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2 13:30: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名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师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徇脒堵穑?/p>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七、板书设计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情

  事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名师教学设计2

  一、教材解读: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瓷胎独特,十分搞笑。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督导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

  3、导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3、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充满生机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为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透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明白,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这天,咱们就一齐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述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述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述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貌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样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述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能够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明白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仅……而且……”。(迎客松不仅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此刻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样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那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貌,你就必须能读好,必须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必须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齐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补充练习。

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生活:同学们,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一起回忆一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领略一下天窗的乐趣。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慰藉(jiè)一瞥(piē)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朗读。

  着重分析、指导“慰、藉”。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慰”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尉”。“藉”是上下结构,上边是“艹”,一定不能写成“q”。)

  三、再读课文,了解天窗

  1.学生朗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天窗开在哪里?(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四、朗读课文,小组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开天窗?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碰着大风大雨……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2.学生把自己画出的段落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进行批注,还可以写写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天窗的神奇、有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天窗的趣味。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天窗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对相关语句进行品读。

  1.品读:“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课文第4、5自然段的语句)

  夏天阵雨来了时,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把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如果将“雨脚”“一瞥”分别换成“雨点”“一闪”,好不好?(不好。“雨脚”“一瞥”凸显了孩子眼光的独特,令人感受到童心的`跃动,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从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只是闪电、雨,想象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难怪作者说——

  出示课件:“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3.品读“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逼”字读出孩子的心情。

  引导:是啊,孩子还想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再玩会儿,不想休息,也睡不着,他又想起了那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可爱的天窗。这时,天窗又给了孩子怎样的慰藉?

  学生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用双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出示句子)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指名朗读这些句子,学生谈谈感受。(夜的美丽神奇)

  师生共同合作朗读,用声音传递夜的美丽神奇,体会天窗的神奇、有趣。

  小结:看到的只是一粒星、一朵云、一条影,想到的却是夜的美丽神奇,难怪作者说——

  出示课件:“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师生再次走近天窗,从课文的文字中感受这份神奇之美。

  2.齐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课件出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小小的天窗一次又一次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应该被感谢。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夜的美丽神奇、天窗的无限魅力,所以我们感谢写下《天窗》的茅盾先生!

  2.作业:和父母讲一讲“天窗”的故事吧。

  板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内容,体验诗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用诗的眼光观察周围物体,大胆进行艺术想象。认识汉字“绿”。

  3、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仿照诗歌结构,根据个人经验、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彩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些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瞧,老师带来了什么?(眼镜)这是什么颜色的眼镜,这个眼镜很神奇,咦,你看看带上这绿色眼镜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副眼镜,你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蓝色的天空换成“绿色的天空”(4个依次换)三、认识汉字“绿色”

  戴上绿色的眼镜这些东西变成了绿色。出示“绿色”。让每个小朋友念一遍。哎,老师用黑色的笔写的它们念什么呢(绿色)以后我们在认识字宝宝的时候不能光看颜色,要看字的笔画。

  四、集体欣赏诗歌

  1、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了“绿色的__绿色的__……”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你们猜会发生什么变化?(绿色的世界还有没有了)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绿色的眼镜拿掉了绿色的世界不见了,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太阳折射出的光是七彩的,但是射到绿色的眼镜上就把其他的颜色吃掉了,就只剩下绿色了。

  3、如果我换成红色的眼镜只会什么颜色呢?换成黄色的眼镜呢?

  4、我们戴上绿色的眼镜就看到了绿色的世界(集体朗诵诗歌)朗诵1—2遍

  五、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戴上绿色的的眼镜我们会看到绿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红色的眼镜呢?又会看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世界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眼镜,你把看到的什么颜色的东西编进诗歌里面,谁会来把你看到的编进诗歌里?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就会看到的就是__的世界。

  哇,戴上这神奇的眼镜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拿着这眼镜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名师教学设计5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教学难点:

  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

1、比较法

2.拓展延伸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故事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①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②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③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不但不哭,不伤心,反而敲着盆子唱歌。惠子责问他,你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年老死去,你为何没有一点儿情义?庄子辩解说:“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伤,但转念一想,她本无生命,亦无形体,甚至连呼吸之气都没有。后来,从若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气,气又成形,形变了生命。现在生命又变成死亡。这个过程,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现在我妻虽死,但她已回归自然,静静安息在天地的怀抱里,我何必还要悲伤,这就是生命的道理!”

  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

  鲁迅曾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三、学习《北冥有鱼》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ɡ) 鲲鹏(kūn) 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课文和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湛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2.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水运动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精读研讨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北冥有鱼》一文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推己及彼,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布置作业

  1、收集庄子有关故事。

  2、预习第二则

  第二课时

  四、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听课文朗读

  (二)、自读课文故事。

  1、借助课下注释直译课文。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

  于:在。梁:桥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是:这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安:怎么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固:本来

  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循:从…说起本:最初的话题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安:哪里云者:如此如此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之:它,指代鱼之乐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三)、文章的美点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四)、合作探究

  1、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拓展阅读

  徐无鬼(节选)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使匠石斫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宋元君闻之(5),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è):白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祈(zhuó):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斫: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

  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象。

  ⑦夫子:指惠子。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总结

  从《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我们一斑窥豹:《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时有幽默、诙谐之趣,时有汪洋恣肆,浪漫主义风格。

  关于庄子: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六、布置作业

  1、改写第二则故事。

  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名师教学设计6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xx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读准字音恪守(kè)允诺(nuò)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尴尬(ɡān)大发雷霆(tínɡ)

  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éi)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新课导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作者认为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①、②):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③~):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③~⑩):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

  “切记”是切实要记住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3.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这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推理关系,也恰当地论说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感悟精彩句子】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处方”为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2.分析下列语句的论证方法。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这是典型的对比,通过对比,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

  3.理解“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提出优雅风度应遵循哪些准则的问题,引出下面关于优雅风度标准的论述。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指导我们在做人和处世方面有所改进。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第⑤~段,第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⑤~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⑤~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论述的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针对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教读此文,教师采用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首先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再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教养”和“没有教养”的认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谈体会感受。这样学生的认知就深刻起来,而且形象生动得多了。

名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 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名师教学设计8

  一、导语激趣,放飞想象

  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神话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赶快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你的脑中是不是涌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选你最喜欢的.一个想法,编一个精彩的故事吧!

  二、大胆想象,自编故事

  交流评议,取长补短

  1。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同学或老师听,再互相评一评。

  2。全班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大胆、新奇等方面加以评议。

  三、编写故事,独立修改

  四、评议习作

  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体情节等方面评改。

  五、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习作。

  2。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

  六、誊写习作

  1、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2、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名师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进一步美化自己的文章;同时学会调整插入文章的图片大小和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不久,本课内容学生比较陌生难掌握,特别是调整图片的大小及调整文字环绕方向,也是本课的难点、重点。

  【教学方法】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为主线,完成每个教学任务,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设想】首先给学生演示一张图文并茂文章,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分步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将页面分栏。

  2、指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插入收藏的图片和自选图形。

  3.指导学生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颜色和透明度。

  4.指导学生学会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颜色和透明度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

  难点: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以及自选图形透明度的设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操作]通过课件,同时展示两篇文章(凤仙花2和5),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之处,说出自己的感受。导入课题:第10课优秀作文大展览

  二、任务驱动,新知探究

  1.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一:页面分栏)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页面分栏步骤:

  ⑴、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 ⑵、选择“分栏”选项卡中的'“分栏”,单击“确定”。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页面分栏。

  2.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

  ①看书;

  ②与同学交流、探讨;

  3、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二:插入自己收藏的图片)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图片步骤: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自己收藏的图片插入到文章中。

  4.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①看书;

  ②请教老师;

  ③与同学交流、探讨;

  5.交流展示,构建新知

  教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二、三例,通过网络演示学生作品或学生制作以及修改过程,交流学习体会。

  师:你觉得这件作品完成得怎样?那个地方设计的还不够好?你能帮助修改吗? 学生提出意见,修改作品。

  6.反馈小结,形成知识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得真好,下面请你当老师,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你可以边演示边回答。

  (1)你是怎样在你的文章中插入自己收藏的图片,能演示吗?

  学生操作:分别使用自己收藏的图片。

  操作步骤:

  ① 单击“插入”──“图片”──“图片来自文件”菜单命令。

  ②单击所选来自文件图片再按“打开”按钮,即可插入所需要的图片。

  (2)图片的格式是怎样设置的?

  操作步骤是:

  右击“图片”,单击“套件”中的“图片”字样出现“图片设置”对话框。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根据需要选择。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次插入和设置图片的过程,突出本课的重点。

  7.迁移,学习插入自选图形(出示任务三)

  (1)、“自选图形”工具栏

  师:要想画出这美丽的星星,首先必须得找到画星星的工具,那“自选图形”工具栏在哪里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探索家,自己去寻找“自选图形”工具栏。 (学生寻找“自选图形”工具栏)

  师:谁已经找到了,能告诉老师在哪里吗?

  (学生反馈信息)

  师小结:单击视图--工具栏--绘图--单击下方绘图工具、选择图形--在合适位置拖动画出“自选图形”

  (2)“自选图形”设置

  步骤:右击画好的“自选图形”--单击“平面”--设置“颜色”、“透明”

  (3)在文章中插入“自选图形”

  师:自选图形工具栏已经被我们找到了,那怎样在文章中插入自选图形呢,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自学能力,请大家自学在文档中插入星星的自选图形。 (学生自学,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你们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啊?

  (学生反馈信息,请学生解决问题并示范操作)

  (展示学生成果并互评)

  (4)“自选图形”的复制与粘贴(该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自己先操作,教师在点拨、讲解归结)

  三、拓展练习、实践达标

  1、用“自选图形”画标志

  师:自选图形不仅可以美化文章而且还可以画出许许多多的标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标志)

  画禁止直行标志:

  ① 标志的组成(禁止符、上箭头)

  ② 设置自选图形格式

  (学生画“禁止直行”标志,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展示学生成果,师生互评)

  2、课堂巩固

  利用网络教室,试卷测评。

  四、评价反馈

  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文并茂的文章,真为你们高兴!插入图片可以是自选的,也可以是来自文件的。今天我们学的是最基本的操作,和图片相关的操作还有很多,要靠我们同学自己去探索,比如图片工具栏上还有许多按钮,你知道怎么用吗?学好信息技术要多动脑、多尝试、多练习。老师希望你越学越聪敏,越学越灵活。

  板书设计:

  第10课优秀作文大展览

  插入图片(自己收藏的图片、自选图形和“剪贴画” )

  图文并茂 位置合适

  复制粘贴 数量适中

  大小适当 设置精当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行探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课程,它的综合性很强。在教学中,我时刻记着全部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知识的自行探究和主动参与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学生快乐参与,全体参与。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让学生欣赏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

名师教学设计10

  1 春夏秋冬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精心指导,扎实写好每一笔 (教学重点)

  师:生字认识了,下面咱们就来写一写,看谁写得正确、规范。第一步,“读帖”。

  (投影生字:春 冬 花 入 风 雪 飞)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生字,然后书空,记住每一个字是怎么写的。然后,请大家在书上描一描“春、冬、花”这三个字,这就是“描红”。再在书上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就是“临帖”。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生认真书写)

  师:写字,要认真“读帖、描红、临帖”。刚才我们已经做好了,现在找三位小朋友来展示他们写的这三个字。(班长推荐)

  师:我们来看这三个字,大家先看字帖,再看看同学写的字,做做小老师,说说他们写得怎么样。如果好,说说好在哪里;如果不好,说说该怎样改正。

  生1:这个“春”字写得很好,一撇一捺很舒展。整个字写得稳稳当当。

  生2:“冬”字写得不太好看,上面太大了,下面的两点没地方了。

  生3:“花”这个字写得还可以,但是最后一笔竖弯钩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的确,“春”字最容易把三个横写得一样长,“日”写得小小的。我们要把第三横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舒展开,“春”字这样写就漂亮多了。我们要把每一个笔画都写好,看好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还要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看老师来写一写。

  (师范写生字,生再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师:记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赏析: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教师更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本案例中,教师的指导是扎实有效的。老师严格按照“读、描、仿、临”的规律去做,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帖,认真书写,再通过学生做小老师的方法,指出学生写字的优缺点,教师点拨,指出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让学生“恍然大悟”。教师还非常注重示范的作用,通过现场书写,为学生直观呈现了整个字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有“法”可依。

名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二、课堂探究

  (一)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范读,感悟思考(结合背景)《迷娘》(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读

  (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情赏析第一小节

  1.合作探究一:阅读《迷娘》第一节内容,分析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迷娘》写出了柠檬花,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梢头高昂的月桂(柠檬花就是柠檬树体上开的花朵,然后结成果实柠檬,相传是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少女圣维维亚纳之花,少女为护教而丧失了性命。桃金娘是美神维纳斯的神树,是爱情的象征。月桂是阿波罗的神树)。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写出了故国的宁静、神秘与美好。

  表达了三种情感:

  ①表达了对意大利这神奇的国度的深情迷恋与无限向往,流露出隐隐的神秘之美,给人以辽远而朦胧的美好遐想,表现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②同时,对于迷娘来说,意大利是那么美好,又表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③再者,也表达了迷娘复杂的情感中对恩人麦斯特的真切爱慕之情,赋予“桃金娘”、“月桂”以象征意义,既有那种抑制不住的迫切倾诉,又有含蓄羞涩的流露。这里迷娘呼喊麦斯特为“爱人”已经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关系,多少感恩,报答之情都蕴含其中。为什么迷娘如此感情激动呢?一个流浪的孤儿面对收养自己的恩人,多少辛酸,多少漂泊,多少凄凉的经历,怎能不在她的心中激荡,正是这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引起我们深深的震撼。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赏析二三小节

  1.合作探究二:

  诗的二三节写了哪里的场景?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第二节写出了宏伟的建筑物,它由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构成,这些意象是她的幼时的家园,所列举的意象明亮温暖,具有浓厚的罗马哥特式建筑的风格。这是作者提到“恩人啊,我愿同你前往”,由“爱人”转变为“恩人”,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既有对麦斯特的爱,又有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三节中迷娘在经历一条崎岖而又充满风险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云径、山岗、觅路前进的驴儿、岩洞、危崖、瀑布,这条路危险曲折,是她离开祖国和故乡的道路,也是她回归故园的道路,表达迷娘思乡和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

  3.合作探究三:副歌结尾完成了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转变,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是三个人,爱人可能是她依恋的人,恩人可能是麦斯特也可能是给过他温暖的人,而父亲则是养育他的人。

  ②是一个人,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麦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艺

  1.合作探究四: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歌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特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了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复沓叠唱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结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语气上,它起到强调作用;结构上,起圆合作用;内容上,丰富诗歌的内容。

  2.学生齐读复沓部分。

  (四)复读诗歌,感悟诗韵三、本课小结不管是意大利优美的自然景物,还是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还是沿途凶险的风光,这一切令人魂悸魄动的景物,引起了迷娘深深的思乡之情。在迷娘看来,意大利是她的理想的王国,那里没有痛苦、没有贫穷、没有欺凌,有的是光明和幸福,自由与欢乐。这实际上反映着诗人歌德对意大利出自内心的憧憬,正是他对当时现实和环境不满,追求光明未来的心绪的一种艺术体现。当然诗人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一种理想。

  四、迁移拓展赏析《迷娘》之二、之三。迷娘(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曲(之三)

  别让我讲,

  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

  日出会驱散黑夜,

  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

名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和上网等途径,了解合欢树。

  2.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相关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

  2.散读课文,初步感受:史铁生传递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三、品味母亲的形象美

  1.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2.圈点,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

  3.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通过母亲的神态、行为、语言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3.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结合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对母爱的阐述“母爱是无条件的”,引出思考,本文这个“无条件”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4.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名人名言: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国巴尔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意大利但丁

  ……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她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让我们深情地道一声“母亲,您好!”“妈妈,我爱您!”

  四、赏析文章的构思美

  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1.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

  共有四处:(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2.深入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相机点拨。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

  (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4)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注意从课文中找依据)

  要点:(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3)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4)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五、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由此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六、布置作业:

  1.查找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摘抄在阅读笔记上,诵读品味。

  2.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写一篇随笔。参考话题:(1)与史铁生对话(2)由史铁生想到的

  板书:

  感悟生命

  一亦

  枝子

  一亦

  叶母

  总合

  关欢

  情树

  教学说明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圣贤先哲思考过生命丰富的内涵,许多文人学士写过阐释生命多重意义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纪里,善良的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生命这一人类的重大主题。然而,一些人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误解生命、轻视生命、虚度人生。《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怎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母爱?作者选取合欢树作为情感象征的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也正是本文教学重点所在。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话,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与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体现教师适时点拨和对学生肯定鼓励的积极作用。

  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张扬读者个性,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二期课改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我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重点突破,重锤敲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热烈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撞击、道德的陶冶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名师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jūnì)歌谣(yáo)契合(qì)

  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

  (2)词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8~13):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交流点拨】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交流点拨】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3.布置作业

  (1)本文是节选的一部分,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外找来读一读。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写文字传达所见所感想象文字读读者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之后,有助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延伸设计难度过大,还需要不断改善。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课下要积极沟通。

名师教学设计1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资料助读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后又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一词多义。

  (1)之:

  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2)往来:

  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5)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四、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走进文本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有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在文章最后却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9、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走进主旨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

  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五)走进写法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课堂小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六、板书设计

  山→水——→陋室

  设喻引题比喻起兴

  仙→龙——→德馨

  环境优美(景清幽)

  陋室不陋交友高雅(人不俗)

  生活情趣(事高雅)

  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君子之德)

  第2课时

  学习《爱莲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资料助读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终生未离开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一词多义

  (1)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读xīān)

  (2)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

  (3)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4)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5)远:①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四、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进文本

  1、请完成表格。

  莲的特征君子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

  濯清莲而不妖仪态庄重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

  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五、课堂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六、板书设计

  菊——→隐逸者——→惜

  正衬

  生长环境

  莲——→君子 体态香气 爱

  风度气质

  反衬

  牡丹——→富贵者——→厌

名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1.【出示课件2】

  猜谜语:花下树旁正相会(打一树名)。

  你猜出来了吗?(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赞美白桦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今天我们来学习《白桦》这首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白桦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白桦树。【出示课件3】(出示白桦树图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谢尔盖8226;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71;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X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

  生字:绣潇绽朦胧晖徜徉

  桦涂茸穗寂霞抹

  词语:白桦毛茸茸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穗”,翘舌音“绽徜”。

  ②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绣潇穗霞”

  “绣”左窄右宽,第九笔是横折折折钩。

  “潇”左窄右宽,注意第十笔之后的笔画是:竖点点撤竖。

  “穗”左窄右宽,两部分部分组成“禾+惠二

  “霞”上窄下宽,上面是“雨字头",不是“雨”,注意书写笔顺:横折横竖横横横折横横撤捺。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示课件7】

  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微于,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来得很慢。

  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辎眼。

  茸茸:细毛丛生的样子。

  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4)齐读词语。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二)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1.本文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写了什么?【出示课件8】《白桦》一诗一共有4个小节,

  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

  第三节写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的美。

  第四节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

  四、课堂小结

  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读这首诗,认识并会写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通了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出示课件13】

  1.听写词语:白桦毛茸茸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

  2.《白桦》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现在请大家翻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出示课件14】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1)看到的是“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板书: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2)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板书:想到:高尚人格)

  (3)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情感:热爱之情)

  4.读一读,选择以下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课件15】

  洁白的流苏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晶亮的雪花银色的光华白雪皑皑的树枝预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

  (1)这是一棵白桦树,枝头毛茸茸的,一串串花穗起绽放,洁白的流苏美如画。

  (2)傍晚,这棵白桦树在在灿灿的金晖中,闪着晶亮的雪花。

  (3)早晨,姗姗来迟的朝霞,又在白雪皑皑的树枝上抹了一层银色的光华。

  三、再读课文,总结特点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3.诗歌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特点:【出示课件16】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板书:高度概括抒情言志丰富的想象具有音乐美)在总结新诗特点的环节,旨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总结新诗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出示课件17】

  梨树(希尔达8226;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

  从地面升起

  我的手够不着

  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

  我手够不着

  你花团锦彼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

  没别的花能从如此罕见的白银

  再分离出白银

  哦,洁白的梨花

  你一簇簇花团

  怒放在枝头

  用你紫色的心

  带来夏天,带来成熟的果实

  2.师: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大家分享。

  3.同学们,学习新诗,我们分享了白桦的美,领略了白桦高洁的品格,体会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白桦【出示课件18】

  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想到:高尚人格

  情感:热爱之情

  新诗:高度概括抒情言志丰富的想象具有音乐美

  教学反思

  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足之处:

  不过,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名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习名师教学心得体会06-28

名师教学视频心得体会12-06

学习名师教学心得体会08-18

名师的课堂听课报告06-25

名师工作总结12-29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炮手教学设计01-23

社戏教学设计01-24

《散步》教学设计01-25

夏教学设计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