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境、沟、泊、澈、映、构、吊、憨、若、其、禽”
理解“人间仙境”的意思,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沟、泊、映、吊、其”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节。积累描写九寨沟山水景色的句子。感受文章的叙述结构。
3了解九寨沟是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那里景色优美,令人神往。
教学重点
在课文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并理解“人间仙境”词义。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2节。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你的印象中,仙境是什么样子?
学生交流
小结:出示图片和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很多人都认为那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有着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神秘而美丽。
在我国四川省北部,就有一个如同仙境般的地方,我们成它为“人间仙境”,他就是九寨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读准“境”的字音。书空“沟”,注意右半边里面是撇折点。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最后一句写道: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你对句中哪个词语感受最深?
学生交流。
2每个同学读完课文以后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的确,课文对“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和“异兽珍禽”描写很详细,让我们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来进行描绘的。
(三)品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课文第2节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2节。
进入九寨沟,只见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山坡上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在这节中有四个生字,你能把它们的字音读准吗?
学生自由读。
(2)学习生字:pocheyinggou
湖泊清澈倒映构成
指名读。开火车读“倒映”。
(3)教师引读:进入九寨沟,只见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看,那雪峰真多呀,是一座又一座,层层叠叠,所以课文说是——一座座,说明雪蜂——很多。在阳光的照射下,峰顶——银光闪闪。
你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
指明读,男生读。
教师引读:那山谷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
变换句式引读:那山谷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
你还可以怎么说?(仿佛、如同……)
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读:山坡上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观看录象: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
学生配乐自由朗读。
指名读。齐读。
2学习课文第3节。
(1)九寨沟不仅有美丽的风光,更有许多异兽珍禽出没。
读准多音字:出没(mo)
默读课文第3节,找到你最喜爱动物,把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金丝猴攀吊(diao)机灵
羚羊善于奔跑
大熊猫憨(han)态可掬若无其(qi)事
憨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掬:两手捧。那天真的神态露出来,好象可以用手捧住,明显地出现在眼前。
若无其事:好象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读了这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提示:这些异兽珍禽是不是多到随处可见呢?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也许……也许……也许……
这三个也许告诉我们,你有可能看到这些异兽珍禽,也有可能——看不见,因为他们是那么的珍贵而稀少啊。
(3)齐读课文第3节。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你能不能看着板书选择一个方面,把句子说完整。
九寨沟,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指名交流。
(3)拓展
课文没有具体描写九寨沟古木参天的美景,老师请你们也来当小作者,仔细观察录象,选用下列词语,写1、2句话,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的原始森林。
学生观看录象。
练习写句。
词语一根根一簇簇笔直巨大缝隙阳光
学生交流。
教学效果反馈
《人间仙境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二年级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二小节,通过带着问题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明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另外,描写异兽珍禽的第三小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词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生动的词语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词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觉得丰富朗读的形式,才会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高四册第6课项链。
2、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3、分析玛蒂尔德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结构和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巧设契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本文精巧的构思——项链式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做一个诗人。一八八○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又名《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学习课文的结构
1、学生划分层次、写出段意
2、出示项链图:
提示:图上圈中的序号表示情节内容,请同学们将序号和情节内容对号入座填定。
A、贫穷(现实)与富有(梦想)…………序 幕
B、请柬——机会到来………………………开 端 (契机之一)
C、做衣服,借项链…………………………发 展
D、兴奋、沉迷 E、舞会陶醉……………小高潮
F、披衣逃走 G、失项链 ……………继 续 (契机之二)
H、赔项链 I、还债务 ……………发 展
J、项链是假的 ……………………………大高潮
以穷开始,以穷结束——环形结构—项链式结构
挂在玛蒂尔德脖子上德一幅沉甸甸德十字架——虚荣心
3、研究结构特点:
特点之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文似看山不喜平”
异向思维:图示之二比较——
图略
归纳:娓娓道来——急剧增温——飞流直下——突兀而起
4、继续讨论结构特点
提示: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有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高四册第6课项链》。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请找出来,是哪两个情节?
第一处:请柬。请柬的出现,使主人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
第二 处:披衣逃走。披衣——寒伧——丢脸——逃走——丢项链。
情节突变,急转直下。导致人物命运有一次突变。
归纳:
特点之二:善用契机——契机,一事转化为另一事的关键。
这个关键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使矛盾突变。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特别是带有戏剧性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契机的构思和运用十分重要。它能使矛盾突变,情节发生大的波澜,从而出现新的局面。有助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化。
联想举例:
①《红楼梦》:“傻大姐误拾绣春囊”——碰到邢夫人——送王夫人处——寻管家不严的短处——王夫人气急——找王熙凤——查抄大观园——鸡犬不宁,一片混乱——司棋、晴雯横祸残死,芳官入尼姑庵——→一点火星导致大观园的巨大变化。
②《水浒传》:“潘金莲叉竿失手滑落”——竿打西门庆——西门庆爱上潘金莲——勾搭成奸——谋杀武大郎——武松报仇杀嫂——斗杀西门庆——刺配恩州——醉打蒋门神——打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5、文章的结尾:
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
①“当然可以”————可见不珍贵
②“没打开盒子看”———毫不在意
③“我只卖这个盒子”—不是原装货
归纳:果然是一副假项链
特点三:结尾巧妙,善于铺垫暗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 要点: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学习步骤:
一、背景分析
1、作者是如何描写玛蒂尔德的心理特征的?(现实与梦想的矛盾)
看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 现实 梦 想
住宅 寒伧 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
墙壁 黯淡 东方帷幕、古式的壁衣
家具 破旧 高脚青灯、宽大椅子、精美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抓住名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好,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句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词语。
三、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分段朗读课文:1~14,15~25。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为什么让同学这样读?
3、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朗读。
4、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4):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的,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第二段(15~25):使者代表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敬。
四、自主学习课文。
1、同桌互相朗读。自主学习课文。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的问题。
五、小结。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放录音。(请学生回答听到的声音──雨声)
2.联系实际说一说。(引导学生由雨声想一想雨前自然界的变化,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2.合作学习。(小组同学检查字音,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三、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看图学文。(出示“小白兔往家跑”的挂图,请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并找出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读一读,注意读出“着急”的语气。)
3.抓住重点句,指导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想: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分别找到“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段落。①分角色朗读每段的对话内容,注意体会每个人物的心情。②找出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原因,并在文中画出来。③体会小白兔的'想法:由不相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并在文中找出描写小白兔想法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小白兔回到家里,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兔妈妈会说什么?)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让学生想想哪些现象也说明要下雨了。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鱼()
(3)要下雨了,蚂蚁()
(4)要下雨了,天气()
2.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板书设计
16
要下雨了
小白兔
闷
燕子
低飞
小鱼
游出水面
蚂蚁
搬东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并组词。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
1.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2.说说识记方法。
(1)读生字。(开火车接读生字)
(2)扩词。(比一比,看谁组的词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明确习作要求,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2.能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受最
深的地方,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3.从自己难忘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重点难点:
1.重点:说真话、心里话;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2.难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
清楚。
教具学生回忆与流泪有关的经历,在家中与家人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1.营造氛围,巧设情境。
策略一:回顾课文,调动情感。以《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中律师的身份诉说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律师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策略二:小游戏激趣。教师出示图片——一位哭泣的小姑娘,引导学生猜一猜她为什么会哭,借此引出本次习作话题。
2.回忆选材,拓展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泪水”为话题,交流自己流泪的经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忆:
(1)因为什么事别人误解了你,你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2)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倍受感动的你流下了激动的泪?
(3)是什么事使你如此高兴,以至于你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当你含着悔悟的泪水时,你是否已从错事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打开思路。
3.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提示,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最深的事情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1)点拨指导。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建议。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加以,让学生明白:时,要注意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重点是将经过部分写具体,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要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附板书设计:
泪水
喜悦、感动、幸福、伤心、委屈、失望、同情、…
写清楚,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
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 演示一下切法。
(2)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 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和感悟亲情、友情,学会理解亲情,珍惜友情。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具体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抽一个同学起来,问:你有过与父母发生吵架之类的过冲突没有?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齐读22课标题下面方框。
3、板书课题。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二、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一句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说说文章的思路或结构怎样?
(二)、画出段序。字词板块。
(三)、概括文章内容。
1、 提示:要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就要先理清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板书划线句子。
人物:“我”、万芳、我的妈妈和万芳妈妈、我的爸爸和奶奶。 时间:今天。 地点:我家里、万芳家里及路上。
归纳:“我”送羚羊木雕给朋友万芳后,被父母逼着要回来的事。
2、还写了其它事没有?这两件事要归纳进去吗?
——上幼儿园我和万芳就很好,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
——上星期一我和万芳换裤子的事。
明确:这两件事只不过补充说明我为什么要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这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不是主要事件不归纳。
(四)、理解文章结构顺序。根据板书讲:
1、主要事件中为什么先从今天妈妈问我开始写而不是按时间顺序先写昨天发生的事情呢?
倒叙。(如果文章顺叙是:A—B—C—D 的话,那么倒叙就是D—A—B—C或C --A—B—D或B—A—C—D),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到前边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顺序叙述事物的起因和发展。 作用: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2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本文倒叙的作用: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接摆出我和妈妈的.紧张的矛盾气氛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开头更吸引人。也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另外两件事在文章结构中属于什么呢?
(1)、插叙。(A—b—B--C),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停顿,插进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插叙结束后,再回到原来的事件上继续叙述。 文章通过“我”的回忆万芳是我多么仗义的朋友这种心理活动来插叙了这两件事。
(2)、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有解释的作用。解释为什么我会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3)使故事的脉络更清晰。
(○4)使文章结构更紧凑。文章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直接写今天发生在“我”家里和万芳家里的有关羚羊木雕的事,把幼儿园老师叫我俩“合二而一”和上星期一在学校运动场上和万芳换裤子的事通过插叙穿插到今天的事中来写,这样的插叙就会使文章场面(地点)更集中,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5)拓展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突出主题。(如,《紫藤萝瀑布》的插叙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起到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注意:倒叙与插叙重要区别是:倒叙是一件事的顺序变化,插叙是相关事件的顺序变化。
三、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它是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的矛盾因“羚羊木雕”而起,文章内容围绕“为什么送羚羊木雕,我怎样要回羚羊木雕”来写的。羚羊木雕这个物品是文章线索。
作用:以“羚羊木雕”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题材,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
四、作业:
1、你赞成父母做法还是孩子做法,为什么?
2、准备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