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
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检查学生的学案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是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他童年时一直没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善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
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
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 ,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理由。或有哪句诗不理解,划下来一起探讨
六、小组展示,教师指点
参考:1、山的那边是海。大海象征理想、信念。 群山象征重重困难。 爬山象征坚持不懈奋斗。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运用。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历尽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问题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七、总结与提升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让学生围绕诗歌内涵,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师寄语: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们健康成长。
语文教案 篇2
一、案例背景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述。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二、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颐和园、长廊、画舫、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堤岸、远眺、雕刻”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录像介绍景点,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看录像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短片,希望同学们喜欢。(放映颐和园的录像)
抽生交流:你知道短片中的景点是哪里吗?短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说出这里的一两个景点吗?
生交流时,师出示《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生读课文,师评价朗读
3、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游览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自读感悟
学生借助《颐和园》学习网页自学课文,边读书边欣赏边体味:颐和园的美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二)交流心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点击不同的段落。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理解描写长廊的段落(课件出示长廊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1)出示长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出示长廊上彩绘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使学生感受理解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
(3)出示长廊两边花的图片,感受长廊一年四季的美。
2、理解描写万寿山的段落(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
(1)出示佛香阁与排云殿,使学生认识这两处建筑的构造及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
(3)理解站在万寿山上,向下望、向正前面、向东远眺都可以看到什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万寿山的位置以及它周围的景色)着重出示图片并推近镜头理解昆明湖的静和绿,让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感受颐和园的美。
3、理解描写昆明湖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出示长堤、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小狮子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湖的美景.并引导学生理解“雕刻和姿态不一”的意思
(三)阅读指导
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如何用优美动情的声音来表达颐和园的美。
四、选读课文,情感升华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读给同学听,或者背诵积累。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颐和园其他地方的美景、名人对颐和园的评价、颐和园相关的典故等。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说也说不尽,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了介绍。
2、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他景点,仿照课文进行描写。
六、在线测试,自主选择作业
出示不同类型的作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1、师导: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播放课件“美丽的春天图景”。提问:小朋友,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会做些什么?
3、春天要做事情真多,你看,这群可爱的小学生们在干什么?他们干得怎么样?
4、引出课题:对了,植树的季节到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植树 季节》。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题:植树的季节。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待教。
(2)讲一讲读懂了什么?、3教师简笔画一棵小树,教师动情地描述:今天我们有来种下一靠小树,希望大家能用心地学习,为小树提供知识养料,让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三、品读课文
1、教师提问导读:春天是植树 季节,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请大家找一找,再认真地读一读。
(1)指名反馈,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说说,从第2自然段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3)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体会:春天里,春雨滋润着大地,阳光温暖着大地,是一个最适合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2、教师小结、导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赶快趁着这大好春光去植树吧!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文中对“我们”进行了哪些动作描写?请用笔画出来。
(3)指名反馈。
(4)教师小结:文中只用了四个动作词就写出了“我们”种树的过程能够,这四个动作词用得太准确了,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
(6)教师导言:植树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快乐,当风吹动“我们”的红领巾,仿佛是树上开放了红红的花朵。
(7)学生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出种树的快乐。
(8)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将“红领巾”比作“一朵朵红花”,表达了“我们”
对小树苗的祝福与期待,有写出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教师设疑导读:“我们”为什么要种树呢?大家能否从第4自然段中寻找到答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交流
各自读的阅读理解。
①爷爷奶 奶在山上植树,大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②爸爸妈 妈在路旁植树,大陆撑起遮阴的大伞。
③我们在郊外植树,这里将是一片青葱翠绿。
(3)教师小结:文中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植树可以绿化山林,可以为人们遮阴乘凉,可以美化环境,看来,植树的意义真大呀!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读出对树木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说说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
2、教师小结: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爷爷奶 奶、爸爸妈 妈,还有“我们“都积极地参加植树造林。在这里,教师要送给大家三句名言警句,请读一读,记一记。
(1)十年树木方成材。
(2)毁树容易种树难。
(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学生回到文中,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拥有美好生存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每一棵成长的树木,让我们也趁着春天这大好时光,亲手栽下一棵小树,用心地将它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
六、布置作业
1、亲手栽种一棵小树。
2、设计提醒人们保护树木的广告语。
3、选用课时作用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3.了解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解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的奇特的植物,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杜鹃、莲花、……)我知道有一位现代作家秦牧他和你们不一样,他喜欢浑身是刺的仙人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仙人掌这课(板书)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有语气、形象的说出仙人掌让学生想去学)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快速打开书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仙人掌的?
生:(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奇特的植物!)(板书:顽强、奇特)
(培养学生学会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仙人掌的特点)
(1)出示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2)对比读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仙人掌,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学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嘿”字,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3)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解决“嘿”的读法。
(“嘿”在生字表中的读音为一声,在此处因为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声调可以有所差别。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到更能表达赞美之情。)
2、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奇特的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A. 指名说。
B. 生:四方面
1)、坚韧的性格
2)、自我保护能力强
3)、再生力强
4)、花朵美丽(老师适时板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全班同学在一起交流,先告诉大家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到的?再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很可能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谈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安排学习的顺序。)
第一方面:不怕恶劣的环境 性格坚韧
朗读重点句: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的叫喊道:“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这里繁荣生长吧!”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谈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出示课件(一株仙人掌在硗瘠的 泥土上生长,绽放着艳丽的花朵)
如果它有语言,会向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
(学生谈自己的想像,对仙人掌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同学们像想的太好了,这句话你们已经理解的很深刻了,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读得很好。(出示朗读重点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
(5) 你们都能把快乐地叫喊读出来吗?咱们一起试一试。师生对读(学生读仙人掌的话)
(6) 我们要是不看着书,你站起来快乐地叫喊,再加上手势,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得更好。(学生背仙人掌的话,教师读前边的语言)
第二方面:自我保护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学生朗读时“什么野兽”“什么害虫”的读法,比较,找到最佳读法。)
(2) 全班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3) 指名读。
(4) 把自己的感受读一遍给同桌听。
第三方面:再生力强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2) 教师范读,学生评读(“不”“落地生根”为评读的重点)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5) 这样顽强的奇特的.仙人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多好呀!把这部分背下来。(学生练习背诵)
(6) 谁来背?要是带着感情就更好了。指名背。
(7)你们还想背。那好,老师起头,你们看我的手势,一起接着往下背,带着感情更好。
第四方面:花朵鲜艳
朗读指导层次
(1) (看课件,激情。)仙人掌开花,有的一株上开一朵,有的开几朵,还有的甚至要开十几朵呢!
(2) 现在你们再来读这部分,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 指名朗读
(二)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读中悟法)
1. 这篇文章与以往学过的状物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浏览课文,勾画拟人句
3. 汇报所画的句子
4. 文章用拟人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 换人称朗读,把文中的“它”换成第一人称“我”。你们说一说应该带着什么感情?(自豪、骄傲)
6. 同学们喜欢哪方面就换人称地朗读哪方面。
7. 指名读一方面
8. 全班合作读全文,分别指名4名同学换人称读四方面,其他同学读开头一句和“历代的人们…….”一句
9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不可能成为一株人掌,但是……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仙人掌地精神;
但是,我们可以做像仙人掌一样的人;……)
10 文章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前面为什么还要写松柏、梅竹、莲花、篱菊呢?
(在对比中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1.所以,仙人掌尤其应该享有人们的赞美!那我们就一起来赞美仙人掌!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读出赞美之情)
三、语言训练(在积累、运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1.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 )的植物!”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句子填在括号里来赞美仙人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表达出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谈话:由于本文是秦牧的原文《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及选的章节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响表达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文,体会作者除了要赞美仙人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赞美:海岛上的战士
提问:为什么文章前面先写仙人掌?这叫 什么写法?(借物喻人)
五、在作者的眼中,仙人掌尤其值得赞美,在你的眼中也一定有值得你赞美的植物,赞美它的什么品格呢?留给同学们思考,在下一节课的作文训练中,再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写事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恰当选材,突出文章特点。
3.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将事情记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恰当的选择写作材料。
2.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初拟作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课前预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人发现了长着脸谱的南瓜。有一户人家的大花猫和小老鼠竟成了好朋友……像这样有趣的事儿不胜枚举。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二、指导课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新奇有趣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有趣的`事。
1.认真交流,共享素材。
⑴小组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趣事。
同桌练说(要介绍得知趣事的来源;要突出这件事的有趣;要详细的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⑵全班同学交流趣事。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练说。在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素材。
2.明确写作要求,初步完成作文。
⑴同学们,请你选择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篇作文。
⑵练习写趣事,要明确中心,指导学生在书写行文时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真正写出趣事的“趣”以及自己对趣事的真实感受。
⑶学生练习起草,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草稿,誊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互相阅读,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该交待哪些方面内容?(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应特别介绍清楚?)
二、学生自读草稿,各自朗读修改。
三、小组互读草稿,互相修改。
四、誊写作文。
五、教师批改后讲评,生再改,订正错误,并最终誊写在定稿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本次习作情况,给予表扬,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二、复习习作要求。
三、优作欣赏。
四、各自修改,订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
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景
悲(对比)变——农村破败人际隔膜
人
教后反思阅读经验积累: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教案 篇7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渎,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B?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1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1)比较组词:
倚( ) 模( ) 贡( )
依( ) 摸( ) 供( )
(2)完成作业本1、2题,课后第5题。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古诗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