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通过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了解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设计思路
阅读例文,教师讲解怎样撰写,学生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和需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材料,领悟撰写方法
1、学习《奇怪的东南风》
学生先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教师适时点评。
师:这课文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爸爸奇怪的咳嗽的.原因。
师:作者重点讲述了什么?
生:了解问题的研究过程。
师:作者是怎样讲述的?
生讨论交流:先实地观察和记录,把观察得到的信息做成记录表,从中发现爸爸的咳嗽与东南风有关,然后请教医生,明白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师:让我们一起归纳作者的做法: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2、学习《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师:这课文虽然也是一研究报告,但不同于上,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课文重点讲述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师:重点讲述了研究报告的写法。你找出研究报告分几部分了吗?
生:四部分,分别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结论。
师:这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每个部分都很清晰。我想同学们已经从这课文中学习到了研究报告的写法,谁能复述一下?
学生个人交流,小组交流。
二、浏览课文,探寻共性
师:学习了这两课文,相信同学们对研究报告已经有了一个深入地了解,你能找出这两文章的共性吗?
生讨论交流:文章都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都具有科学性。
师:尊重事实,科学研究,这是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之处。
三、知识,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研究报告,知道了研究报告的写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同学们也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吧,课后想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撰写一研究报告。
教后记
优点:初步了解研究报的形式,归纳出作者的做法。
缺点: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了解不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3 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会用“建议”造句。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讲述故事
1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领读课题
简介“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从刚才讲的故事里,谁已经想到题目“卧薪尝胆”中的“卧”、“薪”的意思?
(卧:睡。薪:柴草)“尝”呢?(用舌头添一添或吃一点儿试试。)
3 大家再查一查字典,看看“卧、薪”是什么意思,和刚才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学生查字典对照。)
二初读指导。
1 出示内容提要: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2)勾践战败求和,受尽屈辱。
(3)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4)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 各自默读课文,对照“内容提要”将课文为四段。
(第一、四、五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3 本课生字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让我们重点读这一段,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查字典了解:奴仆、谋臣、万般无奈、后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免除、建议、表示、骄傲
(3)一般了解:会稽、勾践、夫差
4 出示生字:吴勾践示谋臣免患议
(1)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谁有好办法请提出来!
(2)如有学生提出“谋”是“”和“某”,“践”是“足”字旁加上“线”的右半边,教师可以表扬学生能主动识字。
(3)“臣”书空: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特别强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5 写字指导。
(1)吴、患上下结构,注意让下。
(2)践,左右结构,要写的紧凑。
(3)免,第六笔是长撇,穿过扁“口”下方,最后一笔竖弯勾,弯勾部分要向外延伸。
(4)用钢笔描红。
三作业
1 练习写生字。2 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吴国谋臣后患免除勾践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几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三、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1)这一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国家。
(2)教者讲“长江下游”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写越王“卧薪尝胆”的有关句子。
(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1)指名读:“晚上,总要……尝尝它的苦味。”
(2)找出句子能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词语。
(“卧”,睡;“薪”,柴草,“尝”,尝尝;“胆”,苦胆)
(2)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通过“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理解“时刻不忘”。
②理解“总要”,不是一两次,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贯这样做。(板书:卧薪尝胆)
(4)“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过渡:他所受到的耻辱指的是什么?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复述。
(抓住越国打了败仗之后,越王、吴国的谋臣、吴王三方面的表现说)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写越王勾践受屈辱的句子画出。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来推磨,受尽屈辱整整干了三年)
(3)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所受屈辱一定不少,文章没有详细写,只选了穿、住、做三个方面的事情。
(4)教者指出:一个国王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到听人使唤,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之类的杂活、重活、累活,这变化是何等的.大!
(5)怎么理解“受尽了屈辱”?(程度深:穿的,住的,做的;时间长:三年)
4、“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1)齐读第五自然段。(越国转弱为强,终于灭掉了吴国)
(2)体会“终于”的用法: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胜利,用“终于”。不能突如其来地使用它。(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
5、漫谈:学习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3、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 只好 推磨 当奴仆 要求 夫差 一只 磨难 上当 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三、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业
1、用“建议”造句。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 12 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 卧薪尝胆 吴王
转弱为强
灭掉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1. 指名认读字词。
2. 朗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
(1) 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 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 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 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2. 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 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 作业
1. 朗读课文。
2. 口述故事。
3. 学习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第三课时
一. 指名认读生字词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
1. 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 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两岸,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三. 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
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四. 总结谈话
1. 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
2. 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五. 作业
抄写生字。
主要板书:
看 竹篙 撑 吃力
盯 想鸭子 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找削 橹板 扁形 省力快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口述故事。
课外: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
浩如烟海
精读
梗概
走马观花
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平时我们学课文,就是这样读的。
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要在下面加圆点呢?也就是说哪些是关键词语?
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确定。
(认真、反复、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
②朗读这两句话,注意关键词语。
(2)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
什么是泛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泛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
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的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要注意学习。
3.泛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朗读第3自然段。
(4)怎样进行泛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泛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泛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泛读的方法。
(5)泛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注意什么?(读第6、7自然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精彩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式、注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
指导
1.课后作业
5:同学们,今天语文课外活动时先泛读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然后交流。交流时先介绍所采用的泛读方法,再说说书的大概内容。
2.课后作业
3:“浏览”是什么意思?(大略地看)可用在看书,看市容等。
指名造句。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可用在观察事物,如参观工厂览等。
指名造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斤)”;理解“天天、平平安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悉课文,能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深入研读课文,思考问题:文具的家在哪儿?为什么要给文具找家?
3、读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找出描写妈妈和贝贝心理和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整理文具、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斤)”;理解“天天、平平安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养成整理文具、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知道谜底的同学就一起说出答案。小小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身体有圆也有方,常在铅笔盒里装,要是写错一个字,它会马上来帮忙(橡皮)。一间小小理发店,瘦长顾客进里面,只用身子转几圈,脑袋理得光又尖(转笔刀)。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提到的`铅笔、橡皮、转笔刀,都是陪伴我们学习的伙伴,我们把它们叫做“文具”。
2、导入:不只我们有家,这些文具也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一次”“哪里”“仔细”“检查”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丢、找”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次、办、让”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她、包”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
形近字示例:
次(一次)--吹(吹风)--欢(欢乐)
办(办法)--力(力量)--为(为何)
让(让座)--上(上方)--证(证明)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文”点在竖中线上,横略斜,撇从横的中间起笔。
“次”右部横钩稍窄。
“找”右部横起笔略低于第一笔,斜钩较长。
“平”两横上短下长。
“办”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让”左窄右宽,“讠”的横折提一笔写成。
“包”最后一画竖弯钩要写得饱满。
易错提示:
“次”左部是“冫”,不要写成“氵”。
“找”右部是“戈”,不要写成“弋”。
“办”先写“力”,再写左右两点,不要写成“为”。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欠:次(次序)--饮(饮水)--欣(欣喜)
戈:找(寻找)--戏(游戏)--伐(伐木)
同音字归类示例:
píng:平(平常)--评(评论)--苹(苹果)
bàn:办(办法)--半(一半)--扮(打扮)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按照写作顺序来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贝贝的铅笔和橡皮只用了一次就都不见了。
第二部分(3~5):写贝贝放学回家找妈妈要新文具,妈妈让贝贝想办法给文具找一个家。
第三部分(6):写从此贝贝养成了收拾文具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课文的开头到结尾,贝贝对待文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
阅读短文,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
一、 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 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 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 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教学重点:
抓住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两方面来写。
教学难点 :
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 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学习、批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
2、学写“日”、“田”、“禾”“火”四个生字。
3、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感知中国汉字的神奇魅力、
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以下几个问题: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已经学过了部分知识,在课堂上容易走神;而有些孩子因为零基础,入学后没多久就要开始写字还有很大难度。天性好动的孩子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力很难持久。基于此,我始终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手势动作等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迈出学语文的第一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八个字,会写四个字。
2、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汉字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赏画导入,初识“象形”
1、出示水墨画,学生观察交流所见。
2、解释象形字由来。
师:古代的水墨画美丽,古代的人们更是聪明,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依据很多事物的样子,造出了我们最早的汉字。这些汉字与物体的样子很像,我们叫它象形字。瞧,(出示象形字“日”)这就是一个象形字,猜猜这是个什么字?这个日字,经过悠悠几千年,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出示田字格中的日字)
由图片——象形字“日”——简化字“日”,初步感知象形字是形义结合,了解学法。
指名读“日”引导舌头卷一点。
揭示课题
师:汉字中还有很多像日字这样的象形字,我们都可以借助图画来认识。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识字4,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1面。(出示课题)
字理识字,认形知意
1、出示月亮图和“月”字,学生交流图片内容,了解字义,识记汉字。
引导:月字瘦瘦长长的,特别是这一撇,特别像月亮弯弯的一边。(出示月字)谁来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2、出示水流图和“水”字,学生交流图片内容,了解字义,识记汉字。引导:这水字的样子特别像水流的.模样。
指名读字,注意舌头往后卷一点。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小火车,往哪开?
3、出示月亮图和“月”字,学生交流图片内容,了解字义,识记汉字。引导:看看我们现在的火字,跟图画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是呀,上半部分像红红的火苗,下半部分像这里的柴火,字由画来,看图认字,方法多好呀!谁想读?全班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图,认识了四个字。一起来读一读。小火车,往哪开?小火车,继续往哪开?同学们都能大声准确地读出来,真了不起。
4、学法迁移。根据11页下面四幅图猜“日”“月”“水”“火”四个会是什么字?
指名交流。
(山、石头正音)
(说到田:(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如果有心,去郊外游玩,一定看过这样的地方,方方的田地,周围有一圈圈的田埂,农民们来往劳动,种植庄稼。就和我们的图一样)齐读
(说到禾:(出示图片)禾,就是我们常说的禾苗,瞧,禾苗慢慢生长,沉沉的稻穗压弯了枝,经过碾压、脱粒,就会成为大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哦!)齐读
5、读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6、字卡游戏。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好字卡。学生拿出后与老师举起相同的字卡并读出字音。
7、生活识字。出示带有生字的单位名称,交通指示牌,餐厅名称,甚食品包装。学生找学过的字。交流还在那些地方见过今天学的生字。
这么多字都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细心的小朋友以后可以多多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更多的生字哦!
规范写字,养成习惯
1、小老师按笔顺带领书空“日”“田”。
2、观察“日”“田”两个字的相同点
3、师范写(强调:日中间只有一横,田要先横后竖,两个字都是先里头后封口)
4、学生描红并独立书写。
5、学些笔画捺、点。(捺:从左上格起笔写一个短横,往右下方拉最后往右边推出去。点:从左上方往右下方加力,像画圆。)
6、小老师按笔顺带领书空“禾”“火”。
7、学生描红并独立书写。教师巡视,特别强调写字姿势。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
拓展猜字,学法延伸
1、出示猜字练习,说清要求,学生自主连线。
2、出示答案并指导
(恩,这弯弯的羊角真像羊字的两点;这鸟字的上半部分跟鸟头还真像,特别是这一点,像鸟的——眼睛;兔字的那一点像小兔的——尾巴,这交织的网线跟网字的两个撇点真像呀!这竹字的上半部分像图中的——竹叶)全连对的小朋友举手,这么多呀!表扬自己。
3、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新字,孩子们,要想认识更多字,我们除了看图识字,还可以多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识字,这样,我们会成为更棒识字高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把自己成长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中。
2、把事情写清楚,能写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选择最能表现“成长”这一主题的一、两件事情来写。
2、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成长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不怕不怕》
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今天让我们来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也当做一下课前热身运动好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教师的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鼓舞士气,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情绪铺垫。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收获过成功的喜悦,经历过失败的磨练,生活中有笑有泪,有苦有甜。相信在你身上发生过许多让你记忆犹新的成长故事。引出课题:成长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及同理心,确定主题。
三、新授。
1、(出示系列图片)打开记忆的开关,去寻找成长的足迹:瞧!那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证书、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将永远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今天,我们就来把你们心间流淌着的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吧,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明确主题:把成长中最难忘(快乐、悲伤、逗笑……)的事写下来,注意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围绕“成长”,把过程、感受写清楚、具体。说真话、心里话,表达己的真情实感。
3、指导选材:通过上一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你准备写一个什么成长故事呢?(学生述说,师归纳出示课件)
4、小组交流提要、打算。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让学生享受教学的愉悦。
5、引路,学习写法。重点指导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做到有趣、生动、吸引人。
设计意图]引路,为学生的习作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中获得的智慧,酝酿的'情趣,打开的思路。又把有效的指导融入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慢慢地从生活中渗透出来,做到浑然一体。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里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内容,或亲生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限制,说出来,写下来,而最关键的要说真话、吐真情,写真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语文学科“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
五、展示,朗读分享。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六、:还没写完的我们在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评、修改。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抓住特点写己的特色。
板书 我们在长大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设计意图:此板书简单明了,把整堂指导课有点睛之用。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画面,你是否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中描绘的正式盛夏的景物。你还学过哪些描绘了夏天景物的诗吗?不是很多。你们喜欢夏天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梁衡先生的《夏》,在冬日回忆夏这一的季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默在默写本上)两人上黑板
三、初读感知:听录音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3.(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 喜爱、赞美 “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品读夏天
(过渡)作家梁衡用多情的笔调、精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莽莽秦川之夏的艺术画卷。欣赏三幅“夏之景”。
1.第二段描绘了夏天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2段,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试从词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提示: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佳句的方法。
赏析步骤①指出修辞类型
②分解 a.该修辞的总作用 b.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c.作者表达的感情(深层含义)
示例:我喜欢“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沸腾”一词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示范品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喜欢的理由。
过渡: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相信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能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突出了林木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赏析修辞、“烘烤”能否改为“照射”)
修辞:比喻,把“麦浪扑打汽车”比喻成“海浪涌舰船”,形象地写出麦子的多,气势雄壮,体现了“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势”
烘烤:突出夏天太阳照射下温度高的特点。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扑打、涌:描写了田野里麦浪翻滚的动态特征,突出了麦子的多而旺盛。
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多感官角度赏析)
“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成熟和热烈,充满了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找出文章中心句品读文章的方法,学习了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夏之热烈。
六、布置作业:
仿写第二段,描写冬天之景,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赏析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二、“夏之色”整体感知:
1.春、秋、夏三季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的?
2.夏天时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中扣住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农作物蓬勃的生命力的?
三、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
1、“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挑”让读者感觉到嫩壮棉苗的力量;“举” 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2、“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品析: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品味
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1、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
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2、其次是节奏,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方法:①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总结规律——连读有时可突出情感。 快 慢……
听读录音(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划出重音和节奏的快慢,
过渡: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五、感悟夏天的旋律
(过渡)从同学们的品读中,我们对夏的景致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么,是谁点染了夏的色彩,是谁拨响了夏的旋律?对,是人(劳动者)
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第4段,思考:
1.夏天的人们处于怎样的状态?(人忙)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如:“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紧张、急促的旋律。
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作者写夏,为什么还要写夏天的人?
——夏天,虽然人们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那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
3.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1)如何理解“黄金的夏季”?(屏幕出示问题)
(明确:金黄:指色彩。 黄金:既有金黄的色彩,还有金子般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突出夏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或作者赞美夏天的原因)
明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是啊,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季节,它承接着春的希望,蕴含着秋的成熟。如果没有了夏日的劳动,春的希望便会落空,秋的喜悦也会成为镜花水月,只有有了夏日的苦涩汗水,才能迎来秋的硕果。这正是夏的价值所在。
所以,作者大声赞美这个金色的世界,生命的旺季,就是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这就是作者对夏季的感情,夏季的感受。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 重读“却”、“赞美”、“黄金”)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热情、集体朗诵《夏》的最后一段。(齐读)
4.创意朗读
学习了如何朗读,下面我们就来展示自己精美并富有创意的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朗读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
六、学以致用
梁衡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填补这个遗憾吧。梁衡眼中的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我们同学们眼中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夏天。
(投影:请以“夏天是 的。”开头,自选画面,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示例:
1.夏天是喧闹的。青蛙的歌声一朵一朵开在宁静的夏夜,和着浮动的稻花香,在乡村的田野上升腾。
2.夏天是圣洁的。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着挺拔的身姿,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日光浮在水面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七、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的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
八、写作特点:1、修辞:比喻、拟人、2、动词的运用 3、 各种感官的运用
九、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七、教师寄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