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活动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2.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板书:别了,语文课)
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
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
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也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文
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
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表现在哪些方面?
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时,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
备课拓展 《别了,语文课》作者简介 何紫(1938—1991),生于澳门,广东顺德人。在香港高中毕业后当过三年教师。后任《儿童报》编辑、《华侨日报》编辑、《幸福画报》特约撰稿人。1971年办儿童图书公司。1981年创办山边社,出版普及读物和儿童图书。曾任香港儿童文艺协会会长。出版有《四十儿童小说集》《儿童小说新集》《儿童小说又集》《二十六短篇童话集》《我的儿歌》《那一棵榕树》《我的童话》等。在大陆出版的作品集有《别了,语文课》《臭水沟旁的城堡》《何紫作品选》等。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gng)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落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大到”、“天气凉”、“树叶枯”,“燕子南飞”等自然特征。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落叶用途的比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虫、蚂蚁、小雨、燕子各把落叶当作什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于,提高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每当秋季到来,凉风阵阵,树上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一片片轻轻地飘落下来,它们就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俏悄地落在屋顶上、落在地上、落在小河里,非常有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关于落叶的课文。
二、范读课文: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小动物和落叶有关?
(小虫、蚂蚁、小鱼、燕子)
三、学习课文:
1.第一段:
你观察过吗?一当秋风吹过,树叶一片片落下来,那这树叶又是怎样落下来的呢?
指名读,思考: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秋风起,天气凉,树叶黄了。)
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
(树叶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一片一一片”与“一片片”有什么不同吗?(看图回答)
“一片一片”是时有时无地飘落。
“一片片”是接二连三地,纷纷扬扬地飘落。
指导朗读:注意“起”“凉”“黄”“落”四个词语,简洁明了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落叶的美。
2.第2-5段:
落叶不仅颜色美,而且落下时的样子也很美,小朋友们喜欢它,小动物们也喜欢它。
自由读2一5段,思考: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第2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地上)。(小虫)看见了,(爬来)。把它当作(屋子)。
想一想:我们住在屋子里有什么好处?(可以挡雨淋,太阳晒……)
为什么说“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呢?它躲在落叶里有什么好处?
(小虫躲在落叶里,也可以挡雨淋,太阳晒……,就像人们住在屋里一样)
第3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沟里)。(蚂蚁)看见了,(爬上来)。把它当作(船)。
想一想:在生活中,“船”是干什么用的?
(船是帮我们过河或在水上前进的交通工具。)
为什么蚂蚁把落叶当作船呢?
小结:
屋子和船都是我们生活中有的,凡是生活中有的,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他们的用处,再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躲在落叶里”或“坐在当中”会怎么样,就会明白了。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去想,去学习。
第4段:
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河里)。(小鱼)看见了,(游过来)。把它当作(伞)。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伞”是干什么用的?(挡雨淋)
为什么说小鱼把落叶当作伞?
小组讨论---订正
自学第5段:
小声读课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这一段。
出示投影:树叶落在(院子里)。(燕于)看见了,把它当作(电报)。
讨论明确:
电报:是一种快捷的通信方式,一般用于某种重要的事或紧急的事。
讲解:课文中生动而确切地把落叶比作电报,是指当落叶纷纷落下时,说明秋天来了,这是大自然的通知,作为候鸟的燕子确实该离开此地,往南飞了。课文通过燕子的话,生动地将树叶枯落,燕于南飞这两种自然特征联系起来。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特点:大气凉,树叶枯落,燕于南飞。文章写的富有情趣,而且在写法上很相近,都是按照——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根据它们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活动姿态)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只有第5段是用燕子的话来结束。)
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理解词句的方法--读到不懂得词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可以想象这些景物什么样,还可以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用处。这样把词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想,就好理解了。
五、老师投影片上的提示练习背诵。
课后练习:
1.填空:
( )起,( )凉,( )黄了。
树上的叶子( )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 ),( )爬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爬上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游过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飞来,看见了,说:“( )。”
2、读一读,写一写:
【落叶】【蚂蚁】【当作】【躲藏】【屋子】【院子】
【当中】【电报】【水沟】【催】
3、看拼音写出下面的偏旁:
shen zi pang cong zi pang shi zi tou
( ) ( ) ( )
板书设计:10 落叶
小虫 蚂蚁 小鱼 燕子
(图) (图) (图) (图)
躲在里面 坐在上面 藏在下面 看见
屋子 船 伞 电报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培养学生在具体语文环境中理解词义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第3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奇形怪状,又是怎
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并能仿照第3段写法说一段话。
3、能背诵2、3段,听写第4段。
4、了解黄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读懂得并列关系的段落。(第3段)
三、教学难点:仿照第3段说一段话,并绍“天狗望月”和“仙女弹琴”这两块奇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初知课文,学习一、二、三段,并说说“天狗望月”这块奇石。
一、开门见同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奇石)哪里的奇石?(黄山)重点词
是哪个(奇)
3、教师语:黄山是一大风景区,叫。它在我国南部。
今天,教师和同学们到黄山风景区游览一番。
二、初知课文。
1、听配乐朗读录音,看投影片,用1句话说说黄山风景区是怎样的地方,有什么厅特的景色。
3、学生自由畅说,并引导学习词语。
①黄山风景区是个的地方。
“秀丽神奇”什么意思?(美丽、奇妙)
②黄山风景区还是个的地方。
“闻名中外”的“闻”什么意思?整个词的呢?
③黄山风景区还有的'岩石。“奇形怪状”什么意思?
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给“尤其”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特别)
3、课题中的“奇”就是神奇、奇形怪状的意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黄山奇石 (第一教时)》。
4、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默读课文,用“——”划出奇石的名称。
5、具体介绍了哪几块奇石?用“△”标出其名称。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导语:我们先来到“猴子观海”这地方,看看这块奇石。
1、释词。“观”什么意思?与课文中哪个词意思相同?
2、出示投影片。
请一位小朋友当导游介绍奇石,其他同学看投影,师指图。
要求:边看边听边想,这岩石奇在哪里?
3、讨论
①它神奇在哪儿?
(它两只手抱着胳膊,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去海——样子奇特。)
②请用“·”标出主要的动词。(板:抱、蹲、望)
③指导读句子。
④听老师读一句话,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句子:它两只手抱着胳膊,蹲在山头,望着去海。
⑤这奇石还神奇在哪儿?(陡峭的山峰)
“陡峭”什么意思?用图示帮助理解。
⑥这块岩石多奇,多有趣呀!最后一名。
概括地说——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4、仿说“天狗望月”这奇石。
(二)学习第三段
导语:我们继续往前看,会看到更有趣的奇石。
1、默读第3小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奇石?想想这小节写法上与第2小
节有什么不同?
2、一段话中,并列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该怎么学呢?这就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看课文的学法提示。听老师读一读,想:分几步学?
3、理解学法提示。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学习方法卡片。()
4、按学法提示学懂这段话。
第一步齐读想:讲了哪两个内容?(“仙桃石”、“仙人指路)
第二步干什么?(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
①“仙桃石”怎样写的?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出示投影片,各种形式朗读至会背。
③“仙人指路”是怎样写的?也用了什么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小结:这两块岩石都用打比文的方法写出它的神奇。
第三步干什么?
①课文用了哪个句子把它连接起来的?用“~~”划出。板:更有趣。
②连接两项内容的句子不只有这种,还可以怎么说?
5、赏读。
6、回顾学法。
7、课堂练习。P22NO:6
8、用“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三块奇石任选两块说成一个并列段式。
四、巩固生字形。
1、卡片认读词语。
2、字形用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 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1、 练习册。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5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丑小鸭长得太丑了,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他,看不起他,最后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得不劝他走远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在野鸭群中,他“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面”,没有任何更多的企求。雁对他虽然不错,但不料被猎人打死。丑小鸭死里逃生,来到一间农家小屋。他忍气吞声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不断受到鸡和猫的奚落排挤。最后他不堪忍受,独自来到他心驰神往的大自然当中。秋天到了,丑小鸭看到一群南飞的幸福的天鹅,从此他再也无法忘记这些美丽的鸟儿。冬天到了,天是那么冷,丑小鸭几乎被冻死在冰冷的湖边。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又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鸟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丑小鸭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决定不顾生死飞向美丽的天鹅。然而,这时水中映出的不再是那丑陋的灰色鸭子,而是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
这篇童话中,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如果说一开始他还是被迫离家流浪,还是不得不逃离野鸭和追逐的猎人,那么当他已经在农家安定下来而仍然不满足,仍然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那完全是出于对美好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努力追求。为此,他经受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当他一见到久已仰慕的天鹅,便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篇童话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于这一童话的广泛流传和深刻的思想意义,“丑小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作者本人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2.怎样理解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会认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品读诗,理解意,感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古诗。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很有礼貌?今天,老师作为奖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是什么?(出示谜语,打动物名字。)
红冠子,白外衣,
每天早上喔喔啼,
它叫人们早早起。
2、你见过大公鸡吗?什么样子?你们喜欢它吗?
3、我国明代杰出的大画家大诗人唐寅,他也喜欢大公鸡,为它画了一幅画,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
4、说到这老师突然想起前几天我们也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骆宾王,他也写了一首描写小动物的诗是什么?齐诵《咏鹅》
5、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今天走入我们课堂的大诗人唐寅,课件出示。
6、(大屏幕出示大公鸡的图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你看到什么?(从感官上感受大公鸡的美。)
共学:
一、读诗,整体感悟。
1、指名读。学生互相评价。
2、读给同桌听。
3、教读
4、齐读诗歌。
5、再次听读画出诗的停顿,课件出示对照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诗
句,感受唐寅对公鸡的喜爱。
二、品读诗,感悟情。
1、出示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思考: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 板书(红冠)。看到红冠你想到了什么?观察鸡冠花图片,对比,感受公鸡的美丽。
(3)第二句诗人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雪白)。你能描述一下“雪白”吗?
( 4 )像“红冠”里的.“红”和“雪白”这样的词语就是表示什么的词语(颜色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吗?
师:大公鸡头上长着红红的冠子,满身羽毛像雪一样的白,它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一起来夸夸它。这真是一只( )大公鸡。来,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一句吧。(读出公鸡的美丽。)
过渡:公鸡不仅有红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非常漂亮,而且它还会叫。
(1)谁知道公鸡怎样叫?(模仿做动作)全班模仿
(2)公鸡什么时候才叫?公鸡一叫就怎么样呢?平时公鸡乱叫吗?所以诗人说——
2、出示后两句
(1)朗读后两句。
(2)公鸡叫,人们就知道天怎么了?就把门怎么了?
(3)大家知道农民伯伯很勤快,但公鸡比农民伯伯起得早,你们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课件出示填空
(引导学生体会公鸡的可爱、勤快。板书:勤快)
(4)指导朗读后两句。(读出勤快)
三、探究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扩词。
2、检出认读,开火车认读。
3、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
4、学写字(先观察再动笔)平和开。板书演示。
5、学生描写。
四、整体感知,齐背古诗。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穷人教案10-29
语文备课教案10-02
语文上册教案11-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风筝》教案09-23
语文园地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