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能用有时候??时候??、??在??在??在??在??来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3、熟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梅花的精神。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发现识字方法,激趣识字。
学生反复自读每组词语,说一说从这几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然后小组采用不同行式进行熟读这些字词。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识字游戏“开火车”。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迎上去 穿衣裳甩甩头 追上去 披红袍 摇摇头
2、在小组内演一演。
3、每一组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
4、句子练习。
(1)学生自由读一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同桌互相用“有时候??时候??、??在??在??在??在??”来说一句话。
(3)请同学在全班交流练习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1、先观察,同学们互相提醒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请学生描红,描红以后再说说自己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4、进行全班评比。
口语交际一:有趣的'动物
【魔力话题】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你们知道吗?动物王国,那可是一个充满奥秘,有趣的王国。比如:鹦鹉会说话;萤火虫会发光;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了解、探究、发现动物们那些绝技和有趣的地方。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有趣的动物。
【思维爆破】
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绝技和有趣的地方。
【交际魔方】
模仿一:借助思维导图,观察发现动物的特点。
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观察动物(实物、视频),发现动物的某特殊本领与奥秘,以及有趣的地方。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再说说它有趣的地方。
二、说说动物的外形+有趣的地方。
三、观察、发现、小组讨论,说说动物外形+有趣的地方。
有趣的猫
大家好!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猫)。我觉得猫最有趣啦!
传说猫还是()的师傅呢!你知道吗?猫的胡须可以(),猫的瞳孔(),猫的脚掌下面还有(),走起路来(),这样就可以(出其不意)地抓老鼠。哈哈!黑猫警长够神吧!有趣吗?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奇特有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知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
2.重点指导"庭,迅,速"这三个较难的字
3.想办法记珠这8个字,可以组词,说句子
4.练习写字
5.师3,巡视,评价
三.发散思维
1.读了这篇童话,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谈一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把搜集的资料读或讲给大家听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词语
2.读后评价
1.认真观察这8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书空练习
3.利用组词,照句识记生字
4.练习写字,写完后互相评一评
5.再练习写字
1.谈感受
2.认真听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我的.家在月亮上
当秋千
我的家在月亮上―― 和玉兔玩
吃星星果
飞到老家
……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家庭中快乐的事,夸夸自己的家,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庭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1.生字、词的幻灯片。
2.每个小组准备白纸一张,用于课后考虑题一。
第一课时
↘导入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
“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的类型、新的品种)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多少种新型玻璃?等等)
↘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a.同学自学生字,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b.出示生字、词的幻灯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推荐、解答。
认读:盗窃、嫌疑、夹丝、粘、噪音、废水、平安无恙、藕断丝连
重点理解平安无恙:平安,安平稳稳地,没有受害等词语。
3.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型( )费( )付( )
形( )废( )寸( )
占( )绸( )阻( )浅( )
粘( )调( )祖( )践( )
4.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如:特殊(shū)、仍(rān)然、即(jí)使、调(tiáo)节、处(chǔ)理、奇迹(jì)
↘探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考虑: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2.推荐:在全班推荐自身的读书体会。(课文共写了5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复习、巩固、听写8个生字
第二课时
↘回忆、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窜进了陈设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盗窃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和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几种新型玻璃?
↘精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默读第1自然段。考虑: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特点:自动报警作用:防盗
理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2.读课文,仿照第一自然段独立考虑其他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填在书上)
3.小组进行推荐。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格,组内同学互相推荐,一起设计表格、填写表格。
4.全班汇报,老师板书。
5.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们把自身了解到的内容说一说,请你用自述的方法。(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就是自身介绍自身)。
小组互相说,全班推荐。
6.探读课文,归纳说明方法:
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明确要求,拓展练习
1.现在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今天我们也来发明一种新型玻璃。请你仍然用“自述”的方法说一说。
想一想,你设计的新型玻璃可以用在哪?请你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
2.分组推荐自身的设计方案。
3.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在全班汇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认知目标: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情感木: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 臆断(yì)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翌日(yì)
愕然(è) 窒息(zhì) 宽宥(yu)
笃信(dǔ) 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象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有关“知识”的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是人们的爱让小作者脱离危险,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并从作者童年的这段往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 理解满山遍野、抽搭、拽等词语的意思。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会写的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掌握多音字:卡。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3—8自然段,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并从作者童年的这段往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满山遍野、拽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全班齐读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展示课件第二屏)
(二)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自由读文,画出本课生字词。
(二)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三)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四)汇报自学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并口头组词。
(五)教师重点指导:
1. “卡”字是多音字, 口头组词。
2. 注意“瘦”字中“叟”的笔顺和笔画;杂字上边的“九”字,一撇上不要加点;“盲”字上边的“亡”不要多写一点。
3.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后齐读。(展示课件第三屏)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后思考: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我”是怎么坠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四)出示句子及课文41页的插图: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读后互评朗读。(板书:哭喊)
五、小结
六、作业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激情导入
(一)齐读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开火车读词。(展示课件第三屏)
(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回忆当时的情景。(展示课件第四屏):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二、品读课文重点段,悟情悟境
(一)学习3—5自然段。
1.抓住重点句,自主学习 自由读3—5自然段,思考: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却仍然坚持着,坚信着。“我”在坚持着什么,坚信着什么? (板书:坚持 坚信) 2.汇报自读情况,悟情悟境,品读句子。
(1)“我”在坚持着什么?
①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展示课件第五屏)
②换词理解:“拽”的意思。
③谁能通过朗读为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读后互评朗读。
(2)“我”坚信着什么?
①谈话: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了危险,你的亲人会来救你吗?
②带着这样的信念读句子: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展示课件第六屏)
③拓展说话:小作者这样坚信自己的亲人会来救自己,说明他的亲人平时对他怎么样?他的亲人平时是怎样关心他的?进行说话练习。(展示课件第七屏) 当我生病时,外婆 。 当我 时, 。
(3)出示句子: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展示课件第八屏)
(4)指导朗读:正是亲人的爱让“我” 坚持着,坚信着,让我们带着这份爱读句子。指名读后分小组读。
(5)指名读后分组读,齐读。
(二)学习6—7自然段。
1.自主学习,读练结合。 正像“我”坚信的那样,“我”的亲人来救“我”了!这时,“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我”听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看到的句子。(板书:看到 听到)
2.指导读法,阶梯朗读。
(1)“我”听到了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我”听到的声音的特点吗?
出示句子: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展示课件第九屏),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特点。
(2)我们读好了关键词就能读好句子,让我们把这声音放到句子中去,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指导朗读,读出呼唤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特点。(展示课件第十屏)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声音是“我” 急切渴望听到的,指名读并自我评价后,请会读的同学起立读。
(4)拓展说话:听到这喧哗声,我想来找小作者的人一定很多,哪些人会来找他? (5)创设情境练说:如果你就在这寻找的人群中,如果你就是小作者的外公、外婆、是他的哥哥、姐姐,是他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呼唤他?请你来试着呼唤一下吧。
(6)深化理解,再读句子:同学们,从你们的呼唤中,我听到了多少焦急、担忧、多少关爱啊!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7)自主品读:我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该怎样读?(展示课件第十一屏):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学生自由品读后再指名朗读,读后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8)齐读。
(9)课件展示火把由一线,然后看到一片,一大片最后变为满山遍野的景象。深化理解“满山遍野”一词。(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10)拓展说话练习。(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满山遍野的( )。
请用“满山遍野”说一句话。
(11)天色越来越暗,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如果是你掉在这井中,听到这声声呼唤,看到这火把满山,你是什么心情?带着体会读句子:顿时,我泪如泉涌。(展示课件第十四屏)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板书:泪如泉涌)
(12)配乐朗读第六自然段。(展示课件第十五屏)
(1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啊,这泪水中包含着多少感动,多少激动,真是百感交集!此时,我的身体是冰冷的',心却是温暖的,泪更是热的!
同学们,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第七自然段吧。全班齐读第七自然段。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本来以为只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会来救自己,可是,让他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
(二)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句子末尾叹号表达的感情。(展示课件第十六屏): 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
(三)就让我们带着感情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吧。指名读后齐读。 (展示课件第十七屏):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
三、情感升华,再读课题
(一)(展示课件第一屏),教师在课件的背景音乐声中与学生交流:在这寂静的黑夜,看到这满山的灯火,也许你感受到的是它的绚丽,但在此时,在小作者的心中,看到这满山的灯笼火把意味着什么?
(二)指名带着体会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一)过渡:课文学到这里结束了,爱的传递却没有结束。作者在这灯火之夜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感谢人们的爱。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得到过很多爱。
(二)你想对那些曾经关心、爱护过你的人说些什么呢?说话训练:(展示课件第十八屏): 让我为那些关心、爱护过我的人:
1.唱一支歌
2.诵一首诗
3.写几句话
(三)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练说,再指名说。
五、总结
六、作业
(一)用“满山遍野”写一句话。
(二)像小作者那样,把自己得到别人关心、爱护的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坚持 听到
哭喊 泪如泉涌 坚信 看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流浪汉”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用处以及管教方法。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科普作品表达的科学严谨与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课题。
2.认识作者。
3. 出示词语,指名读。
4.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让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标注到字的上面。你都查到了哪几个字的字音?
5.出示句子指名读。
二、揭示课题,认识“流浪汉”
1.我们预习过课文了,知道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板书:灰尘)
2.灰尘怎么成了空气中的“流浪汉”呢?(出示第一节)自己小声读第一小节,抓关键词语,找答案。
三、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通过预习课文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到黑板上。
3.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顺序给每个内容排排顺序。(学生到黑板上标序号)
4.根据板书,梳理课文结构。
5.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研读品析,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1.灰尘很小
(1)默读第二节,读完后用“——”划出描写灰尘大小的句子。
(2)学生交流。
(3)作者用了这两个数量词具体地写出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很小,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列数字。
2.灰尘多少。
(1)学习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2)从“一酒杯”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3)读句子。
3.灰尘的来源
(1)文章从这五个方面介绍了灰尘的来源,所以这里用了分号把它们分隔开来,(分号翻红),可是这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原因?
(2)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表达的严谨。
4.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灰尘的知识。
我们也来试试。 把句子说具体。
1.天气很冷。
2.这棵树很高。
五、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1.出示两段话,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达生动形象的'句子。交流。
3.对比语句,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4.总结。叶永烈的话:“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六、推荐阅读。
七、课后作业:阅读《假如没有灰尘》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继续了解关于灰尘的知识,进一步感受科普作品既科学严谨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记“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2.“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二 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3.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动物及人。)
三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他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