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燕子、青蛙和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当冬天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人们是怎么防寒的?
2、大家一定想知道,燕子青蛙蜜蜂等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过科的吧?我们学习了《小动物过冬》以后就明白了
3、板书课题
4、师讲:物,第四声,小动物指燕子蜜蜂青蛙蚯蚓蝙蝠等比较小的动物,不是鲸虎狮牛之类的大动物
二、初读指导
1、提出自学要求,生自读课文
(1)根据拼音试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产,部分词语的意思
(3)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天气渐渐凉了,小动物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小燕子青蛙蜜蜂各自谈过冬的方式
它们相约第二年春天相见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写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教师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八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中间五个自然段是第二大部分
3、学习第一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刮 商量 跳舞 聚指名拼读
(2)理解生字词
刮,三拼音,领读,商量,量读轻声。领读,意思是交换意见。
聚是集合在一起
(3)指名拼读生字词
(4)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二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暖和 接着 哥哥 钻 趁 妹妹 藏 巢 够
(2)指名按拼音拼读生字词
(3)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4)理解生字词
暖和,不冷也不太热
(5)指名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正音
5、学习第三部分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约定 第二年 相见 领读
(2)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
(3)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商量 暖和 哥哥 第一 动物
2、《小动物过冬》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的过冬的方式?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画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的事?什么事?
(2)指名口述插图意思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教师:青蛙小燕子蜜蜂平时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冬天快要到了,它们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过渡: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让我们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写小燕子青蛙和蜜蜂过冬方式,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三自然段
小燕子怎么过冬?
为什么?……也……、……还有……表示说的是几个方面?练习有这两个句式说话
(3)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小青蛙过冬方式的语句,想一想:怎么把你不是也吃虫子吗?换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指名两人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的话
(4)蜜蜂怎么过冬呢?
(5)填空
冬天来了,小燕子飞到_______,因为那儿______。青蛙______。小蜜蜂吃藏在______里的_____。
板书: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徏)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6)指名口述几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第三部分
(1)它们作出了什么决定?
(2)默读全文,想一想:在介绍三种小动物怎 样过冬的时候,上下文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三、作业
想一想:除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你还知道哪些?
第三课时
一、总结谈话
1、学习了《小动物过冬》,我们懂得了小燕子青蛙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2、你还知道动物过冬的哪些方式?请你给大家说一说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商,下面是口
第,第十笔写在竖中线上
暖,爫下面是横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物,共八笔,牜第四笔是提
钻,钅是竖提
量,先写竖
3、练习描红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2、开展讨论,掌握感情基调
3、小组练习朗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竹( )( )( )艹( )( )( )
牜( )( )( )扌( )( )( )
目( )( )( )日( )( )( )
2、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 小动物 过冬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徏)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附:板书设计
一件运动衫
文章结构:(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结尾出人意料——赞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过程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设想事情发生的结局。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检查预习,指名朗读课文。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自学
(一)思考:
1.“我”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会让“我”喜爱?
2.“我”是怎样购买运动衫的?
3.事情的结局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三)自由讨论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四)评价学生自学情况。
三、反馈自学内容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读第三自然段回答)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体现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4.“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5.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
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感情。
附:板书设计
21*一件运动衫
喜爱→买到 (得)
买鞋→退掉 (失)
康威→用狗换 (得)
教案点评:
通过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文;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对于教学的难点,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事情的结局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增强文章对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目的是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心中有他人,关爱他人的品格是高尚的,也是美的。
语文教案 篇3
一、启发谈话,导入学习
1、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瑰宝,作为中国的国粹扬名海内外。
2、师:舞台上这位唱功了得的表演艺术家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梅兰芳是如何获得成功,成为京剧表演大师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出示课题:17 梅兰芳练功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出示要求,预习课文(四人一组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2)动脑又动手:给下面的字加部首成为另一个字,再组词。看谁找得多,组得对。
例:每——海(海水)
悔(后悔) 梅(梅花) 莓(草莓)
尧—
采—
(3)读通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交流中解决,并想一想自己初读课文后有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
砖头 跷功 红肿 长进 拜师 顽强 毅力
扎实 蜚声
①注意“拜”读“bài”而“湃”读
“pài”,声母不同:“肿、凭”是后鼻音;“砖”是前鼻音;
② 媒体分析“蜚”的'字形:书写时上下均等,“蜚声”的意思读课后注释;
(2)加部首组词:
尧——浇(浇水) 绕(围绕)
饶(富饶) 跷(跷功)
采——彩(彩色) 菜(白菜)
踩(踩高跷) 睬(理睬)
(3)接龙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质疑解疑(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放到研读课文中解决,尽量让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3、梅兰芳曾经先后向两位先生学艺,他们分别是怎样评价梅兰芳的,你对此有什么疑问?
(1)两位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
(2)学生质疑
①“他不是学戏的料子”、“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是什么意思?
②“料子”原意是指“材料”,“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说明梅兰芳不具备学戏的天分,因此很难在学戏方面有所成就。“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意思是梅兰芳不能靠唱戏维持生计。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同学观看学校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经和自已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同学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竞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同学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越第二横。
语文教案 篇5
A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了解问话提示语表达的不同顺序,理解文中“雨痕、波痕、矿物”等科学名词。
B类
1.初步了解作者采用“对话设问、层层推进”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体会文章中科学推想的严密、合理。
C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1.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懂的词语,并试着理解。
3.收集有关“化石”方面的资料,准备交流。
4.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
5.文章第10小节是勘探队员根据化石得出的科学推断,你认为他的推断有根据吗,为什么?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疑问导入。【C;3分钟】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石头书》(板书)
2.疑问导入: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大家都想把这些疑问探个明白,弄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
自读课题
自主质疑
轻声读文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理解科学名词,整体把握。【目标A1、A3;1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也轻声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有着刨根问底精神的川川和磊磊从勘探队员那里得知了许多石头书的学问。)
指导:画出文中的主人公(川川、磊磊、勘探队员)
他们在做什么?
3.分角色练习读,边读边想为什么称它为石头书呢?
石头书的外形
石头书上的字
石头书上的画
石头书上画的'作用
4.指导理解:“勘探队、雨痕、波痕、矿物、化石、地壳、矿石”等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的科学名词
自读课文。
学生交流
动笔圈画
分角色读
感受了解
第三板块——检查生字,了解问话中的提示语【目标A2、A3;15分钟】
1.生字识记。
①二类字——勘、趴、读、秃、壳
②生字
队、怪、矿、煤、叔、印(左右结构)
册、迹、壳、炭(其它结构)
指名学生读,领读,齐读
指导:“壳”是多音字,qiáo 、 ké
2.指导书写。
指导时重点注意生字各部分的比例和“纵让”关系,如“叔”要左宽右窄、左松右紧;“矿、怪”等则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怪”字右下是“土”不是“工”,“壳”下面是“几”不是“儿”,“炭”字下边是“灰”,不能写成“厂”字头。
3.学习问话中的提示语。
出示: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提示语在前)
“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提示语在后)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没有提示语)
指导:根据表达的需要,提示语有时放在说话的前面,这时要用冒号(:)提示下文说话内容,再把说话内容用双引号引起来;提示语也可以放在说话内容的后面,这时说话内容需要用双引号引起来,句末只需要句号就可以了;提示语有时也被省略,我们只要将说话内容用双引号引起来就可以了。
出示:
“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你有什么事情吗?”
指导:提示语也可以放在句子中间。
小结:对话中的提示语还是我们说话内容的一个补充,它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读懂人物。我们来看——
川川好奇地问 (好奇)
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 (高兴)
川川特别爱刨根问底 (特点)
……
生读生字
学生领读
学生练写生字
自读语句
感受交流
再读有提示语的句子,交流
感受理解
第四版块——课堂作业【目标A2、B1;7分钟】
1.抄写词语。
好奇、足迹、矿物、贝壳、叔叔
奇怪、煤炭、矿石、化石、脚印
2.练习朗读,注意文中的提示语。
3.课堂作业本。
学生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
4.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5.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在天晴了的时候》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孤寂心情,感伤气息较重,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深挚。
语文教案 篇7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