来了什么信息呢?1瓶大可乐可以换2瓶中可乐,1瓶中可乐可以倒满3杯。1瓶大可乐可以倒满几杯呢,你是怎么想的?

  【1瓶大可乐和6杯可乐都可以换2瓶中可乐,所以1瓶大可乐可以换6杯可乐】

  3、在麦当劳里喝了大半天,同学们手中有了不少可乐瓶了吧。这些可乐瓶怎么处理呢?

  好消息:回收可乐瓶,每5只空可乐瓶可以换1瓶可乐。

  现在咱们班废品回收袋里有50个空可乐瓶,如果拿这些空瓶去换可乐,请你算一算,只换一次可以换到多少瓶可乐?

  【可以换50÷5×1=10瓶】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我们看看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正在换萝卜呢!他们换了好几次,总也没换对,你们能帮助他吗?

  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练习二十四,第3题】

  【6棵大白菜可以换18个大萝卜,18个大萝卜可以换54根胡萝卜】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看!小鸡、小鸭、小鹅也在玩跷跷板,你们知道谁重一些吗?【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来挑选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引导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在搭配一件下装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一想,摆一摆

  (l)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那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②学生汇报

  (2)引导操作: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把你们设计的穿法有序的贴在纸板上。(要求:小组长拿出学具衣服图片、纸板。)

  ①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摆,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②学生展示作品,介绍搭配方案。

  ③生生互相评价。

  (3)师引导观察:

  第一种方案(按上装搭配下装)有几种穿法? (4种)

  第二种方案(按下装搭配上装)有几种穿法? (4种)

  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二)排列问题

  1、初步感知排列

  (1)、师:我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到了数学广角,可是这有一扇密码门,(出示课件:密码门)我们只要说对密码,就可以到数学广角游玩了。看小精灵给了我们提示(点小精灵)你们猜密码是什么?

  (2)、学生猜密码(情景预设:有的学生说是12,有的学生说是21。)

  (3)、试密码,打开密码门,进入数学广角乐园。

  2、合作探究排列

  (1)、师问:数学广角乐园美不美呀?(学生回答)它虽然很美,可处处充满着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先到数学乐园里去看一看吧!(点数学乐园)

  (2)、 师:同学们,我们到了数学乐园里 看到了什么呀?(回答)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当一个小魔术师看谁的本领大?谁能把1、2、3这三个数字变成两位数,看谁变得最多?

  (3)、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摆法,师板书。。

  方法一:每次拿出两张数字卡片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三: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

  (5)、小结。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1、握手游戏: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把数字1、2、3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而且不重复、不遗漏。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运动乐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生回答)

  师:看到他们握手,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一下。

  (1)、出示问题

  (2)、小组活动:握手

  (3)、抽生上台表演

  (4)、小结。

  2、乒乓球比赛

  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要举行几场?

  (1)、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

  3、生活乐园

  看来数学广角处处充满挑战一点不假,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生)那我们一起到生活乐园去看一看吧!出示《生活乐园》课件。

  (1)看课件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到数学乐园玩的开不开心?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3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平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

  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 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平衡 3(1,1,1)

  9(3,3,3)

  不平衡3(1,1,1) 2次

  平衡1

  9(4,4,1) 平衡2(1,1) 3次

  不平衡4(1,1,2)

  不平衡1

  平衡1

  平衡(2,2,1)

  9(2,2,2,2,1) 不平衡2(1,1)3次

  不平衡2(1,1)

  9(1,1,1,1,1,1,1,1,1) 4次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

  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拓展提高

  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

  第135页做一做:

  有( )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找次品》教学反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要送给今天表现得最出色的同学,不过其中有一瓶已经被我吃过了两片,送给你们肯定不行,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手做天平的托盘,感知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称一次就足够了。接着

  让学生用五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从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随后,师生小结出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份分一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一定能找出来。第二种方案:有2份分2个,1份分1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能找出来。

  然后通过从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一些的次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接下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样次数最少。

  接着呼应课前的猜想,从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我让学生继续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当数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时,怎样分更合理,从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时只需2次,从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处,及尽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时间仓促,过程太简单,效果受到影响。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4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元,4张2元的纸币及3个1元的硬币,还有一辆标价为8元的跑车。

  (1)买1辆玩具跑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把书中的“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为买“8元的玩具跑车”,在巩固简单组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估算的练习,提高了这道练习题的层次,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综合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3.打靶游戏。

  规则:每一列必须从下往上打,但打哪一列可任意选择。

  (1)像图1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举例:①→③→④→②

  (2)像图2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 教师活动:

  1、 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 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反思12-16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2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8-09

数学广角》听课报告06-25

《数学广角集合》听课报告06-02

数学教学设计07-26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8-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5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8-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