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是行动的种子。"我将以《谈生命》说课为契机,借此与大家交流,希望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粒铺路石,也愿我们的教学生命开出灿烂之花。
一、说教材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47年写的散文《谈生命》安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目,上接梁实秋的散文《孩子》,下承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课文以"春水""小树"为喻,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揣摩文意,学习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法。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分析概括文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并吸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着许多朦胧认识,通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还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感受鲜活的生命形象,进行哲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教法
读书之法,贵在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思的中,突出学法指导,抓住行文标志划分层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后,观看课件,直观地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引发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于漪老师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一江春水"、"一课小树"究竟有何特点,是否揭示出了生命的真谛呢?我尝试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赏析、评点。在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对文中暂时不懂的地方,提交小组讨论,讨论不能解决再由老师启发、点拨,老师在这里发挥了主导作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探究学法,让学生思考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把这一现象绘画下来,或描述出来。另外,我还采用自创名言法,引导学生写出对生命的感悟,这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大量的课件来展示生命现象及规律,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程序
1、导入新课:世纪的风雨中,有一个奇女子,人称"白岁老人"--冰心。她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文,令人仰慕。1947年写下的散文《谈生命》,在本世纪初,这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有一种生命是不会随岁月而老去的,那么生命到底要经历怎样的历程?冰心老人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且看《谈生命》。(1分钟)
(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
2、明确学习目标:
(1)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
(2)反复阅读,学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抽象的事物。
(3)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分钟)
(明确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3、辅导自学,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答疑。(10分钟)
(个别辅导,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自学汇报
(1)应知应会的知识点有什么?
学生一:作者冰心简介;
学生二:词语有: 清吟 枭鸟 荫庇 芳馨
学生三:文体是散文
(2)结构内容手法,你知道什么?
学生七嘴巴舌地展开汇报。
(3)结合学习目标,逐题说说你的见解。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给学生充足发表见解的机会。)(6分钟)
5、精读讲析
(1)"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暗示了怎样的人生经历?
(用课件辅助教学,演示江水的平和与激荡的不同景象;再演示小树的成长过程。观看的同时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
(2)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朗读最后一层,找到主旨句。
(3)找到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4)思考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把这一现象绘画下来,或描述出来。并采用自创名言法,引导学生写己对生命的感悟。(用课件辅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
(5):生命不是永远快乐,顺利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要勇敢地面对,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全文以"春水""小树"为喻,写出人生的不同境况,不同阶段的美丽,给人启迪。(18分钟)
(精读赏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6、发散思维训练
(1)你学习之后,是否联想到与生命有关的其他文章?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一:《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生命的意义》
学生二:相同点是都在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不同点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的描述中。
学生三:用了象征手法,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明确象征的手法,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战胜困难使自己变得坚强的?(6分钟)
7、一课一得的(2分钟)(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鼓励作结。)
四、反思
通过一节课,我们教给学生的毕竟有限,拓展思维,教给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
语文教案 篇2
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
第二,审内容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习作限制。
1、弄清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记暑假中的一件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暑假,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暑假”里发生的事。
2、弄清地点限制
有的作文规定了地点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地点的限制。如记校园里的趣事,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地方,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写一件你想写的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记叙一件完整的事,这样的话就不能写两、三件事了。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这个题目就限制了作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的事。《文具的争吵》这个题目,主角就要换成文具了。
习作题目:
1 课余生活发生的事情 事
2 熟悉的人一件事(特点品质 事)
3 美丽的秋天 景
4 观察中的发现(日记格式 写事)
5 传统文化
6 风景优美的地方 景
7 创编童话故事 事 道理
8 自由选材
阅读
1、 要三读短文,第一遍弄清字、词的读音、大意;第二遍读懂大致内容;第三遍带着问题后进行重点读。
2、 完成练习要注意:有的题目可以从文字中原词原句抄下来,有的需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 答问题要完整。
语文教案 篇3
春节前后,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在省文化厅的牵头下,我省4文艺团体分赴英国、泰国、新加坡和我国澳门,参加在当地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品牌宣传演出活动,受到了各地市民观众和游客的极大欢迎。近日,出访英国、泰国和我国澳门的陕歌、市歌、省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陆续回到了西安。他们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在外过年演出的一些情景。
陕北腰鼓闹伦敦
元月27日至2月5日,由省歌舞剧院和文化部外联局有关同志组成的陕西民俗艺术团一行20人,由省文化厅蒋惠莉副厅长带队前赴英国伦敦等4地进行中国春节文化品牌演出活动。大年初一,扎着白羊肚手巾、手舞红绸、打着腰鼓的“陕北大汉”们出现在伦敦街头巡游演出,立即引来无数伦敦市民驻足观看,成了整个巡游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天观看表演的观众有26万人呢。大出风头的不只是陕北腰鼓队,省歌舞剧院带去的陕北大秧歌、三人场子《说亲》、民俗舞蹈《关中跑驴》、仿唐乐舞、唢呐、长安鼓乐等精彩的节目亦大受欢迎。
蒋惠莉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次在英伦四地8天演出了9场,连轴转,但演员们的演出始终一丝不苟,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出独特的风采,华丽的宫廷歌舞使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神奇魅力。每次演出,掌声喝彩声总是伴随着表演长久不断。
泰国公主观看仿唐乐舞
同样是在大年初一,热衷研习中国文化的`泰国诗琳通公主专程驾临曼谷唐人街过“中国年”。据悉,曼谷唐人街每年都举办大型春节文化盛会,今年中国文化部与泰国旅游体育部合作举办了“中国春节文化周”活动。据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下午5点,来自西安歌舞剧院的30位“唐侍女”,身着艳丽华美的大红唐装,为诗琳通公主和当地市民、华人献上了喜庆的舞蹈《红灯迎春》。晚10点,舞蹈《长安神韵》被作为晚会的压轴节目推出,一时间,数千曼谷市民和游客将演出地点挤得水泄不通。《秦王点兵》《踏歌》《长袖舞》《凌波舞》等舞蹈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位观众。当悠扬的琵琶独奏、动听的女生独唱等节目接连亮相,不同肤色和国籍的观众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据介绍,除了曼谷,西安歌舞剧院的演员们还分别在泰国多个城市进行了10场巡回演出。
陕西民间艺术精品澳门展出
1月23日至3月11日,省艺术馆应澳门行政总署之邀,在澳门举办“陕西春节民俗展”。据悉,这次他们带去了252件精品,其中有剪纸、皮影、刺绣、泥塑、面花等8个种类。在展览现场,还能看到民间艺人做泥塑的情景呢。
此外,西安大唐芙蓉园歌舞团本月初也已赴新加坡参加新春华族文化节的演出。
我省在春节期间选派4个艺术团体赴世界三国和澳门地区,进行宣传演出展示活动,这是我省三年来坚持打造“陕西春节文化品牌”的又一次大行动。对此,出访演出的艺术家们深感荣幸,赴英演出归来的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刘庆说:“虽然演员们都在国外演出过年,没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能到国外去宣传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谁不骄傲啊?”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听讲
2指名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听讲故事
3组织评价评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故事的结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惊,还给你什么感觉?关于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说都是“窗”惹的祸,也有人说一扇窗户有什么错,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不忙下结论,等真正读透读懂了课文,我们才有发言权。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书、思考,写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或想提出来和老师同学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写法切入)
3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上交
4筛选问题选代表和老师一起筛选本节课拟讨论的问题
5组织招标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领回感兴趣的问题,自选学习伙伴,结成小小组,明确分工,讨论问题讨论前明确要求
6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语文活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1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
将续编的故事写出来,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朗读的能力,掌握生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⑵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
⑴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⑵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感知内容,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标出读不准的字词。
2.由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动笔标出有误的地方,听完后同学间相互交流。然后识记字词,如: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3.指导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每个小组出一人读,其它同学评价。)
自学指导(二)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交流之中,学生可以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指导学生在讲观点时要学会讲根据,可以用文中的话理清因果,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后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③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四、教师小结.
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练)
2.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小鸟的快乐与不幸,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应该爱护它们,爱护小动物,同时也感受亲情的伟大。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齐读课题。
2、字词检测(出示)
3、过渡:同学们对本课生词掌握得很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读通课文,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共同关注一只小鸟的命运。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师相应板书学生的不同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内涵
1、过渡导入:同学们真棒!能从课文中读出不同感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你们这些不同感受再次走进课文,去深入地体会一下小鸟的经历。
2、导学提示(出示):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小鸟幸福快乐的语句在句子末尾用“”标出,找出能表现小鸟不幸可怜的语句在句子末尾用“ ”标出。
3、小组合作学习。
学法提示:
第一步:请小组长组织好你的组员,对照一下,看看你们小组找到的'句子中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相同的就在“”下面打“√”,不同的就在“ ”下面画一个“?”。
第二步:小组长组织组员先读读画“?”的地方,再相互讨论讨论,能解决的就把“?”改成“√”,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我们再集中解决。
4、集体讨论:
① 汇报小组内没解决的地方。
② 让学生再读。
③ 引导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5、展示朗读,相机指导、板书。
四、领悟主旨,升华情感
1、过渡:从一只快乐的小鸟变成了一只不幸的小鸟,这是谁造成的?
2、你想对文中的孩子们说点什么?
3、师小结明理。
五、拓展延伸,写作练笔
1、过渡导入:孩子们这种不考虑后果的爱给小鸟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小鸟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那事情后来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插上你想象的翅膀,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吧。
2、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
3、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4、选读。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漫游语文世界》人教七上,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漫游语文世界》人教七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热情,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锤炼语言,学习撰写广告词,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教学设想:
首先,如聊家常一样与学生聊电视,引出本堂课的话题——广告语。其次,就几条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告语与学生一起作简要评析。最后,让初得要领的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设计广告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充当主角,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挥就地取材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中熟悉的资源。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与学习体系。
教材分析
《漫游语文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也是进入课程改革后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是要让学生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教学重点:掌握广告语的特点及写作要领,学会评析广告词。
教学难点:学写广告语。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活动课能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教学过程:
导入: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漫游奇妙的语文世界。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结合注释,向学生介绍与文章前后有关的剧本的内容。
二、概括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选文的故事梗概。
张春花历尽艰辛,进城找回李望水,水泉小学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城里人的支持、赞助,改名为“水泉希望小学”。
三、讨论分析
1.学生讨论文章描写了哪些场景:你对哪个场景最感兴趣?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场景。
三个场景:电视台的演播室、大排档、回村途中及回村后的情景。
2.分析课文第一个场景,写张春花在省城电视台演播室里的情形,作者对张春花在演播时的动作、表情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1)动作、表情的语句有:
①她看看主持人,把身子往外移移。
②她也想笑,可怎么也笑不出来。
③刺得她的眼睛也睁不开,连忙用手蒙住脸。
④张春花眼睛迷乱地看着,不知所措。
⑤张春花看看主持人,又对着前面那个黑洞洞的镜头看看,不知该说什么。
⑥她迷糊着眼,仍然不知说什么。
⑦张春花抬起头,看看主持人,嘴唇动动,眼睛看着下面。
⑧张春花看看前面的镜头,嘴张了一下,脸憋得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
⑨张春花说着,眼泪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来,呜咽着说不下去了。
(2)这些描写表现了她:局促不安,紧张的心理。
性格特点:性格倔强、坚毅、忠于职守、单纯的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形象。
3.文章第二个场景写了个体老板热情地把李望水送到电视台并慷慨相赠后,又在第三个场景中写了社会各界所赠物品及市政府的关心送来的捐款,这在写法上叫什么?也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讨论归纳:点面相结合的写法,表明农村儿童失学的问题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重视,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的关心。农村教育的现状正发生了一些改变。
4.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说说你对“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可提示归纳:
(1)引用村长交待这期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原话。
(2)不能让失学、逃学的现象再出现。
(3)教育是社会的问题,需要来自社会上下人们的共同关注,任何人都应该多份爱心和同情心来帮助农村失学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尽早回到课堂。
四、总结、扩展
剧本通过平实的语言来刻画了农村代课教师张春花的性格,也让我们了解到农村目前的现状,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农村的教育充满了信心。
第二课时
一、讨论分析
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而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启发我们对教育的深思的呢?在创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学生讨论。
归纳:就剧本内容而言:故事简单,环境普通,题材小、人物小、事件小;从表现手法看:单一平静的叙事手法,按部就班,几乎没有高潮,毫无包装的人物造型等。这一切都营造了逼真的生活氛围;在人物的刻画上,如果说张春花性格的倔强和坚毅主要建立在她的内在本质基础上的话,那么她的忠于职守则更多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生怕村长扣工资),这就使文化水平有限,小农意识极强的她活脱了起来,显得那么真切可爱。
二、欣赏对比
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有关情节,让学生体会电影与剧本的内容有何不同。
三、讨论概括
在此基础上概括电影剧本的特点以及它和戏剧剧本有何异同。
电影剧本的特点: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
戏剧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电影剧本最终以电影形式来表现,因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小。
相同之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如《白毛女》中喜儿的语言则表现了她的天真、纯朴,而文章《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张春花的动作、神情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临时代课教师,而且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农村人特有的性格。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熟悉了电影剧本的一些特点,为我们以后能欣赏更多更好的电影剧本作了准备。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文章用动作、神态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形象、表现性格,你也选择你所熟悉的人加以描写。
2.学习了课文,对中国的农村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铃、响、请、讲、束、争、演、滑、梯。临写左右结构的字4个:请、讲、滑、演。
2.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字形相近的字。
3.正确朗读课文,并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打电话的语气。
4.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和同学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5.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熊猫玩具或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能介绍一下吗?
2.对了,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经常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把人民的`友谊带到各个国家。熊猫妈妈的孩子们就出国演出去了。今天,她接到了孩子们从国外打来的电话。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熊猫妈妈和小熊猫们都说了些什么。
3.出示课题:23熊猫妈妈听电话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部分生字
1.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熊猫妈妈听了几次电话?谁打的?
2.他们和妈妈说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指名读第1节。
4.小组学习5个生字。
5.交流:零—铃,形声字。
请,换部首。
请、讲,都是言字旁,左窄右宽,指导书写。
响,找朋友。
6.齐读第1节。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这是谁的电话呢?指名读第2节,其他学生思考:谁打的电话,他在什么地方,说了些什么?
2.根据学生板书:丽丽日本一束樱花
3.学习生字:束,翘舌音。
4.指导朗读,高兴的语气。
5.那么,明明和林林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会告诉熊猫妈妈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课文3—6小节。
6.交流,补充板书:明明法国巴黎照相
林林美国纽约滑滑梯
7.学习生字:争、演、滑。
8.同桌读一读,演一演。
9.熊猫妈妈听完电话,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齐读课文第7小节。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抽读生字卡片。
2.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弟弟照相请讲丁零零
滑梯想法友情电话铃
表演响亮铃声演讲
扶梯光滑争先恐后
3.读句子:
(1)妈妈,我是丽丽。我来到了日本横滨。朋友们送给我一束雪白的樱花。
(2)妈妈,我是明明。我来到了法国巴黎。一群黄头发的娃娃,争着和我一起照相。
(3)妈妈,我是林林。我来到了美国纽约。小朋友们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
4.你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
5.想像一下,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和同桌合作玩打电话的游戏。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请、讲、演、滑。
2.词语:雪白照相表演滑梯友情。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评: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