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7 06:49:5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记本课生字,写字做到工整、正确。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4、激发小朋友们自觉热爱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春天百花盛开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2、同学:收集你喜欢的花朵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题目。

  “花小朋友”指什么?

  2、看影视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瞧,红艳艳的石榴花,金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杏花……多美呀!这都是花小朋友们送给春姑娘的.礼物。那花小朋友是怎么找到颜色的呢?课文会告诉你们答案。快打开书读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互查互助。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开展读书竞赛。先自练,再推荐或自荐读课文。

  5、读了课文,文中的花小朋友指哪些花,它们分别找到了什么颜色?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这些字娃娃你会叫出它们的名字吗?不会的再借助它们头上的音节拼一拼。

  2、有哪些字娃娃的名字容易叫错?给大家提个醒。

  3、采用抢读、齐读、抽读等形式检查认识生字的情况。

  4、怎样才干记住生字娃娃的样子呢?谁愿意把自身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5、看课后第4题,先读一读,再想想要写好这几个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6、教师相机重点引导:

  摔:在右上边的中间是“幺”,不要写成“纟”。

  舞:横上面是四竖,右下边是“”,不要写成“牛”。

  睡:指导右边的书写笔顺,强调最后一笔短。

  7、同学练习书写。

  8、指导评价:自评、同桌互评、全班评。

  四、精读全文,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勾画,并讨论。

  (1)找一找课文写了哪几种花,找到后用“”勾画出来。

  (2)文中的花儿找到了什么样的颜色?用“△”标出表示颜色的词。

  (3)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迎春花、石榴花、桃花和杏花的段落。他们是怎样找到颜色的?相机引导同学理解“温柔”、“亲切”、“染”等词,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红艳艳”、“装扮”。

  2、交流、汇报、评议。

  3、指导朗读。

  (1)文中的花小朋友们、星星、朝霞,你喜欢谁?为什么?

  (2)练习读你喜欢的人物说的话。(注意读出语气和对人物的喜爱。)

  (3)抽同学扮角色读,评议。

  4、分角色有感情地美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你喜欢花小朋友吗?为什么?该怎样喜欢它们?

  2、把你收集到的花朵的图文资料介绍给大家。

  3、引导同学做课后第2题。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

  1、同学们,看看这个人你认识吗?(出示图片),谁能讲讲关于他的故事?

  兴趣导入,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提前引出文章第一段中总结的人物特征。

  二、张扬个性,享受阅读

  (一)学生初读文章。

  (二)新生字词的认读。

  1、师出示词语:铜板、智慧、幽默、饭馆、分辨、扭打、交钱、拉扯等。

  2、那么这些词放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3、学生再读课文。

  4、师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注重对字词的认读。

  三、精心准备,大胆表演

  1、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分组准备课本剧,可根据人物性格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教师提示抓住“扭,拉扯、揪、咧着”等动词,来渲染人物特点)

  2、分组上台进行表演。

  3、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表演是一种外显化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把文中人物的定位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也是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四、“我喜欢阿凡提……”。

  结合你对阿凡提的了解或者读过的书,说一说你最喜欢阿凡提的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开阔视野,增加积累,受到阿凡提人格魅力的感染。尊重孩子的个人真实感受,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

  五、课后延展

  再读《阿凡提的故事》看看你是否有了新的收获。

  故事对学生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实现的,好故事一读再读会有“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习题:

  1、“我会认”给下面的词语拼音。

  铜板( ) 智慧( ) 幽默( ) 饭馆( )

  分辨( ) 扭打( ) 交钱( ) 拉扯( )

  2、“我会说”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打抱不平 分辨 两相抵消

  3、“我会写”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打又骂

  又___又___ 又___又___

语文教案 篇3

  《师生情》是看图学文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三位女同学在老师生病时,代表全班同学,冒雨去医院看望老师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

  图上画的是医院病房门口,三位女同学挤在一起扒在玻璃门上向里看的情景。在她们身边放着满满的门房立着一把雨伞。

  在看图学文的过程中朗读,边创造。要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老师的美德。

  2.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理解词句和重点、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今天我们学习《师生情》,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既要学会观察图画,又要读懂课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对图画进行观察,怎样看懂一幅图呢?看图要按——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人到物……一步一步观察,要注意图中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图上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师生情》这幅图究竟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呢?请同学看图。

  二、指导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上画的谁、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天下着雨,放学后三位女同学冒着雨,提着一篮鸡蛋.到医院看望生病的老师。引导学生从图上找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如从背着书包知道是学生,从输液的吊瓶知道是在医院,从雨伞、斗笠知道是雨天,从篮子里的鸡蛋知道是来看望病人的。)

  三、边看图,边想象,

  1.她们为什么来看望老师?

  2.她们透过门上的玻璃,向屋里看,想一想:她们看到了什么?此刻她们会想到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再。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尊 累 玻 璃 顺

  (2)字形难点。

  尊:中间一横不能去。

  匆:最后一笔是“、”。

  璃:右下是“””,不要写成“””。

  (3)理解词语。

  和蔼:和气,和善。

  尊敬:重视而恭敬地对待。

  劳累:疲劳,疲乏。

  “过度劳累’’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谁“过度劳累”?

  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

  打扰:扰乱。本文指影响、干扰。

  急匆匆:急急忙忙。

  祝愿:表示良好愿望。

  肯定:一定。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踮起: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看图说说准踮起脚尖?干什么?

  五、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心意”是什么意思?

  “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

  (1)急匆匆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她们是“急匆匆’’赶到医院的?

  (图上的雨伞、斗笠、三个人还背着书包。)

  (2)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呢?画出有关语句,读给大家听。

  ①什么是和蔼可亲?想象:王老师平时对学生是怎样和蔼可亲的?

  ②什么是日夜操劳?想象:王老师又是怎样日夜操劳的?

  (3)她们商量了哪几点?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①为什么首先要告诉老师“班里一切都好”?

  ②全班同学一个一个地凑鸡蛋,希望什么?

  ③从她们商量的这三点意思,说明什么?

  (同学们很听话,很懂事,很懂得体贴别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4)有语气地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看图,学习三位女同学在护士不让进病房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这一段文字,体会师生情。

  (1)3位女同学在护士不允许进病房打扰老师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用简短的话叙述图意‘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用笔画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3)引导学生抓住“顺从”、“轻轻放”等重点词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体会同学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①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汇报读,大家评议。

  ③集体朗读,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2.看图,抓住课文略写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体会师生情。

  (1)出示“三个人顺从地点点头……争着向屋里看。”请学生读后,看图思考要是让你写,你会怎样介绍这幅图?

  (每个女同学的具体做法。)

  (2)边看图边进行合理的想象:每个女同学在病房外是怎样做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看到什么?心中会想什么?

  同桌互相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图,抓住重点句“她们也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三位女同学争着往里看,可能看到了什么?

  (2)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憔悴”、“深情”、“祝愿’’等词,使学生爱师的情感受到激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重点句,请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三位同学对老师的关心。)

  ①同桌练读。

  ②评读。

  ③请学生谈体会。

  (4)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周围的老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

  二、课文分析

  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

  2.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l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

  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l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l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l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l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三、拓展

  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奇丽。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上星期我们跟随老师不但领略了长城运河的风采,也感受了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老师要带领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去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去游玩,大家开心吗?(板:庐山)

  2、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北濒波涛滚滚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着避暑山庄的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会的人跟老师一起背,好吗?(师生同背)这首诗大诗人赞美的是什么?(庐山的瀑布)

  3、这堂课,(板:的云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庐山的云雾(生:齐读)

  4、读了这个题目,你看课文的重点会写什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读者文章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是写庐山的云雾。)

  5、质疑:现在,你们的脑瓜里会产生什么问题呢?(生质疑:为什么写?有什么特点?)

  6、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们是想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到书中找答案?(看来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是学习真正的小主人。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并结合预习情况动动笔,读懂的地方写下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生读师巡视)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语)

  庐山、瀑布、似乎、笼罩、系腰带、变幻无常、千姿百态、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幽谷、游览、弥漫、云遮雾罩、瞬息万变、一屡青烟、神秘

  漂浮、四蹄生风、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A.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全读准了这些词(开火车,随意点击认读,及时肯定)

  似乎:即好象。(提示)似,多音字,大部分时读[si],如:似乎,骄阳似火,似茫茫的大海;只有在“像……似的”的句式中,与“的”连起来读翘舌音[shi]

  系腰带:系,多音字,当解释为“打结”时读[ji],如:系腰带、系鞋带、系蝴蝶结;更多的时候它读[xi],如:关系、联系、系统

  B.这些词中你们读懂了哪些词?能用朗读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收获吗?

  交流:

  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手势理解)

  变幻无常:常,规律。

  千姿百态:千百种姿态,形容很多姿态。(真的有这么多姿态吗?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一下,读——)

  一泻千里:泻,很快地流。江河水流迅速。(正如李白诗句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流连、留恋,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但在用法上,它们有一些细小的区别:流连,通常用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而留恋,则用于对故乡、母校、亲人等。

  幽谷:幽深的山谷

  弥漫:(热气、水气、雾气)充满、布满(联系实际:大雾天、浴室)

  瞬息万变:瞬,眨眼;息,呼吸。形容变化极快。

  神秘:

  C.同学们词语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课文的朗读情况了。(分组读,边读边想刚刚提出来的两个问题,看看有哪些聪明又胆大的孩子能用简短的话来解决那些问题)

  D.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很流利,而且好多同学读得还很有感情呢,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读懂了。现在有哪些同学已经找到那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呢?

  (生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这两个句子是二三两节的中心句,概括了这两个小节的意思,放在前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也叫总起句。后面的话全是围绕它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总分。

  E.那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吗?

  (1)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4)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三、教学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呀,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人一种神秘感,难怪作者要来写它呢。快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庐山云雾的情有独钟?哪些词句又让你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秘?

  2、生朗读思考,交流

  3、引读: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是因为那——(),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

  4、小结: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理解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还初步解决了刚刚提出的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厉害,把掌声送给自己。下面还有本堂课最后一项任务,掌握生字的书写。

  四、生字教学

  1、学生自己看生字,提出注意点:瀑、幻、罩、系

  2、辨析识记:幻(幼),庐(炉),瀑(暴),泻(泄),返(饭、板)

  3、好词积累:三顾茅庐、风云变幻、天姿国色、迷途知返、返老还童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别组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穷人教案10-29

语文备课教案10-02

语文上册教案11-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风筝》教案09-23

语文园地教案12-13