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了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鹅》,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
2.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咏鹅》。
2.会读四个小节的《小兔子乖乖》,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生字卡片,纸板头饰。(教师)
2.汉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学了一则谜语,你们会背吗?指名背,全班齐背。
2.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
3.指名猜谜底出示“鹅”的`图片。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大家幼儿园就会读的古诗《咏鹅》,板书题目。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
6.教师教读,教一句,学生读一句。
7.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并用铅笔圈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
8.老师教读生字,小组内开展认字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9.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曲 项 浮 掌 拨 清 波
10.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哪个组读得最通顺。
二、听录音,理解古诗字义,背古诗。
1.师放《咏鹅》录音,再次让学生感受这首古诗的音韵美。
2.出示白鹅戏水画面,让学生观察:
(1)鹅毛、鹅掌河水的颜色;
(2)鹅脖子的形状;
(3)鹅戏水时脚掌是怎样动作的等。
3.老师点拨,生初步了解以上问题即可。
4.看了这幅图,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5.跟我读(再次跟老师一起读古诗)读出画面的美感。
6.小组内试背古诗。
7.全班背诵,再一次感受白鹅戏水的美感。
三、师总结,配乐全班齐读。
和大人一起读《小兔子乖乖》。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比一比,组词”。
2、完成“抄一抄”。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4、完成“用加点的词造句”。
5、“读一读”。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形近字组词”。
2、完成“抄写易错字”。
3、完成“积累成语”。
4、完成“造句”。
5、完成“节气歌、对联和成语”。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学生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和《冰灯》三篇课文,了解了不同地域春节的.盛况。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形近字比较”。
⑴、出示四组字,学生认读。
⑵、学生自由组词,说说每组字的区别。
⑶、指名组词。
⑷、指名上台填写。
⑸、读一读。
2、完成“抄一抄”。
⑴、出示要抄的词语,学生读。
⑵、说一说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字易写错。
⑶、学生正确书写。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⑴、学生自由读。
⑵、找一找填写规律。
⑶、试填最后一组。
4、完成“造句”。
⑴、出示例名,学生齐读。
⑵、找出加点的词语试说一句话。
⑶、把说的话写下来。
5、完成“读一读”。
⑴、出示“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⑵、说说二十四节气分别在什么时间。
⑶、分组读。
⑷、试背一背节气歌。
三、作业 布置:
完成“日积月累”活动。
四、板书设计 :
组词
抄词
日积月累 填词
造句
读句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开卷有益”。
2、完成“笔下生花”。
3、完成“金钥匙”。
教学重难点:
1、完成“自读课文”。
2、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学生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语文天地”学习。
二、学习新课。
1、完成“开卷有益”。
(自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指名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⑶、齐读课文。
2、完成“金钥匙”。
⑴、出示(金钥匙“资料归类”)。
⑵、说说自己进行过哪些资料的整理归类。
3、完成“习作”。
⑴、读题。正确地选择题目。
⑵、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小组交流。
⑶、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⑷、学生动笔写。
⑸、分组评议。
⑹、自己修改。
三、作业 布置: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2、过年
语文天地
开卷有益
金钥匙
习作:选一项,写一写。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会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总起分述方法介绍一个商店。
教学难点:
写观察所得有困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习作要求,感受家乡变化。
2、学会说一段总起分述的话。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2、看图讨论,学习观察。
(1)图上是一家水果店,这个殿你看了有什么印象?
(2)如果要写这一家水果店,你准备写哪一方面?
给1分钟准备,同桌可讨论交换意见。
(3)围绕总起句里的重点词怎样说具体呢?
(4)指名说一说,集体评议。
3、交流集体参观的一家小店,讨论印象。
1、指导习作。
读课后“要求做到”部分。
学生可以写集体观察的'小店,也可写书上插图中的小店。对学习好的学生可另外选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懂得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起句展开。
2、尝试自我修改作业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教学过程
1、指定学生交流。
2、集体修改作文。
例(1):这家水果店真漂亮!商店虽不大,各色各样的水果可真多啊!柜台的上方吊着一串葡萄和香蕉,还有许多荔枝、桂圆也绑成一串挂在上面,还有几只苹果和菠萝吊在哪儿吸引着顾客,柜台上面有一堆西瓜,许多苹果、香蕉、桔子和梨,把小小柜台堆得满满的。
评改:中心句不明确,应去掉“真漂亮”。
例(2):新开的这家水果店非常卫生。你看营业员戴着白帽穿着白大褂准备迎接顾客,柜台用彩色瓷砖砌好,上面一点灰尘也没有。各种水果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红色苹果、黄色的香蕉让人一见就想去购买。
评改:最末一句与总起句脱离,建议删去。
3、自我修改作文。
4、眷抄作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派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必须的课文语文素养。
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
2.积累成语和名言。
3.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重难点: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教法:讲练法
学生准备:学生喜欢积累成语和名言。
教程:
一、练
第一项训练是读拼音,填汉字。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在相互订正更改。
插秧 枯萎 模仿 评判 牢骚 固执 埋伏
羞愧 后悔 采纳
第二项练习是补充成语
杯弓(蛇)影 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
水滴(石)穿 亡羊补(牢) 滥(竽)充数
二、日积月累
先指导学生读准这些成语或名言的读音。不认识的子可以;在互相交流对成语,名言的理解;最后多读几遍“储存”在自己的小词库中。
三、开心一笑
让学生读一读,乐一乐,议一议这个小幽默讽刺了哪种类型的'人?说明了那些道理?
四、总结
谁讲的幽默笑话又有趣有说明道理。
五、作业:知识窗
板书设计:
补充成语
语文七色光 日积月累
开心一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思路:
文章的人文气息和抒情色彩很浓,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较缺乏人文气息。
初步设计以情境导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力求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课时:
拟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流露的真挚感情。
2、理解标题的双关含义。
3、掌握本文的结构。
难点:第3点
多媒体:PPT制作歌曲《送别》夹竹桃图片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
(程度高的班可以全班先学唱这首歌,程度差的班较困难)
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 标题的解读,运用讨论的方式。
1、 双重含义
质疑:重音应放在哪里?落了——花儿凋谢了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谢了
询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2、 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线索的作用,类似学过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3、 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讨论得出的结论大概几点: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b、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c、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d、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由上述几点阐发出来的观点点到为止即可。
三、 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问题a,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即可。
回忆爸爸的事:
1、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2、爸爸爱花的情形
3、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问题b,有四处:
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3、“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4、“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问题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业:采访爸爸,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感想,写成小作文,明天交。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2、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
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A)
2、《掌握语文》(B)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
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
2、学会生字,理解7个词语,能有感情朗读全诗,正确背诵。
3、能用书信等形式,向老师和爸妈提出请求,说说心里话。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读懂诗意,正确背诵,积累语
难点:写好心里话片断,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读顺全诗。
2、理解诗句,正确评价妈妈和我。
教学过程
1、导入范读。
2、自由通读。
(1)自由读诗5分钟。要求学生字,划问题3把诗读通、读顺,不读破句。
(2)检查自读。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我向妈妈提的什么请求?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深入研读。
(1)诗中的妈妈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哪些词句证明妈妈对我的爱?
(春天一样温暖的手慈爱的手别担心)
(2)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诗句可以证明?
(我不怕困难挫折,自立自强自信敢拼搏。)
重点研读:①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②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③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④在一次次摔跤之后,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⑤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
(3)妈妈的慈爱,我的不怕困难,有信心,敢拼搏,在朗读时该怎么处理?
自由读互读男女分读齐读试背分节指名背齐背。
4、布置作业。
(1)出示书后第2题灯片,先说后写。
(2)书后第3题的读读写写栏的词语,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练习作业。
(3)完成作业本第4、5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小主人自立自强意识。
2、写一封给爸妈、老师的信。
教学过程
1、检查。
抽查《请求》一诗的背诵。
2、练读。
(1)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真实情深,含蓄上口)编在语文书里是什么意思?和诗中的我相比,我们缺了点什么?
(2)品读全诗:各人给诗作停顿、重音和语调处理,再互读互议。学生自由上台表情朗读,并说出自己朗读处理的依据,谈读诗后的感受。
3、写信。
诗中的我要妈妈放开手,让自己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走。你们有什么请求?想向谁提?能说说吗?先口头请个别人说说,评评。再让学生用书信方式写下来,交给爸妈或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氓》教案03-12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教案10-12
语文教案10-12
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