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给动物喂食
· 目标:1、 能说出动物的名称及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名称,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给小动物喂食》。
· 2、 练习发音:吃;学习语汇:小猫、小鱼、小狗、骨头、小兔、萝卜。
· 3、 喜欢小动物,并愿给小动物"喂"食。
· 内容:给动物喂食
· 过程:
· 1、 小儿扮演小动物进入活动室,寻找其它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给小动物喂食》》。
· 2、 引导小儿观察大教具,学习词汇。
· (1) 找出小猫,学习词汇:小猫、小鱼。
· (2) 找出小狗,学习词汇:小狗、骨头。
· (3) 找出小兔,学习词汇:小兔、萝卜。
· 3、 集体玩游戏《给小动物喂食》,练习发音:吃。
· (1) 小猫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小鱼。
· (2) 小狗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骨头。
· (3) 小兔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萝卜。
· 4、 操作游戏。幼儿每人一份教具,分别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放进小动物的`"嘴"里,并说出动物、食物名称和"吃"的音。
· 5、 活动结束,让幼儿学习收拾学具,请幼儿把小动物送回“家”。
语文教案 篇2
训练要求
1、通过词语归类使学生积累词语。
2、懂得要写完整的句子。
3、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4、读背儿歌,积累词语和句子
5、积累学生的成语量
6、让学生懂得留言条在生活的作用,懂得留言条的写法,并根据提供的内容学留言条。
重点难点:
把句子补充完整。言语交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1、积累“又——又——”的词语。
2、把句子补充完整。
3、会写上下结构的字。
训练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读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表达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3、你能讲出有关味道、肌肤感情的这种“又——又——”形式的词语吗?
4、还有哪些同类型的词语?
5、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些句子都没有写完整,我们要补充完整。
(1) 母亲忙着给他——“干什么呢?”
(2) 下面三句话各缺少了什么?
(3) 指名说说补充完整后的句子。
(4) 把句子补充完整,写下来。
3、检查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观察一下,书上出示的都是什么字?这上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
3、提醒:写心字底的卧钩 要注意斜度和长度。
4、学生描红、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检查。
四、补充作业
1、补充句子
(1)——————真的好玩吗?
(2)我愿意————————。
(1) 月亮有时候————,有时候——————。
2、将下列词语中不是一类的词语用——画出来。
(1) 母亲 爸爸 阿姨 诗人 叔叔
(2) 铅笔 橡皮 皮包 尺子 小刀
(3) 毛笔 铅笔 钢笔 水彩笔 笔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1、能有感情地背诵小诗。
2、积累成语并回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说说要求
2、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诗歌
3、借助图画,想想为什么植物老人要带小树重新安家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5、读了这首诗歌,你该怎样锻炼自己呢?
6、背诵诗歌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自己读读成语。
3、你已经懂了哪个词语 的.意思?
“哪些词语已经在我们的课文中表现出来了?
(沉香和妈妈团圆之后,回家就能享受天伦之乐了。)
4、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成语说一段话吗?
5、写一段话,用上这其中的1——2个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懂得留言条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留言条的写法,并回根据内容写留言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是留给谁的?写了什么事?谁写的?在什么时间写的?
3、总结留言条的写法。
开头顶格写留给谁的,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留给他的内容(写清楚,语言简洁)最后在右边写上谁留的,再下一行写日期。
4、看图,图上画了什么?什么时间?谁写的?写的原因是什么?
5、自己来写写留言条。
6、反馈、评讲。
二、课堂作业
1、7月5日下午小红到小明家来还书,可小明家没有人,于是小红把书转交给小明的邻居王奶奶,请她转交给小明。但小红怕小明不知道,就写了一张留言条。留言条怎样写的呢?请你帮小红写一写。
2、3月12日下午,小华去公园植树,要很晚才回家,他怕妈妈不放心,就写了一张留言条放在桌上,这张留言条是怎么写的呢?请你帮他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一页,在这页美丽的图画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许多小朋友、国旗、x广场、花、“我是中国人”五个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
(二)补充资料,谈话引导
1.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国吧。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x、中国国旗的图片。
(1)中国地图:我们祖国的`地图是什么形状的
(2)x:你们都去过x广场吗x广场是什么样子呢
(3)中国国旗:我们的国旗是什么颜色的,国旗里有什么形状呢
预设:生自由说话,加深学生对国旗等的印象。
播放欣赏歌曲《我爱北京x》,可鼓励学生跟唱;也可播放升国旗的图片和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各类资料,让学生对祖国有基本的认识;发散思维,练习说话。
2.课文图画里的小朋友们,他们代表了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
(1)你们找一找,哪一位小朋友穿的衣服和我们穿的衣服很像哪位同学是少数民族,请你举手,好吗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汉族小朋友的图片;如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引导说说自己的民族。
(2)通过图片介绍蒙古族、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
(3)让学生在以上说话的基础上,读一读“我是中国人”等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
(三)拓展欣赏,课后延伸
1.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把今天我们了解的关于祖国的内容说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歌曲、聆听歌词的基础上对爱国有进一步感性的认识;课后延伸的回家说话,加深学生所学并助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深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划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重点词语:祈祷 疥疮 号啕 呵斥 怂恿 桀骜不驯 惴惴不安 捅 毡絮 龟裂 干瘪 竹篾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师: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学生回答
师:其中重点描写的`是——找母亲要钱买书,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语句
1、母亲的工作环境:
一个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说明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挣钱的不容易)
2、此环境下母亲的形象:
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在缝纫机板上;眼神儿疲竭;指尖龟裂(说明母亲的劳累、辛苦)
3、挣钱如此辛苦的母亲,面对要钱买“闲书”我是怎样做的?
母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并大声对那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说明母亲的通情达理)
师:这是一个母亲给予儿子的力量,正是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这就是咱们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可以说作者的成功正是源于——慈母情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
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
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四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优美的词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投影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放投影边在柔美的音乐中,介绍拉萨及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和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采用多种办法弄懂词语意思。3]将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可以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正音。
2.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略微指导。
3、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4. 说说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音乐中各自读课文,加强正音效果,增加朗读机会。
五、学习生字。
1〕 出示妙、纯、线、忍四字,生读 2〕 教师请同学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些字吗?
3〕 比较“纱、沙、妙”“纯、线” 4〕。
学生边听边划出自己认为较美的词。
学生自读课文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口语表达
学生自学描红。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西藏自治区~~~再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拉萨简介,以及一些拉萨的图片)
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谁能说说拉萨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 )的天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1〕 教师配乐读。
2〕 生自练读,将想像到的景象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4段
1〕 指生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读的词句,落实重点语基内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角度,积累写作技巧。
2〕 配乐读2-4段,欣赏读。
过渡谈话,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第五自然段。
1、理解第五自然段这个比喻句。学着用比喻句。
三、学习生字
出示晶、建。指导写“晶”字。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播放投影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记忆。
(2)同座位之间互背检查。(3)指名试背,奖励。(4)全班齐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圣、窗、帘。2重点指导“窗”字。自学其他生字。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练习
1在课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蔚蓝( )纯洁( )
2摘抄你欣赏的好词句。
写生字词
观看投影片,学生说说你看到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划出词语细细品位,展开想像。
学生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自己读2-4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分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 久久
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 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认识一些繁体字,了解一些汉字演变的情况。
3理解了运用学过的成语,能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4给多义词按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早春》
7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2的1——3项练习。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
二、教学第二题
1电脑显示教学内容:
本次钢笔描红练习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2朗读诗句,注意每个字的字型。
3提出难写的字。
4讨论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师示范。
5学生描红,提出要求
6反馈交流:
(1)展示优秀作业 ,评点好在那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二题:
1复习学过的繁体字试读
2从以往学习繁体字的'实践中,你发现汉字的简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结
4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子组成的词语。
5将简化子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
6你认读这些繁体字有什么窍门?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简化规律识记繁体字。
7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以达到熟练。
四、教学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成语。
2审题
3学生逐条读题,读懂画线部分给出的意思。
4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提取响应的成语,再小组交流,然后自行填写。
5指名板演。
6小结点拨方法:根据意思写词语,可从给出的意思中圈画关键字词,以化作成语中的词素。
五、作业 :
1做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认读上节课所学繁体字。
二、明确课时任务
完成第4——6题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出示例题,学生反复朗读。讨论:本次造句和平常有什么不同?
3学生朗读例句,体会“分外”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4教师点拨。
5学生认读“骄傲”“结实”的不同意思,弄清使用对象与情境。
6口头造句,小组交流,再指名说。
7学生书面造句,完成后作适当反馈。
四、教学第五题
1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成语歌。
2学习新知
(1)多种形式,准确认读。
(2)多种渠道。,理解词义。
哪些成语是你早就会了?说说它们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
你认为哪些成语的意思还不大明白,提出来。
(3)边读边想,注意联系。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时,还发现了什么?
(4)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五、教学第六题
1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古诗。
2学习古诗《早春》
(1)简要介绍
(2)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朗读。
(3)读懂诗意
(4)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 审题
(1)揭示课题,板书: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学生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
把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说出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
3练习
(1)学生将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自由试说.
(2)指名一中等生说,并引导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说的情况.
(3)分组练说.
(4)每组派代表到台上赛说,看谁设想得新颖,说得精彩,不足之处本组成员可以纠正、补充。
(5)教师对学生的评说进行平点。
(6)让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3、积累关于语言的词语,学会使用形容词: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
4、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5、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
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3、积累关于语言的词语,学会使用形容词: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
重点难点:
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学生动手连线。
4、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5、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6、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一言不发不言不语三言两语千言万语
豪言壮语少言寡语自言自语甜言蜜语
2、你可以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吗?试试看。
3、选两个说一句话。
4、全班交流。
5、读句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6、和同桌用“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说话。
7、全班交流所说的句子。
8、补充句子。
(1)天空飘着气球。
(2)池塘开满荷花。
9、学生汇报。
三、书写提示。
1、先观察,同学们互相提醒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请学生描红,描红以后再说说自己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4、进行全班评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了解诗人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江雪》。
2、板书:《江雪》,学生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江上雪景)。
二、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1、出示全诗。
2、指名朗读,齐读。
3、解疑: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了吗?
4、送词入诗说诗意。
5、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
6、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整首诗。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2、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3、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4、总结,感情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四、我爱阅读:骑驴-
1、读一读。
2、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故事讲下来。
3、讨论:老爷爷应该怎么做呢?说说为什么?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重点刻画武松的有关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
4、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2、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武松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请学生听《好汉歌》,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歌?(生:《好汉歌》)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问同学们书中一共刻画了多少位英雄好汉?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