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04:33: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听写生字,学会感情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对学生进行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行为教育。

  教学过程:

  一、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采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学习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指导重点:课文的.前面部分重点指导读好对话。奶奶的话要用爱护小林的语气读。小林的话用带有点神秘的口气读,同时要体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咦”?用一种奇怪的语气读。“啊”,用高兴、惊喜的语气读,表示奶奶一切都明白了。

  二、总结全文,行为指导。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主要写午饭后,小林要去洗手帕和袜子,奶奶不让他洗。后来小林叫奶奶去午睡,自己洗好的手帕和袜子。)

  2、小林为什么不让奶奶洗手帕和袜子,而要自己洗?(小林热爱劳动,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小林尊敬老人,觉得奶奶年纪大了,应当让她多休息,所以不让奶奶洗手帕和袜子。)

  3、你们的手帕和袜子是自己洗的吗?

  4、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三、复习生字,听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指导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第4题,并口头练习用“连忙”说一句话。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回、片、皮” 3 个生字。认识“横钩”1 个笔画。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放映课件《秋天的菜园》,配乐曲《小燕子》。

  2、看了这丰收的菜园,你想说什么?

  3、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故事的名字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生字“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再读课文,要把词句读得正确、流利,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各种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生字组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次、再、仔”是平舌音,“什”是翘舌音、前鼻音,“样、兴”是后鼻音,“么、得”读轻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认识“王字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回答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A、这句话是谁说的? B、为什么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自由读文,用横线画出小燕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燕子妈妈说的'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燕子妈妈的话要亲切,读出对小燕子的鼓励,小燕子说的话语速要较快,读出它的高兴。)

  四、指导写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回”“片”“皮”,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空。认识新笔画“横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并仿照例子练说。

  课件出示:看看 看一看 说说 说一说

  比比_________ 读读___________

  听听_________ 数数___________

  你还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出示问题。

  (1)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2)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用序号标出来。)

  (4)每次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一画,再读一读。

  (5)教师出示冬瓜与茄子实物,指导学生观察。

  (6)燕子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用符号圈出燕子妈妈每一次夸小燕子的话,读一读,注意读出夸奖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的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3.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读写“解数、颠簸”等字词。

  2、在读中感受北美大瀑布的特点,热爱自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3、揣摩精彩句段,学习运用恰当的比喻写景的方法。

  【知识链接】

  1、 尼亚加拉大瀑布简介:

  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尼亚加拉河仅长57公里,却从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河上横亘着一道石灰岩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抖落,水势澎湃,声震如雷。经山羊岛分割成几个部分,如美国瀑布、新娘的面纱和马蹄瀑布。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2、关于选文的一些说明:

  (1)本文在选入教材时,部分内容被删节,如前往观赏的人忍不住跳进瀑布去和有的人专门到那里自杀的段落,如非重点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内容。

  (2)作者在原文开篇便将此游记的格调定的很高:“写本前往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终于获得了人生的力量,懂得了怎样赞美人生,谱写人生。那是一切名山大川应该给予人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查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顷刻( ) 解数( ) 颠簸( ) 黯淡( ) 绮丽( )

  急遽奔流( ) 栈桥( ) 挟着( ) 磅礴 ( )

  (2)在横线上抄写你认为还需要强调字形或值得积累的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画出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瀑布旁边——( )——( )——瀑布半中腰——栈桥

  (2)想一想题目“奔落的雪原”在文中指什么?作者写了哪几个瀑布?重点写的是哪一个瀑布?

  3、水是自然的灵魂,大自然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灵气,古往今来,咏水的诗句不计其数,请写出两句描写水的诗句。

  二、合作交流

  (一)预习反馈,感知瀑布

  1、教师指生给预习中的易错字音注音,听写重点字词(2人板写)。

  2、交流第2题,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初读收获。

  3、小组轮读课文(一组读一段),在听读中画出尼亚加拉大瀑布留给对你印象深刻的词句。

  (二)深入探究,研读瀑布

  1、结合相关描写,说说从文中你看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有什么特点?

  2、作者记录了这次北美观瀑的经历,多次写到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结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想想这些感受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喻成奔落的雪原呢?找出文中把瀑布比喻成雪的语句,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你还知道哪些写水的名句?

  三、达标测评

  1、作者通过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 ,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2、妙笔生花,学习运用恰当的比喻写景:

  水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表现形式,大海小溪,冰霜雨雪各有魅力,请选择其中一个,运用比喻修辞写一两句话。

  宗璞《奔落的`雪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奔落的雪原》课内阅读

  这时在关国瀑布下面和对岸加拿大一侧的山谷中,都有三三两两的黄衣人在行走。什么虾兵蟹将?我们问。原来可以通过隧道下去,到瀑布近身处看。在美国这一边的叫“风洞”。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了。穿上雨衣雨靴,也都成了虾兵蟹将。乘电梯从岩石中下去,走过隧道,到得洞口,洞外有栈桥,位置在关国瀑布和“新娘面纱”之间。水声轰鸣,比在船上时更强十倍!我们不管浪花飞舞,循栈桥向大瀑布走去,真走到它身旁了!离水流只有25英尺!这时仰面上看,急流自天而降,仿佛就浇在自己头上!

  却是奔跑着的活的浮雕。风挟着水蒙头盖脸而来,风和水都是硬的。这里不是水花水汽,简直是置身波涛中了。这奇异的站立着的波涛啊!“我们算是到过瀑布里面了。”一个西班牙人说。

  啊!崩落了还在奔跑的雪原!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

  我伸出手,想和瀑布巨人握一握。他却置之不理。又是一阵水浪浇来。“快走,请快走。”管理栈桥的人说,他的声音在雷鸣般的轰响中又消失了。

  我又伸出手来,抓住一捧水。水从指缝间漏出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却永不会从我的记忆里筛去。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伟大精神,你的磅礴气势,你的力量,你的速度……我会永远记住你那如同崩落的雪原般的流水。

  1文段中加点的“虾兵蟹将”指什么?

  明确:这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给人的压迫感。

  2文段的结尾,作者写道:“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却永不会从我的记忆中筛去。”除了文中所写,还有哪些方面深深打动了作者?

  明确: 紧扣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3“我又伸出手来,抓住一捧水。”试分析“抓”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抓”字突出表现了作者想留住瀑布的急切心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向人请教的方法。

  2、运用正确简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问题,渗透礼貌教育。

  教学设计:

  一、审题激趣

  1、板题解题 请教 解题: 求教,请人帮助你解决困难。 告诉你该怎么做?

  2、讨论归纳讲明意义:你遇到什么困难、疑义,你通过请教就可以得到帮助,解决困难。

  二、示例学法

  1、示例: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2、讨论学法:

  ⑴有礼貌 的发问 对不起,打扰一下!我今天做作业,有一道应用题不会做,你有空帮我讲解一下。

  ⑵具体地说清困难和疑义 这道题中的“其他年级参加的总数比二年级的4倍还多6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得到帮助后,表示感谢! 我懂了,谢谢你的帮助!

  总结:例中的小朋友在向人请教问题时能注意做到:礼貌地发问,具体地提疑,真诚地感谢。大家也学着这个方法来试试看。

  三、自选内容,同桌试讲。

  四、全班交流,评议试讲。

  五、小组交流考核

  六、实践训练: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会请教。

  板书:请教:发问——提疑——感谢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语文教案 篇9

  学 习目 标

  1、认识本课生字,熟练的读课文。

  2、掌握这8个字的正确读音、字形,字迹清晰,字体端正。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多情。

  学 习

  重 点 :读懂课文,了解春天来临时,大自然中的小溪、小鸟、花草,以及孩子们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听音乐《春之声》导入。

  你们听,这是什么乐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

  板书课题:春天来了。

  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我们就来读读课文,读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拼音,大家还记得吗?

  2. 复习拼音

  板书声母,认读:zh ch

  板书韵母,认读:ing ong an

  板书整体认读音节,认读(追问读的方法): ye yuan

  4.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二. 带着问题学课文。

  第一节:理解什么是小溪(可画图或看录像),了解春天天气暖了,小溪解冻了,发出悦耳的流水声。

  第二节:了解春天天气变暖,适合植物生长,小草发芽、长叶、变绿,花儿也开了。通过画图、看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野中的生机与色彩的.美丽,读出感情。

  第三节:知道春天来到时,许多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通过听鸟叫感受鸟的叫声的清脆,理解“动听”。小鸟们高兴地鸣叫着,启发学生想象它们说了些什么。(如:“春天来了,我们回家了”)

  第四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春天里的心情和活动,(如: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穿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笑?唱么?…….)从而理解“欢声笑语”。感受春天校园里孩子们的欢乐。

  朗读全文。按儿歌的结构问答读,感悟儿歌每一节的相同句式和顺序:春天来了;来到了什么地方;那里怎么样。

  三、本课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齐读课题。

  3.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抽读字卡片:溪、着、田、野、满、听、的、园、充、京、双、色、尽。

  抽读词卡片:小溪、欢快、田野、动听、校园、充满、欢声笑语。

  5. 指名读课文,思考:春天都到了哪些地方?有什么不明白?

  6.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小溪、田野、小鸟的家、校园。

  7. 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出欢快的语气。

  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背诵课文。自由练习,指名背,互相查。

  配乐朗读或看录像背诵。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小溪、田野、小鸟的家、校园

  声母认读:zh ch

  韵母认读:ing ong an

  整体认读(追问读的方法): ye yuan

  通过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火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深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

  (同学回答)

  对,是海棠花。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这位作家是谁呢?

  (同学回答)

  对,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结构分析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问: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理论后,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问:那么作者在列举了诸多艺术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岚山。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呢?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三、难句分析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四、结课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