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8-15 10:09: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1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xx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投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 疟子 飒飒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议一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师:老人身上就没有让大家不喜欢的地方?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师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板书)

  同时,这个人物想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板书)

  五:角色体验,说出所想

  师: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二菱,你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你会怎么想呢?把你心中所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投影:说一说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引导两生交流、点评

  六、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投影:品一品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此时投影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风格

  七、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投影:结束语。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2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自主学习: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

  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当堂检测: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3、“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4、“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6、“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作业练习: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3

  导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

  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

  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2.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 ,作者是 ,他是 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

  3.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都能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课堂学习

  一、活动·研讨

  交流碰撞

  1.初读课文后,理清本文的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

  情节:

  2.

  找出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文中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的(标注在课本上),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理解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各抒己见

  1.标画本文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怎么不介绍他的名字?

  问题聚焦

  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课堂检测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题目,体会本文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芦花鞋》教学反思02-19

《芦花荡》读后感02-28

优秀教学设计08-06

教学设计优秀08-13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古诗教学设计[优秀]05-15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11-29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11-26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09-05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