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二、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59岁开始写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他对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整体感知:
三、检查字词
四、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生存问题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物质问题(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精神问题(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鲁滨逊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讲读后感的写法,展示例文。
六、作业:写一篇《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朗读,体会文本语言之美。
2、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你所见到过的山是怎样的
(高大的,绿绿的,雄伟的,险峻的……)
2、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浏览一座非常美丽奇妙的山,它叫五花山。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浏览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位置?名字的由来?长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2)边读边感受,五花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五花山是座怎样的山?你用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印象吗?
三、字词引入句子篇章
1、冒、嫩嫩的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嫩字?什么东西可以说是嫩嫩的?
2)词语放入句子,出示春天的句子
文中说什么是嫩嫩的?芽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嫩嫩的冒感受芽儿的鲜嫩可爱,不知不觉地探出了脑袋)
春天的五花山有怎样的色彩?板书:淡绿嫩黄
3)指导朗读,女孩子齐读(轻轻地,温柔的)
2、绿油彩、染
1)提示:染读第三声。绿油彩是什么?
2)词语放入句子,出示夏天的句子
如果是春天是淡淡的.绿,那夏天的绿应该是怎么样的?板书:浓浓绿意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浓浓的绿意?雨点儿真的能被染绿吗?
3)指导朗读,男孩子齐读(绿的气势逼人)
4)师总结:不管是春天淡淡的绿,还是夏天浓浓的绿,都让人赏心悦目,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3、杏黄、熟透、紫绒幕布
1)提示:以杏黄巩固园地知识(鹅黄、湖蓝、火红等)。
熟是一个多音字,在口语中念(shou),在这里念(shu)。
紫绒幕布这个词语的确很难读,因为它由好几部分组成。意思是紫色的,用绒布做成的布帘
2)词语放入句子,出示秋天的句子
3)秋天的五花山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四、细读秋色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用横线划出文中描写秋天五花山颜色的词语,选择最喜欢的一种颜色句子仔细读一读
2、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预设二: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作者为什么要把树林比作火苗呢?
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预设三: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颜色浓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朗读展示
3、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并交流
4、如此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说是“五颜六色”
5、如此令人陶醉,读第六自然段,揭示五花山的名字由来。拓展延伸作者及其家乡的五花山。
五、拓展
1、五花山拥有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和色彩,粗心的作者忘记写上冬天,你能替作者写写冬天的五花山景象吗?
2、面对四季风景各异的五花山,浏览于其间的你,想说什么呢?想怎样赞一赞这眼前的景呢?板书学生用到的好词
六、结课
五花山的宜人景致让我们流连忘返,希望五花山的美留在你的心里,生活中处处点点的美也伴随你的周围。
七、板书(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春来 淡绿嫩黄
夏至 绿意浓浓 五彩缤纷
秋到 五彩缤纷 绚丽多彩
冬临 冰天雪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2、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
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展示台
一、课前准备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⑴ 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⑵ 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⑶ 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⑷ 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校园内或社区内展出)
⑸ 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⑹ 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三、推介成果
教师向相关少儿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与创意,抓住各级各类科技节发明创新大赛等时机推荐学生的突出成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课文出现的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百宝箱”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杜十娘等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杜十娘的悲剧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等思想的危害。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杜十娘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杜十娘悲剧的实质。
主要教学方法:导读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建议:可安排播放《杜十娘》的有关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深入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古代青楼中的卖笑女子,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经常出现。对青楼女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自古红颜多祸水”似乎已成了“男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古红颜多薄命”似乎已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来看看作品中的杜十娘又是一个怎样的青楼女子?作者又给她安排了怎样的结局?
二.介绍作家作品:(此内容可放在课外学生自学)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耳犹,别号“墨憨斋主人”、“龙子犹”,江苏苏州人,明末小说家。其兄冯梦桂为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他的代表作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
2补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这篇小说是三言之中乃至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作者冯梦龙(1574~1646),很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祯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
3、过渡到文本鉴赏。
大家都知道,一篇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李朝威在《柳毅传》中塑造了一个反抗夫权压迫,追求爱情、幸福的龙女形象,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塑造了一个温婉美丽、受尽封建社会压迫而不肯屈服的悲剧形象,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出身名门,一度与张生相爱,但最终被张生负心背弃。那么,冯梦龙又将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三、通读全文,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和与“百宝箱”有关的语言。
并思考:
1、杜十娘何许人也?怎样理解这个人物。
2、“百宝箱”何许物也?此物在文中有何意义?
四、学生讨论、归纳:杜十娘人物形象的分析。
1、请同学找出例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说明杜十娘性格不同方面的句子)
如:“浑身雅艳,遍体娇香”写出了杜十娘姿容的美丽;“杜十娘与李甲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可看出她的轻财好义,热情和善良;“用计赎身”可见其机智、聪明、颇有心计;“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是杜十娘绝望之时的表现,用死进行反抗,可见她的刚强、坚定。
2、概括杜十娘人物形象:
美丽(外貌描写);热情,心地善良(李甲手头越紧,她心头越热);
聪明(用计赎身,不露富,考验李甲);刚强、坚定(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
杜十娘本是京城名姬,但她不甘心做王孙公子的寻欢作乐的玩物,她的美丽,她的善良,她的机智,她的坚贞,都不得不让我们叹服。《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所以喜欢“在内帏厮混”,是因为他觉得“天地间的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罢了”。
3、归纳李甲,孙富的性格特征。
杜十娘确实是一个奇女子,那么她身边的男人们是否如贾宝玉所说呢?
李甲:放荡薄情,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孙富:邪淫、卑鄙、狡诈、可耻的奸商。
4、教师小结。
这些男子与杜十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让杜十娘的形象更鲜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到此为止,“杜十娘何许人也”的问题我们已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百宝箱为何物也?
五、学生讨论、归纳:“百宝箱”的意义。
1、请同学找出与“百宝箱”有关的`语言。(共四处)
(1)在赎身过程中,杜十娘拿出了“私蓄”一百五十两银子;在出发前交给李甲二十两作为“行资”。(两者都应该是从百宝箱中取得的。)
(2)杜十娘和李甲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从“封锁甚固,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都让这小小的描金文具充满了神秘色彩。)
(3)甲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开箱拿出了五十两白银。(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正面打开,但因李甲“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云里雾里。)
(4)怒沉百宝箱。(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
2、教师小结。
在整个故事中,百宝箱忽隐忽现,前三次出现,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最后一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我们再来一起精读“怒沉百宝箱”的片段,理解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
3、精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1)、读文章,思考:杜十娘在“沉江”之前有那些表现,说明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2)、学生分析。
当十娘知道李甲将自己出卖给他人时,便醒悟到自己选错了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她万分的痛苦失望,但又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那样整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指斥李甲的“见利忘义”、痛骂孙富的“破人姻缘”,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最后“向江中一跳”,不惜以死来表示对恶势力的反抗。
“百宝箱”的意义以不仅是财产,而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当杜十娘“做人”的希望破灭时,百宝箱也“消失”了。
六、深入探讨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
有人说,李甲、孙富皆人财两空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杜十娘不仅怒沉百宝箱而且自沉江底,不免有些可惜或不值,那么,杜十娘的死是由谁造成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她可以不死吗?
1、请学生发表见解。
2、提示:借理解李甲父亲的形象,来理解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
世人怎么看风尘女子?
3、教师小结:
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象杜十娘这样的风尘女子,在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的重重包围下,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一个社会悲剧。
七总结。
杜十娘是“误入风尘,烟花巷柳难没倾城之貌。倾心李甲,翩翩公子竟怀寡义之心”,杜十娘已经随着滚滚的江水而去,但她的美丽会留在我们的心中,她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还会继续,愿世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八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五百字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
2. 初步学会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学会本课生字15个,理解10个新词,能提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能用不仅……而且……造句。
二、课前准备
课件
三、重点难点
重点: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难点:能领会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明白学习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体会群鸟在学艺时心情。
四、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群鸟学艺。(出示课题:群鸟学艺)请大家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群鸟指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艺?他们是怎样学艺的?结果怎样了?)(出示问题)
(3)同学们的疑问老师整理了下,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2. 听课文录音,完成部分问题。
(1)同学们要知道这些问题,怎么办呢?这样,老师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看同学们能马上知道哪些问题。(听录音)
(2)现在你能回答哪些问题了?(根据回答,出示图片)
3. 自学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1)下两个问题,比较难回答,那么,我们来自学课文来了解。
(2)请同学们按要求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①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②划出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
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你说出来。
4. 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自学完了,现在陈老师想考考大家,这些生字你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开小火车读生字)
(2)读词语,找出有疑问的词语,集体解疑。
(3)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5.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群鸟学艺的结果怎样?你在文中哪里找到了答案?请把它读出来。(出示最后一段)
(2) 群鸟学艺的结果有几种情况,请你简单说一说。
(3) 这三种情况,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漂亮、又结实又暖和是小燕子搭的窝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不仅……而且……连起来。想想我们身边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谁能用上不仅…而且…说上一句话?
(4) 你认为谁不会搭,谁搭的窝很粗糙?他们是怎么学的?读2~6自然段,四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①找出群鸟怎么学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②想一想他们当时的心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注意读出猫头鹰的自以为是,老鹰的骄傲,乌鸦的得意,麻雀的高兴,小燕子的喜悦)
(5) 同样是向凤凰学搭窝,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的?课文中凤凰说的话中有交代,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①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②根据句子中的词语,说说乐的想法。
(6)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6.作业
(1)抄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
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4、明确学习任务
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
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 mǔ 父 fǔ 颍yǐng 庶 shù
屯tún 卧wò 枉wǎng
窃 qiè 度duó 信shēn
胜shēng 抑yì 挟xié 塞sài 沃wò 殷yīn 戎róng 将jiǎng 荆jīng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
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
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 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君与俱来 省略句
3、练习二
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检查朗读
二、理清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运用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练习一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与外交: 内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夺取荆益、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必要性→可行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一)简述诸葛亮的抱负。①
(二)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②
(三)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③④⑤
(四)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⑥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小资料]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
2.向学生讲述怎样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得清楚,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激发学生积累歇后语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我国对联语言的奇妙和人物敏捷的才思,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5.给学生自由的习作空间和更宽泛的习作内容,并进行习作兴趣的激发和习作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时间
四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互相都读过什么书,再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本年级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结合起来,《爱的教育》《格林童话》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和读书后的感想;欣赏书中有趣的插图、精彩的片段;讲述与书有关的趣话、故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介绍整本书介绍书的部分,不拘一格)
3.多向交流,听的人提出问题,介绍者回答补充。教师相机评价,关注语言的流畅性条理性,即评即改,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二)我的发现
1.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让学生弄懂抓课文主要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学过的课文或片段在抓准上下功夫,语言要求不一定简练,精练。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方法,允许学生用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推广。
(三)日积月累
1.熟读歇后语,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传神的作用。
2.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遇到过歇后语,教师出示几句歇后语,鼓励学生积累歇后语,尽力背诵歇后语。
3.书上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三句都包含着典故。教师相机讲述《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周瑜打黄盖》的典故。
(四)趣味语文
1.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对仗的工整,“趣”在哪里,“巧”在何处。(第一个故事中对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第二个故事中对联巧妙地将“一百四十一”这个数字隐含在一些典故和非数字的文字中,因此称这副对联是绝妙的“数字对联”)
2.“扇”是个多音字,注意区别。注音、组词、练读。
第三、四课时
(五)习作
1.充分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习作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2.指导习作,不拘一格,强调清楚。习作时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后,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把内容写清楚。
3.全班交流,欣赏评价,讨论修改。进一步打开思路,全班评价,以欣赏为主,发现别人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另选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讨论怎样修改。引导、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懊悔”“囫囵吞枣”“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深邃”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3、了解书的五种好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两种读书的好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总结一两种读书的好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陪伴着你们,给你带来知识,带来快乐,这位朋友是谁呢?它就是——书。
(板书:书)
2、如果让你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你的这位“朋友”,你会怎么比呢?
(书是一片汪洋大海,让我畅游;
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书是一个大花园,充满了醉人的芬芳……)
3、说得真好。下面老师请大家听个故事。
(媒体出示图片,师述:“商人捡石头的故事)
(1)商人为何高兴?为何懊悔?
4、 交流。
5、 师小结:
作者形象地把读书比作捡石头,把读书获得的好处比作宝石,就是想告诉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
像这种既高兴又懊悔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读书就是如此。(板书课题: 读书再读书)
6、 齐读课题
7、师过渡:许多人都非常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好处太多了,使人受益无穷。它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在第5-12节中找到能概括这些好处的词句,用“ ”划下来。
2、生交流,师板书:视野开阔,情趣高雅,使人美丽,思想深邃,丰富人生
(1)指导书写“邃”。
(媒体出示生字“邃”, 里面下半部分点击后变红闪烁)
(2)“深邃”词语搭配(山谷、目光、哲理),理解“深邃”的含义。
(3)师生合作读板书。
师:“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读书给我们的好处真是太多太多了。”师指板书说:“读书能使我们——”生读:“视野开阔,情趣高雅,使人美丽,思想深邃,丰富人生。”
(4)这里我们可以用摘词法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生说。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书使人眼界开阔,增长才干,读书真使人受益无穷,课文列举了读书的五点好处,对每一点论述都独立成节,浏览第5-12节,你对读书哪点好处感受最深,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提问题,或写下三言两语的体会。
2、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媒体出现选项,点击下方按钮随机选择)
(媒体选项一)
▲读书使人视野开阔
(1)齐读。
(2)师问:你们去过非洲大陆吗?但通过学习第23课《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媒体出示练习)
我没有去过非洲大陆,但我( )。
(媒体出示图片:《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封面)
(3)是啊,第23课节选自《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她的作者是一位10岁的小女孩蒂皮·德格雷。她生在非洲,长在非洲,和许多野生动物交上朋友。读了她那本图文并茂的画册,你仿佛怎么样?
生交流。
课文中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情形是(身临其境),这里的“临”是(到达)。
(4)师: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美丽的非洲大陆和圣洁的南极大陆,使我们“身临其境”?(指名读,齐读)
(5)读书一大好处就是使我们视野开阔,在平时阅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感受,请用下面句式说一说。
(媒体出示练习)
☆我没有 ,但我却 ,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我没有 ,没有 ,但我却 ,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6)师:读各种各样的书,仿佛让我们走进一幢幢新房子,打开一扇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未见过的美妙的风景,读书真使我们——(视野开阔)。
(媒体选项二)
▲读书使人情趣高雅
(1)创设情境:(媒体出示图片)泰戈尔的诗语言隽永,想像丰富,百读不厌,闭上眼,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一个初春的早晨,跟随作者来到茂密的树林中,深呼吸一下,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愉悦、快乐、享受……)
就这样沐浴清晨的阳光,全身心地放松,吟诵《金色花》。师吟诵,学生吟诵。(媒体出示句子,播放音乐)
(2)师:在晨曦中这样轻轻吟诵,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句子,感觉有花瓣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3)师:美妙的大自然,让我们心旷神怡、思绪万千,那些曾经被我们反复吟诵,并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诗句美文,不禁脱口而出。
(媒体出示图片)荷花、黄河、月夜
(4)生吟诵积累过的有关诗句、段落。
(5)你们声情并茂的吟诵不仅感动了自己,还打动了其他的同学,看着大家出色的表现,我不禁要说,读书使你们情趣高雅。
(媒体选项三)
▲读书使人美丽
(1)书既不是名贵的化妆品,也不是漂亮的衣服,更不是昂贵的饰品,怎么能使人美丽呢?读句子。
(2)理解“赏心悦目”。
①“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
②生活中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心情愉快?
③“书卷气”怎么能使人“赏心悦目”呢?
(媒体出示图片)冰心、杨红樱
A 用一个词形容神态、样子。
B 师生合作读。师读“读书使我们美丽”时,生接着读“书一本……赏心悦目的呢?”
(3)师小结:
是啊,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著名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只要是爱读书的人,书读得多了,他的说话、举止、神态、做事都有读书人的气质,这是一种高雅美丽的气质。
(媒体选项四)
▲读书使人思想深邃
(1)质疑:既然是“偷”,为什么还说好?
(2)交流,朗读体会。
(媒体选项五)
▲读书丰富我的人生
(1)“丰富的人生”指什么?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通过读书,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书中古今中外的任务一起品味多姿多彩的人生。)
齐读第10节。
课后小结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和你们一样,作者也感受到读书带来的甜头。
师生合作读第4节。(学生读读书带给我好处的句子;“我”常常想的句子;以及懊悔的句子。)
2、师小结,再读课题
同学们,为了让自己生命发生奇迹,我们要(师指课题),(生: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致于后悔,我们要——(生:读书再读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