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熟悉的事物认识生字,认识生字椰、壳、漠、骆、驼、骏、悬、崖。
2、认识象声词,了解他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
3、了解关于天天气的成语,并感受天气的变化莫测。
4、了解拟人句的特点,并能试着说一说拟人句。
5、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
6、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整讲述故事的能力,并能将讲述的故事用通顺的语言进行描述。
7、通过对比,识记容易写错的生字。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易错字的习惯。
8、熟读并试着背诵《数九歌》,了解冬至过后的数九节气。体会人们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9、继续深化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对读书的思考和热爱。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
课时分配: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识字加油站。
1、请孩子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
hǎi tān yē shù bèi ké
海 滩 椰 树 贝 壳
shā mò hú yánɡ luò tuo
沙 漠 胡 杨 骆 驼
ɡāo yuán xuě lián jùn mǎ
高 原 雪 莲 骏 马
xuán yá qīnɡ sōnɡ xiónɡ yīnɡ
悬 崖 青 松 雄 鹰
2、读一读:自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词语分类。
4、师:你们觉得我们国家的汉字有趣吗?
二、字词句运用。
1、试着读一读,看谁能将这些字读准。
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步骤。
第一步:确定所要查的字的部首,数出这个部首有几画。
第二步:在“部首目录”里找出这个部首所在的页码。
第三步:按照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所查字的部首。再数数除去部首还剩几画,就到相应的位置找到所要查的字和在正文中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页码,在正文中查到所要查的字。观察它的拼音和意思及组词等。
2、按照刚才的方法,学生自行动手查:亏、申、丹、州、乃。如果有不会查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亏:
申:
乏:
2、学习描写天气情况的词语。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
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 寒风刺骨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
yún kāi wù sàn wēi fēnɡ xí xí bīnɡ tiān xuě dì fēnɡ yǔ jiāo jiā
云 开 雾 散 微 风 习 习 冰 天 雪 地 风 雨 交 加
yún wù liáo rào hán fēnɡ cì ɡǔ é máo dà xuě diàn shǎn léi mínɡ
云 雾 缭 绕 寒 风 刺 骨 鹅 毛 大 雪 电 闪 雷 鸣
(2)你能说说这些天气来临时的情景吗?
(3)这些天气情况,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为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气情况的词语?说一说。
(5)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说话。
3、学习拟人句。
(1)自由读句子。
①“我要把自己藏起来。”雾把自己藏了起来。
②风拿了我的毛巾跟手帕,擦过了汗,都扔到地上了。又拿了妹妹的圆帽子,当作铁环滚走了。
(2)你感觉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在哪些地方?
(3)感受句子的特点:把雾和风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运用拟人,不
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4)我也来写写拟人句。
(5)请同学汇报交流。
三、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课后我们将选出我班看图写话小能手,你们有信心写好吗?
二、看图说词语。
1、(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你仔细观察图画,然后说一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想到的词语。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你们一定能完成这次写话训练。
三、看图写话指导。
师:在写话之前,我们要了解写话的要求。
出示写话要求: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想一想
他们会说什么?请用几句话把图上意思连起来写一写。
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有什么要求。
师:在黑板上板书:时间、地点、动物、事情、想像。
师:在写话前,我们要仔细观察图画,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一)指导观察图画。
师:我们的观察顺序是:整体——部分——整体。
师: 观察整幅图画,你能给这幅图定个题目吗?请你把它写在练习本上。
生:学生汇报。
师:看了图画,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想出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一说。
学生说。(有一天)
师: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请你说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学生说。(平板电脑旁)
师: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猫和老鼠
师:图上的老鼠在做什么?请你说出来。
学生说一说。(玩电脑)
师:这时猫在哪里?
师:想一想老鼠此时的`心情怎样?
(二)指导写话。
师:下面我们进行写话训练,就以《猫和老鼠》为题写一写。
师出示例句:
有一天,老鼠在( )玩,老鼠正玩得( ),这时,电脑里( ),老鼠见到猫,( )。
师:说得真好!
师:让我们一起读例文。
生:齐读。
师:写完整一段话,要注意交代清楚什么?
生:看板书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学生看图写话。
1、写话。
2、师巡视,并指个别指导。
3、指名读一读写的话。
五、小结。
师: 这节课同学们可认真啦!学到了看图写话的好方法,让我们说一说看图写话要注意什么。
生:看板书说一说。
师:同学回家后,继续写好看图写话,我们下节课评出看图写话小能手。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们平时经常写错字吗?遇到容易写错的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是一直让它错下去?
2、全班交流。
3、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解决易错字的方法。
二、展示台
1、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处理易错字的,一起来看看吧。
棉被---泼水 纸巾---低头
带领---展现 战士---土地
散步---南瓜 今天---口令
带领---穿戴 果园---圆心
以后---已经 汽水---气体
再见---正在 心情---晴天
2、读一读,把平时你也容易写错的字圈起来。
3、你也学学书上的办法将这里边到再在你还容易写错的字也单独记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4、给你们5分钟,将你们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在笔记本上用相同的方法记下来。
5、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易错字,提醒其他同学。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2、学生自由读一读,借助拼音把数九歌读通读熟悉。
3、再读数九歌:自由读、同桌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4、简要理解数九歌的意思。
5、试着背一背。
四、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 导入
1、 你们数过星星吗?你觉得满天的星星怎么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 检查初读,指明分段读课文。师:如果请一个小朋友读一个自然段要请几位读?
三、 研读课文
1、 读了课文,现在知道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了吗?(出示词卡:张衡)
2、 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出示最后一段) 自己读读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汉朝:汉朝距离现在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板贴词卡汉朝、天文学家)
3、 现在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介绍一下张衡吗?自己试试看。
4、 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5、 我们要来演一演张衡,也来数一数星星。要想演好,必须先好好的读这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该怎么演?
6、 现在我是奶奶,谁愿意做张衡来表演?请一个小朋友来给他配音,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来做导演,导演更厉害,你要根据这两个句子,来看看他哪些地方演的好?哪些地方不够好?(放两把椅子) 生表演,评价(重点指导:仰、靠、数,相机板书) 请你再来演一演把。导演们来给他配音。
7、 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边读边想边圈圈点点的好习惯,请大家在课文的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点。
8、 现在让我们来到1900多年前的汉朝,然我们一起来做张衡数星星。
师: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张衡,开始数吧。)
9、 你数到了几颗?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张衡数的怎么样?那张衡不累吗?为什么还在数?朗读。
四、老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通过《我们的教室》和《三味书屋》的教学,学生对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本课中类似的段落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本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第2、3、4自然段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内容来介绍北京的特色。第2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第3自然段介绍了北京的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第4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第5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抄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课文第2自然段按方位东、西、南、北、中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2.第3自然段的理解及指导背诵。
教学难点:1.本课中有些词语要借助课文插图进行理解。
2.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句子较长,要注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天安门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借助课文插图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并能按方位顺序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打出北京天安门的投影。
(2)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吗?
(3)指名说,你还知道北京有那些美丽的景观?
(4)我国的首都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我们今天要学习24课,(揭题)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北京城。
2.听课文录音,学生划生字新词,并标好自然段序号。
3.学生自学。
读课文,记字形,想词义,主要内容。
4.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垂、颖。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词语。如:汉白玉、华表、立交桥……
(4)指名分段朗读,指导长句中的停顿。(长句中的停顿打“/”)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准多音字“都”。
(2)理解“首都”。(中央、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6.学习第2自然段。
(1)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①划出方位词,看看写了那几个方位。②看看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划出方位词。指名回答,师生订正。
(3)理清本段内容。
①尝试作业。(板书出现,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反馈。
②看投影说说广场周围有哪些建筑物。
(4)读课文看图(或投影)欣赏各建筑物。
①读1一5句。
a.从插图上指出:天安门城楼、金水河、汉白玉石桥、汉白玉华表。
b.你能看插图有顺序他说说天安门城楼吗?
c.打出“天安门城楼”的投影,体会它的.庄严和美丽。
d.齐读写天安门城楼的句子,体会庄严和美丽。
②读6、7句,打出“人民大会堂”的投影,说说自己的感觉。
③读8、9句,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投影,教师简要介绍。
④打出投影,指名比较具体地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5)齐读第二自然段,:本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7.作业。
(1)抄写词语。
(2)划出方位词,(《作业本》第5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6题)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指导长句中的停顿。
(2)质疑。(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
(3)利用投影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①读第1句。理解:这一句讲了北京的什么?“许多”一词说明北京什么很多?你能把这一句话改成用两句话来说吗,(“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大街”和“北京有许多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再读这一句进行体会理解。
②打出北京市大街的投影片。说说大街是怎样的?(引导: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③打出立交桥的投影片。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有什么。(立交桥四周有……,立交桥上……)b.谁还能说说立交桥有什么作用?(对便利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齐读课文4、5句。
(4)小黑板出示课堂作业。(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课文第1句总的介绍了北京的()和(),第2句具体写了(),第3、4句具体写了()。
(5)背诵指导。
①看投影读句子,记住第1句讲什么,第2句讲什么,第3、4句讲什么。
②看投影,背诵有关句子。
③看投影试背。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课文,注意长句中的停顿。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想想第2句和第1句间是什么关系?(第2句是对第1句的补充说明或举例说明。)
(3)课文说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公园”,那么第2句中哪些是“名胜古迹”?哪些是“公园”?
(4)借助投影或有关图片,简单介绍“名胜古迹”和“公园”。激发学生想去北京看看的欲望。
(5)再读这个自然段,划出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说说顿号的用法。(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摘录句子。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北京什么地方很美?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心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也可配音乐增强感染力。)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3、4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
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龙须沟》、《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
四、汇报
1、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腊月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三、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先学环节:
学习课文1~8自然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2、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3、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
4、你觉得乔依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出示自学提示2
老妇人走到餐馆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她又是怎么做的?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三)后教环节
一、检查自学提示一。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二、检查自学提示二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三、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爱,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乔依、妇人、乔依的妻子,更紧扣着你我彼此的心,“不需要回报我,如果你想报答我,就不要让爱之链在这儿中断。”让我们用真情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吧!
四、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播放《爱的奉献》。
训练环节
1、乔依是------------------------------------------------------- 的人。
2、课文为什么以“爱之恋”为题?
板书设计:
爱之恋
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2)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tuán⑷āo⑸yāoè⑹蜩⑺xuèqiāng⑻cān⑼舂⑽zhì⑾yàn⑿nài⒀shuó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53)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54)
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