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3-29 15:10:11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学习难点: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三、文本解读: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学到了一些古文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看大家能不能自己把短文读懂。

  二、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话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请教别的同学或老师。

  三、老师简单串讲文章大意,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方法

  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理解不正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比如翻译时词序的调整、增添必要的字词等)

  四、总结

  1.再读课文,自悟后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五、朗读全文

  六、附板书设计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教案点评:

  学生自读短文,依据注释弄懂词句意思,与译文对照,看是否理解正确。对较难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讲解补充学生不能理解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

  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

  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

  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掳掠()翘角()霓虹灯()模样()杉树()水罐()遒劲()

  点缀()樟树()偌大()婀娜()槐树()熙攘()耿耿()

  词语:掳掠:大同小异:

  遒劲:标识:

  蔚为壮观:偌大:

  流苏:熙攘:

  千姿百态:风韵:

  忠心耿耿:小心翼翼:

  干涸:馈赠:

  三.学习过程

  1.理解文题:什么是标识?

  (明确: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生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划分段落: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正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高。

  4.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亲切,优美。

  (生探讨略)

  5.总结:

  四.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引出新课,板书: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分小节读课文,学习字词

  ①出示带有音节的生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熟悉生词。

  ②出示不带音节的生词,进行识记。

  ③出示本课生字,进行识记,并说一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④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

  (三)再读课文,进行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节。

  ①指导读“脚尖儿”,说一说,怎样是“踮起脚尖儿”并学一学踮着脚走路的样子。

  ②指导轻轻地读第一节。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自由朗读第二节

  ①假如你就是紫丁香的枝叶,你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

  ②孩子们看到老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3、学习课文第三、四小节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小节。

  ①说一说,树叶沙沙的响声,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声音?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②通过这株紫丁香,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对老师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小节。

  4、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五小节

  ①说一说,你的老师是怎么样辛苦工作的。(进一步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②欣赏教师工作图片,加深印象。

  (2)指导朗读

  (3)说一说,这株紫丁香会给老师带来什么?

  (四)、作业

  1、将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2、收集赞美老师的名言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7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语文教案锦集9篇

2.【推荐】语文教案锦集5篇

3.语文教案锦集7篇

4.语文教案锦集六篇

5.语文教案锦集5篇

6.语文教案锦集九篇

7.【实用】语文教案锦集7篇

8.【实用】语文教案锦集八篇

上一篇:语文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