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05 19:38:19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指导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

  2,学习片断,动笔习作。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指导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题,审题。

  (1)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写出我为什么尊敬这个人。写出这个人值得学习的好、好品质。)

  (1)哪些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展开议论。随机板书归纳品质;如热心助人,诚实,关心集体,廉洁奉公,见义勇为......)

  2.怎么写好这?请阅读课文“习作要求”和“习作提示”,划出要求和步骤。

  (1)自学思考。默念讨论。

  (2)说出本次有哪些要求。

  综合归纳,小黑板揭示。

  ①确定写谁,反映哪一方面品质。(中心)

  ②根据中心选好材料。

  ③围绕中心写具体。

  3,交流材料,指导确定中心和选材。

  (1)准备写谁?你尊敬他什么好?是从哪件事上感受到的?(展开,在交流中开拓选材思路。学生说时注意事例和品质概括是否一致,是否准确,及时帮助纠正。简要板书概括事例,

  如:

  ①帮邻居看孩子。

  热心助人②叔叔帮我修车。

  ③爸爸帮邻居换煤气。

  (2)交流的材料,哪些不容易写好,为什么?(引导体会选择印象深刻的人来写。排除道听途说、报纸报道的人物事例。)

  (3):可以写熟悉的人,也可以写陌生人,但事实必须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真实、熟悉的,有感受的。这样容易写好。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二三件事,但必须反映一方面品质。

  4.学习片断,点拨围绕中心写具体。

  (1)片断写什么事?反映人物什么品质?

  (2)哪些地方写出了阿姨的“热心肠”?哪些地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写心理?

  (3)怎么围绕中心写具体,学到了什么?

  (4):让事实说话。落笔的重点写他(她),写好他(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写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象征意义。

  (3)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悟长城的威武壮观,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坚强意志、民族经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重难点、关键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将文中第一自然段以诗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

  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这首诗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滩、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

  4.教师: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学生齐答“长城)。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教师板书课题)

  (以诗歌的形式将文中的段落作为序,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自然地导入本课的重点——长城)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自渎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

  (尊重阅读课文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

  三、集体反馈、突破重难点

  (一)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1、指名反馈文中直接描写长城的句子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眺: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1、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

  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

  2、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导:站在长城上,赛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机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来。

  2、学生自由地展示。

  3、教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2、指导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我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顽强不屈、雄伟气魄的象征)

  3.教师。

  四、课堂

  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4、教师: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坚强不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0*长城在我心中

  长

  雄伟壮观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城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语文教案 篇4

  海燕 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

  3. 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难点)

  教学设想:

  朗读——整体感知——分析精神——回扣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二、背景介绍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示威结束后,一位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

  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学生试读

  小声读,小组交流,完成任务。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五、再读课文

  1.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海燕,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2.作者是如何塑在它的性格和精神的?

  六、分析

  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 而 ;

  我们的人生因 而 。

  七、齐读

  八、布置作业

  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暑、突、粗、舌、疾、伤、捕、杀”;积累6个词语“突然、暑假、眼疾手快、捕杀、保护、碗口粗”;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并识记6个汉字“粗、暑、突、伤、捕、杀”。认识“米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在阅读过程中,能正确划出卡达叔叔对待大蟒蛇的句子,并圈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体会作用。

  4、懂得国家保护动物是不能随便捕杀的,同时懂得对付野生动物,既要勇敢,更要机智,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善于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研读第二节,根据要求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动词。

  3、体会动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小朋友,蛇有上千种,你听说过哪些呢?

  2、出示课题:蟒蛇是其中的一种。因为体积巨大称为大蟒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一条大蟒蛇》。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交流检查。

  3、指名读、齐读 ;用好方法记住生字新词。

  “突”穴字头下面是个犬,一点不能漏。

  “疾”指疾病,因此是病字头。

  可以解释为“疾病”,也可以解释为“急速”,在这里解释为“急速”,指用眼睛观察情况的速度很快。

  “捕”的右边有一点,教师要让学生数一数笔画,再进行书空。理解意思。

  粗:认识“米字旁”。

  词语特点:碗口粗:像碗口一样粗

  粗细:粗细的程度(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语。)

  4、指名四人读四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提示简单说说课文的大意。

  说话时注意语句的连贯,表达得是否清晰。

  5、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很想了解蟒蛇。有的同学已经查阅了有关蟒蛇的资料。课文中其实也有些句子介绍了蟒蛇。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划出描写大蟒蛇的'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大蟒蛇。

  (大蟒蛇的身子有碗口那么粗,呼吸时会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它的身子会缠住人,但在水里不咬人。它的皮可以做胡琴,但蟒蛇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随便捕杀。)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暑:上下结构,上面是个“日子头”。

  突: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犬”,一点不要漏掉。

  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杀:上下结构。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大蛇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步步紧逼,“我”和卡达叔叔必须马上想出办法来应对。

语文教案 篇6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

  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

  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单元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学习目标:

  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留心观察春天。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㈠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春 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㈡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B、分小组交流。

  C、指名说、评议。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A、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五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提出。

  D、三个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㈢ 总结

  1、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好听的歌曲、还有那么动人的故事,谢谢!”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大家齐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阅读教案08-18

语文《公输》教案08-20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