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4 11:07:2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语文教案 篇2

  一、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请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反思:虽然阅读课以学生的朗读体悟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讲解。由于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这种方式也学科间的知体现出学科知识是相通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注意到这些关联词了吗?你能不能不看课本,说一说伽利略思考的过程?

  出示 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

  2)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3)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这里可以结合作业本,令学生指导,信奉意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作业本还是要用起来,以后备课一定要记得连作业的内容一起备进去。)

  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读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总结: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升华情感

  1、 出示最后一句话。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师总结。

  出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四、小练笔:

  伽利略终于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上塔前,人们对伽利略充满怀疑,那么现在当伽利略走下比萨斜塔得时候,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3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坦然”,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师生演读4~6自然段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理解“坦然”等词语,进行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老师特别想了解同学们,很你们成为朋友。说说你最佩服你们班谁?从那件事看出,说具体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别人的佩服?得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

  一、提纲挈领中感悟

  老师也特别佩服一个人,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个人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还能准确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月食,他是谁?怎么猜猜出来的?(从哪知道的?你真会学习!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你们说祖冲之值得我们佩服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的4——6自然段,你佩服祖冲之吗?佩服他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回答:

  A、 祖冲之很勇敢。(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a 勾画出这句话。

  b 读读,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相机引导理解“听凭”“处置”“坦然”的意思。

  c 读出“心情平静,没有一丝顾虑”——坦然。(板书:坦然)

  d 在什么情况下坦然回答?徐州刺史刘延孙要过五十岁生日问七月十五晚上的天气如何,祖冲之说将有月食发生,刘延孙很生气,拍着桌子说“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师:对呀,早在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们认为发生月食是不吉利的事,预示着将有大灾大难降临,所以当然生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坦然面对,就可以看出祖冲之很勇敢。

  e为什么不害怕呢?你怎么知道的?(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f(课件出示:他开始翻阅资料,进行分析。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g、(课件出示:为了知道月食发生的时间,祖冲之( )进行研究. 当别人饮酒喝茶的时候,他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中寻找相关的资料;当别人——的时候,他在——;当别人在——的时候,他在——

  ……

  师引读:所以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课件出示)

  h、读出勇敢。

  难怪祖冲之这样不害怕,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课件出示: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学生指读:“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勇敢,无畏)

  i、我从你的朗读中还听出了自信,为什么这么自信?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436年到公元459年的23年里所发生的四次月食,和祖冲之预测的完全一样。)

  师过渡:哦,事实证明了祖冲之推算的准确无误,难怪他这样自信。

  j (引读:课件出示)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这样坦然,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自信,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勇敢,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B 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一会儿,云彩飘散,月亮果然只剩下一点点儿。

  从哪句话看出来?从哪个词看出来?(板书:果然)

  “果然”可以看出结果和祖冲之预测的一样。

  再读这句话。

  C、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祖冲之说:“现在已经开始了!”(说明祖冲之推算非常准确,不仅到年月,已经精确到时刻。)

  二、演读中内化语言

  (简化教法,创设情境演读。因为四、五自然段对话比较多,所以我决定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演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活泼。

  师:今年的七月十五日是本大人的五十岁生日,可得好好庆贺热闹一下,把保定的祖冲之叫来,我说祖冲之,七月十五日晚上天气如何?

  生:那天晚上将会发生月食。

  师:大胆,你难道不知那晚我过生日吗?还敢用月食这样不吉利的话来扫我的兴?吗?大人我平时待你不薄,你怎能这么不识好歹,与我做对?祖冲之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

  生:这是自然现象,两个月前我就推算出来了。

  师:(拍着桌子)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生: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师:你们看,七月十五晚上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家更是灯火辉煌,宾客满堂,一派吉庆祥和,哪能发生月食呢?嗯,圆月被云彩挡住了,我可得问问祖冲之“你看,还能发生月食吗?”[

  生:现在已经开始了!(如果前边学生说到,次环节就可以省掉。)

  师:你真是瞪着眼说瞎话,明明现在云彩挡住了圆月,你还说月食开始,你长着千里眼不成?有什么凭据吗?

  (学生各抒己见谈看法)(精确到具体的时刻,看来祖冲之推算的是多么准哪!)

  师:可是,你说的这话谁信呀,难怪有的客人笑着说

  生:别胡说八道了,月食是神仙的安排,你比神仙还能吗?

  师:随便指学生问:你听出了什么?

  师:还是让事实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齐读第6自然段。

  (这样的演读,既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又引导学生走进徐州刺史刘延孙的内心世界,为下边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做了铺垫。学生们在角色转换中,以祖冲之的身份来说、想、读,体会更深刻,揣摩人物内心更到位,积极性也更高。)

  三、角色朗读深化理解

  1、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3、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4、现在相信你们祖冲之认识的更深刻了,说说你现在佩服祖冲之什么?

  师:点评总结到“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

  四、说写结合绘画面。

  1、(课件出示:众人全呆了。放飞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交流汇报。(适时用成语“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概括,用“像木雕泥塑般呆立着”“像被孙悟空施了魔法定在了那里”来总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理顺条理。)

  3、拿起笔来写写吧。

  (说完后再让学生写,降低了难度,写的片段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五、作业:

  1、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家长、朋友介绍清楚月食这种自然现象,可通过画图或用物品演示来完成。

  2、课下看看“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点: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2.细读感悟:

  ⑴、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

  (3)填空: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3.能力训练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拓展延伸:

  ⑴、说一件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感人事例。

  ⑵、查找有关冰灯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诗歌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展现了孩子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对夜空无限的暇思,对美丽神奇夜空的深切感受,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设计理念

  看月亮、数星星,是孩子们非常爱做的一件事。教学本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情境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诵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愿意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真情。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两、儿、只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趣味猜谜,激发兴趣。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学生猜)。

  2、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3、多么神奇的月亮,现在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夜空去看看。

  二、情境导入,入情入境。

  1、出课文插图,请同学认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亮船就在大海里飘啊飘!同学们,想不想上去坐坐,让我们闭上眼睛跟着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

  2、放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到太空去感受一下。(学生可以边听边随着音乐比动作。)

  3、学生说说听完歌曲后的感受。

  师小结:太美了,太令人陶醉了,有位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小的船》。

  三、出示课题。

  1、船字谁会读?谁还想读?大家一起读。你们都见过哪些船?

  2、在船的前面加个小小的,你读一读,你感觉这艘船怎么样?(小小的、很轻、很可爱)

  3、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4、多可爱的一只小船,让我们来轻轻地读课题。

  四、初读课文。

  (过渡语:现在让我们到文章中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轻轻打开课本68面,准备好了吗?先听听录音机智里的.叔叔是怎么读的,可要仔细听好每一个字。)

  1、听录音机范读。

  (过渡语:同学们喜欢这首儿歌吗?那我们自己来读一读。注意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读或请教同学、老师。)

  2、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儿歌。

  3、挑战读。

  ①谁愿意来读读儿歌?(读完其他同学评价。)

  ②谁向他(她)挑战。

  4、齐读儿歌。

  5、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

  五、课间放松。

  学生边唱《摘星星》边跳舞。

  六、认读生字。

  (过渡语;表演得真好。连淘气的字宝宝都呆不住了,它们也跟着跳出了课文,变成了一颗颗小星星,跑到这儿来了。现在我们来做摘星星的游戏。每个星星后面都有一个字,谁读对了,星星就跟谁回家。)

  1、做摘星星的游戏。这时上来做游戏的学生可以带同学读,也可以当小老师考考同学,也可就读音方面给同学提个醒。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字宝宝交上了朋友,我相信,不用拼音朋友的帮忙,你们也一定能认识它们,对吧?)

  2、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

  4、你能用哪个字来组词或说一句话?

  5、齐读生字卡片。

  七、学写天两两个生字。

  1、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

  2、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在写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

  5、同桌互相交换欣赏所写的字,说说别人写的字哪些值得自己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你可以当小老师指出它的缺点。

  6、教师检评。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通过学习讨论,理解“妈妈的账单”的意思。

  3、学习课文,感悟妈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回忆母亲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说一说在你记忆中有哪些感动的事?我们看看文中的小主人公是怎样向妈妈开帐单的?

  二、学习生字、理解字词

  1、师范读。

  2、分段读课文。

  3、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4、自由练读课文,找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5、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小组合作解决。

  三、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小组合作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不漏读、不串读、不唱读。

  4、师再次范读课文,要注意语音的停顿,培养语感。

  四、作业设计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什么是账单?你见过吗?

  齐读课题,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呢?

  二、理解课文

  1、自由读文,主要写了什么?

  2、彼得为什么会给妈妈开出那样的账单呢?

  3、小组内读,列出彼得和妈妈的.账单。

  4、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5、妈妈的账单上多个0有什么深意呢?既然一分不取为什么还要列帐单呢?

  6、彼得体会到妈妈的心意了吗?他是怎么做的?

  7、你觉得彼得做的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三、

  学习了你有何收获?

  母亲的账单

  彼得的账单钱

  妈妈的账单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

  ②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精选]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