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0 07:02:3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初冬》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三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作者恰当运用了对比、比喻、重叠词等手法,描绘了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深化词语的理解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下列举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白茫茫”一词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浓雾弥漫时的景象,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像这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就叫“白茫茫”。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茫”来形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词义再回到生活中具体运用,进一步建立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联系上下文。文中描写雾中和雾后的太阳光,分别用了“发出”和“射”两个动词。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这两个词各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与课文的联系中使之明白用“发出”是因为太阳被大雾遮盖,光线弱,而“射”则强调出雾散日出后光线很强。

  3.运用比较。教学“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不清了”这句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句中一个用“望”一个用“看”?这两个词在句中能交换吗?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两词的细微差别。4.利用直观。

  理解“光芒”一词,教师画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强·烈的光线。与前文“淡淡的'光”相呼应,强调出雾散后太阳的变化。

  二、教给多种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课文分别在前、中、后三处运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为突破口,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这一写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现的比喻句是:“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步骤如下:

  1.联系第一段思考: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为什么把雾比作纱?它们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纱演示。(纱和雾都是白色的;透过纱和雾看景物都有朦胧感;纱质地轻软,雾很飘渺,给人的感觉相似。)

  3.你觉得用上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这个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出了雾的颜色和在雾中的感觉,言简而意丰。)

  4.指导朗读。“一层纱”读轻一些,“模模糊糊”要读得重一些、慢一些,显出在雾中努力张望的样子。把以上学法总结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们哪些方面相同。③说一说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④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二句:“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采取学生自学一步,教师小结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把太阳比作火球?帮助他们抓住雾中这一特点,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

  第三句:“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仅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如学生明白了柿子与红灯笼在颜色、形状上相似,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柿子与灯笼所处的位置。

  另外,本体“·许·多大柿子”和喻体“·一·个·一·个红灯笼”两者间还存在着数量的对应。此外,在学科活动中还应把这一知识点用游戏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师提供图片,以找朋友的形式连起本体、喻体说一句话。通过比喻句辨析,了解本体和喻体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类事物等方法。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比喻句的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诱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热情,把情感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引导小学生唤起自身的体验,把课内语文实践获得的知识、方法、经验迁移运用到课外语文实践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幕” 、“临”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识记数量较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产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CAI课件或多幅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上网收集北京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谈话激情

  1.谈话:孩子们,我们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美丽的北京”)

  2.谈话过渡,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其实啊,夜晚的北京也是很美的。有位细心的阿姨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北京美丽的夜景描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2课。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一开始上课,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播放北京名胜古迹课件或展示图片,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开课,激发师生互动,通过对已学内容的复习唤起学生的情感基础,使学生产生向往的积极心态。这样的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篇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不认识的字立刻请教拼音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在初读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侧重于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语言。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1)教师: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你们认识了吗?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一张一张地摆在桌面上,把自己认识的生字读给旁边的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伙伴合作学习法学习生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谁愿意把自己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请小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大家读。)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不带拼音的生字。

  教师:去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会读的小朋友请大声地读出来;(教师指读几个生字)不会读的小朋友也跟着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学生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北京夜景的美丽,指导赏读

  1.教师过渡:真棒!看来小朋友们个个是识字大王。老师相信,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夜晚的北京的?

  2.学生默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每一节用一句话说说主要意思。

  4.交流反馈,集体评议。(预设答案:①每当夜幕降临,内镜就亮起来了。②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四周很美。③写环形路美。④写王府井真美。⑤写故宫真美。)学生任意讲,一句两句皆可。

  5.播放课件(或挂图)“不夜城──北京”。教师: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北京的夜景吧!(看课件(或挂图):“不夜城--北京” )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融声、光、色彩为一体的.有关北京夜景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能够很投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6.请学生用横线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课文,你觉得写得优美的地方,就用横线画下来,边画边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声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哪部分精彩就欣赏哪部分,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然、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你能把自己觉得写得优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吗?

  7.相机欣赏有关课件(或挂图),指导感悟、赏读以下好词佳句。

  看课件(或挂图):长安街新夜景及词语、句子。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

  教师:瞧,这就是夜晚的长安街。每当夜幕降临,长安街两旁漂亮的路灯把这十里长街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川流不息的汽车闪烁着点点灯光,使长安街像银河……(学生接读:从天而降。)多美呀!谁能把这句话读得很美呢?(指名读)

  (2)教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银河正从天而降呢!

  (3)教师和学生比赛读句子。

  (4)女孩子来读一下。大家一起读。(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发其丰富的联想,通过观看课件、老师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夜晚长安街的美景,激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学生便被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5)过渡:还有比这更美的地方吗?

  看课件:

  天安门城楼及词语(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句子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教师引读:我们来看,在灯光的照射下,天安门城楼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齐读: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2)谁想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3)教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这句话读懂了。

  (4)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5)过渡: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课件出示:立交桥、句子。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教师:多美的立交桥呀!谁能够读得让大家感受到立交桥很美呢?(指名读)

  (2)教师:“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么说?【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我会说: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道道彩虹。

  (好似、就像、好比、好像)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 ──────—。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美读的同时注重语文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意思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自由练说,感受夜晚北京的立交桥的“美”。

  (3)过渡:是啊!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生接读:道道彩虹)。

  (4)你还觉得哪个地方最美,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

  “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5)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学读: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生接读: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6)让我们再美美地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测读,组词。

  2.指导记忆方法

  ①形近字记忆法

  夺( )雄( )里( )勾( )

  奇( )谁( )单( )句( )

  ②熟字加偏旁部首法

  分 十 扌 → 扮 乐 十 火 → 烁 吕 十 宀 → 宫

  皇 十 火 → 煌 韦 十 亻 → 伟 付 十 广 → 府

  ③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复习内容:

  复习各种类型的句子,修改病句,造句。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本学期学过的各种类型的句子,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会用部分词语造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育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复习重点:

  复习句式的改写,练习修改病句。

  复习难点:

  掌握各种类型句子的改写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复习各种类型的句子。

  指名说说反问句、疑问句、陈述句各有什么特点?说说怎样改写把字句、被字句。

  三、练习

  1、改写句子:

  (1)小明完成了作业。

  把字句:

  被字句:

  反问句:

  (2)这没什么可怀疑的.了。

  反问句:

  (3)你把这本书拿给老师。

  改为有礼貌的句子:

  2、扩写句子:

  ①()沙滩上有()的贝壳。

  ②()公园里有()花。

  ③()同学们()玩游戏。

  3、修改病句:

  (1)报名参加“卫生突击队”。

  (2)朝霞把大地染得

  (3)厚厚的白雪一大片庄稼

  (4)你是中队长,应该严肃要求自己。

  (5)奶奶常谈起过去的往事。

  (6)那达慕大会上那场景可真热闹。

  (7)参加联欢会,心里真高兴。

  4、造句:

  不约而同

  像……像……(造比喻句)

  自豪

  灿烂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哪位同学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投影出示句子练习)完成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六上语文教案回顾拓展三。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3.推荐课外读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交流平台,体会课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些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板书预设: 诚信

  轻诺必寡信。

  民无信不立。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

  2.板书:回顾·拓展三

  二、学习“交流平台”,分享精彩片断1.先做后交流人物美好的'心灵

  桑娜和丈夫——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残疾青年——善良、宽厚,不计个人得失,关心他人读书,

  老教授——无私地关心、鼓励下一代成长

  苏珊——善良乐观,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2.课文是如何通过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呢?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学生交流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教案《六上语文教案回顾拓展三》。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3.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4.阅读作业本6短文,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句子,表现出了什么?

  三、学习“日积月累”1.师:同学们,我们仔细阅读后面三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三个主人公为了帮助人,都做了一件共同的事。善意的谎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是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学生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给出意思,竞猜名句。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朗读成诵。作业本上填空题。

  6.鼓励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名言警句。

  四、课堂总结

  针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而表扬、批评和鼓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